圣 徒 史 迹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约翰福音12:24)

"前车之监, 後事之师." "人若忘记历史,必然重蹈历史覆辙"

圣徒史迹 第1讲 

前言

各位朋友,各位老弟兄姊妹: 大家好!
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来研讨一门很重要
又有兴
趣的课题,就是圣徒史迹. 亦即教会历史。谈谈主耶稣基督的教会,从古时到现代,所经历的曲曲折折的历史过程, 以及历代圣徒所经历的佳美史迹 。
有人会问:为什麽要学习教会的历史呢? 答案是:

首先通过教会历史的学习,大家能够清清楚楚看到,伟大的耶和华上帝、公义慈爱的主是怎样在整个教会历史中掌权的,历史的演变是在创造主手中。上帝是教会历史的大主宰,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大主宰。所以教会史的学习,能够增加我们的信心和爱心,也使我们更敬畏更爱载我们的上帝。

其次,教会历史是一部善恶斗争史。翻开史册,就使我们看到撒但,魔鬼这些看不见的灵界恶魔,是怎样阻扰上帝的计划,对人类进行欺骗、迷惑、或是威胁利诱、促使人类犯罪失败、走上离弃真神、失去上帝保障、步入灭亡沉沦的道路。教会历史不断揭发撒但的诡计,能够大大增加基督徒的属灵的辨别能力,识破邪灵的作为,懂得怎样来抵挡邪灵、打胜灵战。

第三.教会史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类从古而来的经历: 成功的经历和失败的经历。教会曾经在那些激烈的斗争过程中,经受各种试炼和苦难。展开教会史册,会发现这是由无数光荣的,血迹斑斑的真实业绩所组成的,是基督徒们专一倚靠神的大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历史。从古以来信徒也曾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经受过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痛苦。然而从总体上来说,真教会是始终在基督里面,凭着圣灵的大能,不断地取得伟大的、激动人心的胜利。以往的成败得失.....确实可以作为当前的借鉴和警惕。「前车之鉴,後事之师。」使今日的信徒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些都是最生动、最真实可信的历史和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常常思考,追想. 使我们在基督里能够成长而成为忠於上帝、倚靠基督的坚定勇敢、忍耐到底的基督徒。

第四,教会从始至终是在世界中存在着,受到形形色色,罪恶浪潮的包围和侵袭。从古至今,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的神学思潮,配合着世俗的哲学思潮,组成一股一股的逆流,冲击教会。有时呢,撒但又从教会的内部,滋生出毒根来,想从内部腐蚀教会,摧毁教会。所以我们可以从教会史中发现各种错误的神学的源流。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地挖出它们的老根,把它们连根拔除。所以教会历史的研究,决不忽视清理神学思潮,务使是非辨明,真理伸长,弄它个水落石出。为此学习教会历史能够增添人的智慧,使人的灵性大得帮助。我们生活在末後时代,世俗的潮流汹涌澎湃,如果没有属灵的眼光,一定会受错误思想的支配,不知道何去何从,很可能会走错路。为了不致迷失方向,务请认真研习教会历史。俾能从中获益。

第五.学习教会历史会使人有更为宽广的心胸,更为辽阔的视野,更加深刻的眼光。譬如常常有人发问说,为什麽有那末多教派,宗派?这些教会是怎麽来的?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些分支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会历史中找到最为深刻、客观、确切而根本的解答。

第六.真教会虽然是属天的,其奋斗目标也是属天的,但教会的存在本身对这世界是有极大的帮助。真教会的影响常常对社会、对文化、对道德风俗起着最巨大的,眼看不见的稳定作用。教会是灯台,能够驱散社会的黑暗,带来属天的光明。教会是盐,能保存社会的优良习尚,使社会和家庭不致很快变质。可是教会本身又是受到世界的包围。信徒对教会史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维护教会的纯洁,使教会更兴旺。愈能使教会和所处的国家蒙受上帝的赐福。这是看得见的客观事实。虽然政跟教是应该分离的,但基督徒的人生却是服务的人生,贞洁的教会对社会、对国家所发挥的影响力,只有积极因素,没有任何消极因素。

第七.教会史的研究徙对上帝的嘱咐、圣经的启示,预言的应验、有更深的认识,对於客观的因果规律有确切的体会。就像保罗所说:「人种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6:7)世界上充满着因果规律,有的因果规律是很明显的,有的却是要从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加以观察,才能看到明显的後果。从此可以看到上帝是慈爱的主,也是公义的神。上帝的预言无不句句验验,没有一点会落空的。而圣经中的嘱咐是这样有份量,是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为此教会史的学习,能使人更敬爱上帝,也更爱上帝的话---新旧约圣经。

下面我们要谈教会历史的正题。
首先要解释教会历史这门课中,教会这一名称的定义和意思。通常一提到教会,就使人想起:有一批人,是信耶稣的。他们常聚合在一间教堂里聚会、讲耶稣、传耶稣,这就是教会吧。这想法是有道理的。在纪元以前,就是主耶稣降生以前,信上帝的百姓集合在一起聚会,就是教会。有二个名称,叫厄德哈(Edhah)和克哈勒(Kahal),它们的意思都是聚会(Assembly)。在基督以後,基督徒的团体被称为教会(Ecclesia)。这个希腊文的意思是「召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教会是上帝选召出来的一批人。至於教会(Church)的另一个名字称(Kyiakon)是指「属於主」的意思。包含「属於主的人」,「属於主的家」「属於主的屋子」所以一句话,教会是上帝选召出来,属於上帝的集体。

通常提到教会历史,常从耶稣的时代开始,一直谈到现代的教会。实际上这还不是上帝教会的全部历史和所有范围及规模。对於教会的概念,应该更为扩大。使徒行传7:38司提反称古代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的旷野的会众就是教会。

主耶稣称教会是上帝的国,主曾经说:「「我还告拆你们,从东从西将来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1;路13:28)从主口中,真信徒就是天国子民,他们在将来都要欢聚在一起,不分时代先後,不论国界人种。以弗所书2:19说:"这样你们(就是指以弗所的外邦基督徒)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这圣徒包括古代的众圣徒。所以教会又是圣徒之国. 也是上帝的家。以弗所书3:15更称教会是「天上地上的各家」。这范围又扩大了,教会包括地上的各家还包括了天上的各家。这天上的各家是谁呢?是不是包括天使呢?是的,包括天使在内。

在启示录7:9,使徒约翰在异像中看到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 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这宝座是上帝的宝座,羔羊是指主耶稣。在启示录21章讲到天上的新耶路橄冷城。这是信徒将来居住的荣耀美丽的天家,这座天城的四周里里外外,范围非常之大。城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这十二个支派是指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十二个支派。城墙上有十二个根基,这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大家知道这是主耶稣所召的十二个使徒。在这里,我们看到天国阵营之大是包括了天使,旧约的以色列人和新约的基督徒在内。真是包括了天上地上的各家。腓立比书2:9,10说:「所以上帝将他(耶稣)昇为至高,又赐给他超乎万民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我们知道圣经中的十二是个完全数。天使也有十二营,最後一批活着被提的人又是十二的倍数。在基督里全体成员都尊主为大。

谈到这里, 我们对教会范围的视野应该大大扩大。使徒约翰曾经在异像中看到一个伟大惊人的场面。他将这场面记载在启示录5:11-13:「我又看见,又听见,宝座与活物并长老的周围,有许多天使的声音,他们的数目有千千万万。大声说,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以上这些对於「教会」的定义、范围的讨论,是从广义的角度,从圣经中得到的结论和印象。 我们在本课程要讨论的教会历史,范围要窄得多,是狭义地研究新旧约时代的教会发展的过程。是从教会的创造者,最伟大的,独一的救主,耶稣基督谈起。从教会的最初形成和发展,教会的奋斗和磨难,教会的失败和得胜。列代圣徒的勇敢和牺牲、忧伤与喜乐.....从整体上来说,真教会,就是上帝真正的选民,也是专心跟从上帝的基督徒们, 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不论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如何,真信徒是永远得胜的。真信徒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有的。他们分布在各个教会里。然而在形式的教会中的信徒却不都是真信徒。就像主耶稣说的:「蒙召的多,选上的少。」此外主也从来没有应许凡是在教会名册上留名的,就都能得救。主却应许那些在天上的名册上留名的有永远的大福。(路10:20)

纵观教会历史,的确会发现这是善恶斗争史,是义人与恶人之争,也是基督与撒但之争。有物界的战争,有灵界的战争。我们总要在历史中看到,找到上帝的作为,也要从历史中看出敌基督的作为,撒但的作为。耶稣曾经用撒麦子和撒稗子的比喻,来说明这情景。耶稣说:「天国妤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侯,有仇敌来了,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到长苗吐穗的时侯,稗子也显出来。主说那撒好种的就是天国之子,而稗子就是恶者之子。」所以善恶的斗争是在教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可是主人却不应许仆人将稗子薅出来,把稗子和麦子分开。却容许二种种子一起长,一直到收割的时候才把稗子和麦子分开。因为怕薅稗子时,会伤害到麦子。是的,历代以来,真教会一直是处在撒但及其使者的包围之中,教会的内外都形成善恶斗争的场所。可是上帝却对教会一直看顾保守。上帝一方面应许教会经受各样磨炼,一面又带领教会在磨难与逼迫之中不断倚靠上帝,洁净上帝儿女们的内心。苦难与斗争使信徒灵性不断提高,也使教会得以洁净。

我们今天研究教会历史,一定要从教会史中看到基督的作为来。主是一直引领保守着教会。我们也要从教会史中看到敌基督的活动,看到撒但是怎样利用它在地上的代理人,达到破坏教会的目的。由於善恶斗争是上帝与撒但,基督和魔鬼,义人跟恶人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始终是道义上的斗争,是与非的斗争,品格的斗争。为此上帝不将撒但立刻毁灭,也不把恶人立刻从地上很快除去。上帝却允许魔鬼不断地发表它的主张和理论,也容许恶人长此以往地在历史中发展和表演,上帝也容许义人在恶人手中经受磨难,遭到委屈。上帝却要求义人在品格上、在内心上始终能仰望上帝,倚靠基督的救恩,而得到完全的胜利。义人的生命是在上帝手中,上帝至终是公义的审判者。衪要按各人的所行的施行审判和赏罚。至於所有的恶人,恶天使或魔鬼,至终必将灭亡。

基督必将再来。他来是要赏善罚恶,更新世界,再造新天新地。上帝公义慈爱圣洁的国度必将出现。那时上帝荣耀的教会,必将显现出来;成为基督的新妇。到那时候,再也没有痛苦,再也没有罪恶和死亡。真教会将在基督里安享永远的福乐和平安!

我们要衷心感谢赞美 天父的慈爱、耶稣基督的恩惠、圣灵的引导和祝福!直到永永远远!

圣徒史迹第2讲 


基督教产生的背景情况总论

研究教会历史时,当然首先要知道在第一世纪时,基督教产生的背景。也就是主耶稣基督降生前後;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宗教背景。

我们大家知道,主耶稣基督的降生,基督教会的建立,教会最初的模式;都是按着上帝的旨意; 根据上帝救赎人类的伟大计划。正如上帝在伊甸园,当亚当夏娃堕落後就郑重岩肃地预先宣告: 将来有一位「女人的後裔」要来到世上.打败魔鬼撒但, 拯救人类. 又如加拉太书4:4所说:「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的确,一切都有定期。而对於这人类历史中的最重要事件,关系到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的永远前途和属天命运的大事---------即救主的降生;上帝必然有明确的安排. 这最初的种子,是从天上来的。这生命的种子是在特定时刻来到人间。这是基督教与一切世上的国家、宗教、社团、文化不同处。先知以赛亚预告说主耶稣之来到世界,就像一棵植物的嫩芽,「像根出於乾地。」(赛53: 2)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下,这乾地所代表的当时的世界情况: 这块枯乾的大地就是古罗马帝国,但 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

当基督降生时,地中海沿海都巳成为罗马的领土. 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海了。这样的大帝国,是空前未有的。就是在近代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在当时,罗马帝国是个文明的大强国。罗马人几乎认为当时惟有罗马文化是独一的文化。他们不知道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不过罗马文化确是有它的特点的。 在罗马以前,出现过许多强大的帝国;也都跟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有密切的关系,曾经统治过以色列和犹大。像古埃及、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等,都在历史上成为强国。每一帝国都曾征服合并四周的国家,目的是使四周的邻国成为屈服於自己的附庸国,或者是属国。在这种以征服者自居的情况下, 是无法统一而成为一个团结的有机体的。可是罗马帝国却使被征服国家熔化入自己的大熔炉中,使全国形成一种独特的罗马文北。使境内各民族统一於罗马皇帝武力制度之下。 当然罗马帝国以前的希腊帝国,情况也很特殊。希腊皇帝亚历山大曾经征服亚洲,建立一个庞大的,横跨欧亚二洲的大帝国。使希腊的语言、文学、哲学、科学、艺术、传遍境内;使各族人民都希腊化了。可惜希腊并没有在政治上发挥巨大影响,没能够建立起一个持久的中央政府。这方面的工作是留给罗马人去做了。但希腊的文化却为罗马帝国的形成做了铺路的工作。

罗马帝国在几百年之中,能够使当时一切的文明国家跟自己联合起来,这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罗马人能施行一种兼容并蓄的政策。实在有助於帝国政府的巩固,扩大与发展。罗马人似乎更加懂得罗马人本身不能够长期生活在孤立之中;不能一直生活在战争仇视之中。为此他们能与希腊人、犹太人或化外人(化外人是无文化的野蛮民族)融化在一起;要发挥一种有效的统治政策,当然这仅仅是罗马政策的某一种特色。在另外的情况下罗马帝国又显然是个残暴、凶悍,富有侵略性的国家。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对仇人和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又像凶猛之野兽。至於帝国对於有偏见的人群,自己不理解的宗教团体,例如有一度对於基督徒,也会采用非常激烈的高压政策。这是由於帝国政策常常基於一种错误的,从偏见而产生的功利主义的政策。 在一般情况下,古罗马政府对内采用宽容、忍耐、和好及同化的怀柔政策。因此人民也感到他们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一致的。这种对人尊重的做法,也曾促使基督教教义在早期得到传扬。 当时罗马法律也有一种团结力量。凡有罗马公民之处,法律有同样效力,只要是在帝国境内。无论是亚洲、欧洲或非洲;都同样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裁判。

当时的文字和语言是统一的。希腊文是当时知识阶级通用的语言,也是全国的商业用语和上流社会交际用语,差不多到处通行希腊语。拉丁文是罗马法庭和军队中的官话。由於希腊文在全国通用,所有新约圣经是用希腊文写的。这对圣经的传播极为有利。

古代罗马帝国的交通很是方便。全国有一个方便的公路交通网,道路平坦宽大。航道水路也很方便。从中央到地方都连结在一起。公路上有指路牌,旅店驿站,可供马匹休息. 又有地图指引。这对福音传播也非常有利。

罗马军队中被征召入伍的兵士,不是驻在本地,而是远派帝国各处,使全国文化不断地有所交流,军人中有了基督徒,也使福音带到全国各地,这也成为基督教传播的有利因素。 此外,罗马境内有些城市成为宗教和贸易中心`。这些人口密度集中的地区,对福音的传播也是有利的。 虽然帝国政府中常有贪官污吏,甚至有昏庸暴虐的君王﹔但帝国的军事力量和民心动向还是能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然而,罗马帝国毕竟是个痛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彻底的平等。帝国境内的奴隶制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人民中有奴隶跟自由民之分;奴隶是身上有烙印的,可以当作商品买卖,奴隶自己没有自主权。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使奴隶本身感到痛苦;也使人们想到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和公义。促使人向往一个完全公正的,有真正的爱,并有真正福乐的永远天国。 帝国境内虽然流行着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潮,这些都不能满足人内心的深刻需要,也未能提供圣洁高尚的人生准则和道德标准。所以当人们接触到基督教的真理及主耶稣基督的崇高伟大的教训时;特别想到耶稣自己以身作则,为人类献上自己以成全救赎人类的大功时;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基督教。一旦人归向基督後,圣灵就在人心中不断做更新的工作. 这时人会感受到上帝不但存在,而且上帝也与人同在,还愿与人交往:就更坚决接受主耶稣成为个人的救主,而且终其一生也不愿离开耶稣了。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当时罗马境内的哲学思潮和当时世俗的宗教背景。我们知道罗马帝国是继承了古巴比伦、玛代波斯和希腊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风俗的。这些哲学和宗教对後来基督教都是有影响的。基督教原本就是在世俗的浪潮包围之中发展起来的。是上帝用奇妙的办法;保存了基督教的纯洁。

在希腊哲学方面,苏格拉底(470-399)是很有名的。他认为思想研究的最主要题材是人的道德行为,而正当的行为应该有知识为指导,他认为有四种品德的果子,他称这四种果子是自然的美德;那就是灵敏、自治、正义。他是将德行与知识联在一起。这种思想,到了第二世纪,形成了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 427-347)时,希腊哲学到达高峰时期。柏拉图的思想含有神秘色彩。他认为人的实际知识不是由感觉的功能所能理解,必须认识一种观念,而所谓「观念」就是不可见的灵性世界。可是他又认为人的灵魂在人未曾生以前就已存在,就已经认识这种「观念」;而且灵魂是独立自主的,不依赖身体的,不会消灭的。这种思想跟犹太人的死人需要复活的教义是不同的。跟基督教的死人需要复活的教义也是不同的,可是这类思潮对於後来的灵魂不死的学说却是有影响的。其实这种理论还不是来是柏拉图;早在伊甸园时,撒但已经对夏娃说,人吃了禁果不一定死。实际上是在欺骗人说:「不会真正的死。」 柏拉图能想到属灵世界的存在,在当时也是突出的,但他还没有看到灵性世界中有上帝存在。

到了他们的学生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345-322)就不同了。亚理斯多德实际上是位科学家,认为世界是永远的。世界是得到知识的主要对象。但他能够想像到世界上的每一变动,必须由一位「发动者」的启动,而这位「发动者」是「原动者」,自己不受推动。亚理斯多德的这种论证是了不起的,很受当时的欢迎。他由此论证来证实上帝的存在,他又认为这位「原动者」对工作是有目的能理解的。所以上帝不单是 世界的起源,也是世界发展的归宿。至於人呢,不但有动物的身体,能感觉的生命,还有属於上帝的「气息」。这种上帝的气息、就是道"Logos"洛各斯,这道是永远的。亚理斯多德的这类思想比前人超越很多。跟後来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从宇宙的第一动因来推论上帝的必然存在是相仿的。只是牛顿对圣经预言有深入得多的研究。

亚理士多德似乎没有好好读过旧约圣经。所以对於道德水平,他就很平庸,以为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要达到这种幸福,只有小心遵守那「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不走极端,就此而已。在他心目中还没有出现崇高的道德律法,就是上帝的诫命的标准。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对後世都有相当影响。

主前342-270年有一个叫以彼古罗(Epicurus),一生住在雅典。提倡精神的幸福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当人处在寂然不动的光景,则一切扰乱愁烦尽归消灭。所以他认为避免自相惊扰,是维护精神幸福的要素。他们又认为:上帝虽然存在,上帝却既不创造世界,也不管理世界。世界是由物质自己形成,一切都是物质,死亡结束一切。因此以彼古罗并不真正关心宗教。这种思潮表面上是禁慾主义的色彩,却是对社会对人心的影响是消极而破坏性的,反而更能引起人放纵情慾,无所约束,只有危害。

另一种思想是斯多亚主义(Stoicism),其思想的中坚人物是芝诺(Zeno)死於主前280年。有些名人也接受这思想。连罗马皇帝马可、奥烈流(Marcus Aure-lius 121-180)也成为此派要人。使徒保罗幼年时代,这派思想看来还很占势力。斯多亚主义虽然自命为宗教,却主要是一种伦理思想,是唯物论的宇宙观。他们认为真实的束西多是有形有体的,但在物体之中却有粗的和精的区别,精的弥漫於粗的全部。这样看来,所谓的粗跟精实际是跟物与灵相似。斯多亚派又认为万物的来源是一种生命的热气,他们想像这种热气贯穿於万有之中,是有理解力的,是能自觉的世界的魂,又是一种居住在万有里的理性. 而理性就是洛各思(Logos),就是上帝。人的理性是上帝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生的最高本分就是顺从这种理性,顺从洛各斯。斯多亚主义富於泛神论的色彩,他们认为顺从所谓的「理性」就完成了人的本分并会因之得到快乐。可是快乐却是人生目的,实际上斯多亚主义又具有强烈的厌世态度。它的精神往往是刻苦的、狭溢的、缺乏同情而冷酷的。信从的人虽然不算多,也有一些罗马较为英明的皇帝和清廉的官吏却是斯多亚派信徒。

至於古罗马的流行的宗教,最主要的有二种。一是犹太教,是犹太民族作为上帝选民,从人类最初,由上帝那边承受的祭祀敬拜制度。另一种宗教是太阳教,对後世基督教影响极大,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把太阳教的来龙去脉向大家作较详细的介绍。太阳教的更早的根源来自祆教(Zoroastrianism)又称拜火教。是纪元前七世纪时, 有个波斯人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或Zarathustra)所创立,(660-539 BC),他曾经劝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l,Vishtaspa或Hystaspe)信祆教。至於祆教的本源可以推至纪元前十五世纪,只是到了琐罗亚斯德才整理成为一种宗教。他的经典阿威斯塔(Avesta)共分成五部分。祆教可以说是随着波斯帝国领域的扩大而发展,又受到各地不同宗教的影响,并加以混和,才变成一种综合性的宗教。此後它又产生二大支派。有一种支派就是太阳教(Mithraism),此教在西元前一世纪传入罗马,又在纪元後第一至第三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境内最普通的宗教,特别在军人及平民中最为流行。太阳教又常常跟其他的宗教相混。它所敬拜的神有三个。第一个是太阳神米斯拉是父神,此外又有母神,还有子神。这种太阳教跟古埃及的父神、母神、子神的崇拜有许多混合之处。古埃及的父神叫萨拉匹斯(Serapis),母神叫埃西斯(Isis),又是月亮神,这个母神手里抱了一个儿子叫做荷拉斯(Horas)。这种埃及的宗教在纪元前希腊帝国时代和罗马时代也很盛行,它不但影响了太阳教,又从太阳教影响基督教。

这些外邦宗教留给後世基督教影响最大的有几方面。
第一: 太阳教有偶像崇拜,以致使後来的天主教也设立偶像。
第二: 太阳教以父神、母神、子神的三个神来混淆了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真神的神性和位格,成为天主教後来高举马利亚的来源。
第三: 大阳神的生日是十二月廿五日,这竟成为天主教後来规定的圣诞节。
第四: 还有一个大的改变是太阳教每逢星期日就太阳日休息,星期日就是日曜日,又是Sunday,这个Sun就是就是太阳,而基督徒是守安息日的。以太阳日代替安息日就更改了上帝的道德律法,就是第四条诫命。有名的英国近代史家H.G.威尔斯在他的世界史纲(Outline of History)里一再向人提出问题说:「为什麽基督教要把安息日改成太阳教的太阳日呢?耶稣基督从来没有叫人对待衪的母亲像当作天后埃西斯一般地敬拜,难道基督徒们已经忘记基督所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Wells是引证马太12:48--50)

谈到这里,有人一定会想,基督教竟会受邪教的影响那样之大,难道基督徒却这样的毫无原则,一味顺从人的意思,而不效忠上帝吗?回答说:不,基督徒有许许多多是完全忠心於上帝,一心要维护教会的纯洁,保守信仰的纯正的。一旦他们看明真面目後,他们愿意付一切的代价来遵行上帝的旨意。也因为这样, 所以从初世纪以来有那末多忠心勇敢的基督徒殉道,而一本教会史实际上是基督徒们的鲜血写成的伟大的圣徒史迹。 事实上这些教义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步逐步地,长年累月地,一代接一代地逐渐固定下来的。问题性质虽有所不同, 但人是易於接受已有的传统的,往往前人定下来的,後人也就照着去行,很少人会再从历史中寻求答案。可是全能的上帝却在圣经预言中早已有了启示和指引,叫人知所防范、知所警惕和纠正。在但以理书7章25节, 上帝早已预言安息日的诫命将被更改的事实。所以在研究教会历史之际,也应该留意圣经中的预言真理. 互相比较对照,更可见到上帝智慧之无穷!

圣徒史迹第3讲 


初期基督教会的形成

为了明白最初教会的建立的过程,我们必须先研究基督和使徒们的历史. 首先要谈谈主耶稣。主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全人类的救主和普世教会的创建者。根据圣经的明确记载:祂曾降世为人,成为确确实实的历史的人物。我们对於耶稣基督在世上的生活的知识,是以新约圣经中的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等四本福音书的记载为依据,也有一部分是以使徒行传,新约的书信集和启示录为依据。至於旧约圣经是在基督降生前早已存在的经卷。这是历史和考古都确证的。旧约中有大量的预言,论到基督降生为人、为人牺牲、复活昇天、等等许多细节,後来全部奇妙地应验在基督一生的事蹟中了。这也是主耶稣基督是伟大真神的确证实据,以及基督教不同於其他宗教之处"(约5:39),。耶稣曾亲口宣告: "你们查考圣经 ,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这里的圣经是指旧约圣经。

约翰福音清楚地叙述耶稣神性的根源,祂是太初的道。「太初有道(Logos),道和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籍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耶稣是生命的源头,祂是赐生命给万物的。这是对於基督的高贵、超凡神性的来源的生动描写。使徒约翰还说:这「太初的道」,曾经来到世上,与人在一起生活过。曾经带给人以无限的慈爱、恩典和真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衪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使徒约翰曾经亲自跟随过耶稣,所以他说耶稣曾经「住在我们中间」,他也见过主的荣光。主是上帝的独生子,是荣耀上帝的像,人看见过耶稣就是看到了上帝。在约翰一书1章1节,这位使徒见证说:这一位就是他们曾经「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耶稣,他称耶稣是「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

马太福音1:1-17记载了道成肉身的救主,耶稣基督的家谱。这家谱是耶稣的养父约瑟的家谱,一直追溯到亚伯拉罕。路加福音也记载了主耶稣的家谱,却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家谱,一直追溯到人类的第一代始祖亚当。但无论马太或是路加都记载着耶稣基督是亚伯拉罕的後裔,大卫的子孙。因为弥赛亚出生的应许,原是上帝在旧约时代就向一些先贤们宣告的。上帝向亚伯拉罕、向大卫都作过这样的预告而追溯到人类的第一代始祖亚当夏娃,是因基督是伊甸园中上帝宣告的「女人的後裔」的应许(创3:15)。

马太和路加又记载了基督降生的事蹟。基督是由圣灵怀孕,从童女所生,正应验主前七百年前先知以赛亚的奇妙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衪的名为以马内利,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之意。当时有天使向约瑟和马利亚报告上帝的旨意,基督的使命,衪是人类的救赎主。主耶稣出生於犹太的伯利恒,在拿撒勒成长,在古代以色列境内工作。

关於主耶稣的降生的年代有些情况需说明。马太2:1记载说:「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伯利恒。」而这个希律王是在罗马立国之後七百五十年间,犹太人逾越节前几天死的,这一年相当於我们现在的公元计年法的公元前四年。这是怎麽回事呢?大家一定会想,纪元不是以耶稣降生的年代来定的吗?当时想害耶稣的希律王却是在纪元前死了?

原来我们现代所用的以救主降生的年代作为公元或纪元开始的纪年方法,是由名叫小丢尼修(Dionysius the Little)制订的,约在主後530年间的事。到法兰克皇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时(主後768-814)这种纪元计年法已经相当流行了。丢尼修是以罗马立国後754年12月25日为救主降生的日期,而以同年3月12日为天使向马利亚报信的日期。纪元的开始日期乃是同年一月一日,故此罗马立国後第754年一月一日乃是丢尼修历法的新纪元,也就是他所认为的基督降生的年代,即公元元年的开始日期,但事实上他错误地把基督降生的年代推迟了四年,後来史家已把这年代修正了。在现在的权威的历史家所制订的年代表,都巳将纪元前四年作为基督耶稣降生的年代。

关於耶稣基督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的事蹟,圣经记载得很少。路加福音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2:40-52)主也是跟正常人一样,从小到大,渐渐地成长。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

当他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当他在圣殿里与拉比们交谈应对时,「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7)主耶稣从十二岁到三十岁的十八年岁月中,是如何渡过的呢?圣经中没有记载,他祗是木匠。(可6:3)祂是在默默无闻的生活中度过了短促一生中的预备阶段。当他开始传道时,四福音中记载着许多祂谈过的比喻。从中可以看到主耶稣对於自然界,社会界,从农村到城市,衪非常熟悉。从厨房里的面酵到野地里的百合花;从农民的撒种到牧羊人放牧群羊,都是衪的题材。

主耶稣开始传道工作时”年纪约有三十岁。」(路3:23)这个年龄是利未人开始在圣殿工作的年代。(民4: 3-23)主耶稣完全按照律法的规矩担任圣职。至於被称为主的先锋施洗约翰,也是在大约三十岁时开始在旷野传道,劝人悔改,并替人施洗。约翰比耶稣大六个月。(路1:26)

主耶稣知道施洗约翰要成为祂的开路先锋。当约翰在旷野大声疾呼地发出严肃而感动人的信息时,许多犹太人到约翰那里去接受洗礼。耶稣基督知道祂的工作时间也到了,祂就先到约旦河去受约翰的洗。这是上帝之子的极度谦卑。祂真完全配成为人类的榜样。当衪从水中上来时,「天忽然为杝开了,祂就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6-17)这位受膏之君的出现有圣父、圣子、圣灵同时作证。时在公元27年.正符合在此五百多年前先知但以理书的预言, 有关「七十个七」的弥赛亚出现的年代.(但:9: 24—25)

之後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有四十昼夜的祷告禁食的经历。以後又胜过撒但的试探;证实主耶稣是完全圣洁而无瑕疵的,可以准备为人类担当赎罪的大功。

基督工作的范围约可分成七个阶段: 最初传道於犹太,第二传道於加利利,第三传道於加利利的北部,第四传道於庇哩亚及犹大,第五是临终前的一周. 是在耶路撒冷,第六是钉十字架,流血牺牲、成全救恩。第七是复活,显现及昇天。

那末耶稣基督降世为人的目的是什麽呢?上帝儿子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人物有什麽任务呢?约翰福音3:16节说得清清楚楚,「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衪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原来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亚当是第一个犯罪的,因了罪,死亡就进入了世界。所以;历代以来,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审判。而主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衪来了,是为了救赎人类,使人类能因认识祂而悔改归正, 获得新生命—不再死亡,反得永生。所以祂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使人能信靠他而「止住罪过,除尽罪恶,引进永义….」所以祂的工作都是环绕着人的因信称义,离罪成圣。使信靠衪的人能在衪里面能重生而活出新生命,从而建立起荣耀圣洁的教会来。在世上为主发光做见证,引领人悔改而进天国。

至於主耶稣的具体事工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
第一, 传道工作。衪所发的教训是唤醒人出死入生的信息。路4:32说:百姓「很希奇祂的教训,因为他的话里有权柄。」祂讲的道有权柄、有公义、又有爱心,能打动人心:「从来没有人像衪这样说话的。」(约7: 46)

第二, 是医病、赶鬼和行神蹟奇事。祂这样仿是为了证实祂所传的道,祂以属灵的权柄来证实衪的教训,衪这样做也显示了一种爱神爱人、荣耀上帝、服事人群的完美的人生的榜样。

第三, 不仅如此,「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 所以虽然钉十字架是当时那些不接受衪的人钉祂在十字架上,但也是衪自己愿意的,是他自己愿意把命舍去的。显示出上帝就是爱。

第四,基督立意建立一个教会,一个荣耀的教会,是义人的集体,是永生上帝的家,是存到永永远远的天国。

但是,主的国却不属於这个世界的,当基督的工作日益开展,衪的属灵的权柄不断彰显时, 许多人来强迫他做王,衪却完完全全地拒绝了这种要求。犹太人坚决地希望在地上建立一个属地的以色列强国,基督却声明,衪的国不属於这世界,祂的答复是如此坚定不移。他知道天国的基础是公义,圣洁和信实。在地上,不可能建立一个永恒的太平国度,因为人心没有真正悔改。要是组织的成员,带有罪性,那麽个人或集体都不可能稳固、太平、超昇。且看历代以来的教会史中充满着希望利用基督教的思想,来组织政党,建立国家,结果行出来的却没有能够符合基督的崇高的教义,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当基督在地上开始要建立教会时,衪必须在圣灵引导下拣选们徒。经过了通宵的祷告。(路6:12)他拣选了十二个使徒,十二是个完整数,古代以色列民族有十二个支派。而且十二位使徒将作为新约时代基督徒的代表和领袖,当然加略人犹大是个例外,这是他自己自暴自弃,他的位分已由别人替代。耶稣基督这个重要步骤,是开创了初期教会的最早的组织形式-----使徒制。而使徒是教会成员中的第一个职分,这些使徒们是有特殊的权柄的。首先他们是主耶稣特别选召的。第二他们受到主耶稣的训练。第三在基督复活以後他们得到特别的启示。第四他们是大有信心、大有爱心、当基督昇天後他们承受了从圣灵而来的恩赐、权柄和能力,就四出传道?赴汤蹈火、勇往直前、到各处去建立教会。

「使徒制」的精神是体现了上帝的爱的精神,他们不是来辖制羊群的,他们乃是成为群羊的榜样,这榜样是来自耶稣基督。主耶稣曾经说迤:「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主耶稣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像一粒有生命的种子,一粒麦子那样落在地里死了。衪的死,衪的自我牺牲,却换来了第二代麦子的新生,结果是结出许多果子来。第二代的使徒是第二代的麦子,他们按照主耶稣的榜样,个个都将自己献上;除了使徒约翰以外,个个都为主殉道,为真理而牺牲。使徒约翰实际上也是以殉道的精神,把自己当作活祭献给了主。他也曾被判为死刑,只是上帝保守了他,要他接受更多的启示,可以写成启示录传到後代。

在此我们看到教会真正的组织规律,治理规律和发展规律。其实这种爱的规律,为主而自我牺牲的规律也是主的生命传递的规律。是历代教会都适用,都需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属天的遗产。可是後来的教会,却常常失去这种最最重要的精神。而以人为的组织形式、世俗的行政手段、层层阶级、种种衔头、来管理甚至统治教会、压制信众。所以使徒们的书信中也常常提醒人,不要忘记主耶稣基督曾经为我们钉十字架。而基督徒都应该与主同钉十字架;与主同死同活。以这样的精神来服事主,为主做圣工。

主耶稣为教会留下许许多多重要的教训、嘱咐和榜样:

:l).耶稣宣告了至高的道德标准,是爱的律法。衪不但宣告了,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的标准是要门徒们达到完全的标准,像天父的完全一样。衪郑重宣告说,作为是非标准的十条诫命是永存不废的,连一点一划也不能更动。他要人恨罪恶而爱罪人,祂要求人赦免弟兄七十个七次,实际上是只要弟兄肯悔改,就当一直赦免他。人若赦免弟兄才能蒙上帝的赦免。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引向灭亡,一条引向永生。灭亡的是宽门大路,走的人才多呢,永生的路是窄门小路,找到的人也少。主耶稣要人不要贪爱世上的荣华富贵,却要人积财宝在天上。他宣告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他那边得安息。凡人在人面前承认衪的,也必蒙他的承认,衪也将在天父面前承认他。杝要人内心清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到上帝。衪宣称祂是安息日的主。衪也以具体榜样教训人,应该怎样来遵守安息日,衪也预言到教会的苦难,善恶斗争的剧烈和到末日祂将会再临地球、

2).他嘱咐教会必须传道:「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嘱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传道的内容包括:人必须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领会启示和预言。要把善恶斗争的真理传得完全。

3).耶稣基督设立了浸礼的制度和圣餐礼的制度。「要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初期教会的洗礼全部都是浸礼。是选择在「水多的地方」,全身入浸。
至於圣餐礼的目的,是要人纪念主的流血舍命,以及第二次再来。籍着圣餐的礼节,使人又一次悔改更新。
领受圣餐之前的洗脚礼的仪式,是主亲自实行的礼节。要人在领受圣餐之前,先与弟兄谦卑相和,除去一切的骄仿、妒忌、猜疑,然後领受主的肉和血所像徵的圣餐的无酵饼和葡萄汁。(约13:1—17)

4).耶稣基督设立了新约时代的敬拜上帝的制度。他本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当他在十字架上断气时,救赎的大功已经完成,圣殿中的幔子也裂开了,圣所与至圣所之间打通了。从此以後,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可以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向天庭直接呼求。耶稣不单废除地上的旧约时代的祭祀制度,也为属灵的犹太人,就是基督徒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耶稣自己成为赎罪的祭牲,耶稣又成为人类的大祭司和中保,是耶稣自己把天和地联结起来了,把上帝和人类联结起来了。从此以後,真正的基督徒,就是上帝的选民。人人都可奉耶稣的名,以心灵和诚实随时、随地向上帝祷告。耶稣奠定了新约时期正确的敬拜真神耶和华的制度。

5).主耶稣曾应许祂去了以後,圣灵、就是保惠师要来,圣灵将要引导人明白主所讲过的一切话,圣灵也要引导基督徒如何做主的圣工,圣灵也要派遣人到各处去做工。主耶稣做过的圣工,门徒们也要做,甚至要做比主所做的更大的事。这是指范围上、区域上、人数上都会做得更大。实际上这还是圣灵的工作,也是耶稣基督的见证。一句话,耶稣基督的灵不但要引导使徒时代的教会,还要引导以後每一个时代的教会,衪必将与衪的选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教会作为世上发光的灯台,是主最眷爱的,每个时代的教会都在恩主耶稣的看顾之中。主的工作范围实在太大了:从开始到末了,从过去到将来,从永远到永远.。所以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的结束语中这样说:「耶稣所行得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25)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阿们!

圣徒史迹第4讲 
犹太人逼迫基督徒和耶路撒冷的毁灭

现在我们要谈谈最初的基督徒所受的逼迫以及耶路撒冷的毁灭。最初逼迫基督徒的是犹太人,耶路撒冷的被毁灭则是犹太民族遭受报应的一件大事。

主耶稣基督在世的时候,曾经嘱咐门徒们要传天国的福音。祂要门徒首先传福音给犹太民族,当时犹太人还是选民,是十二个使徒的本族。马太福音10:5,6说:「耶稣差遣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主的意思是清楚的,福音应该先传给自己的本族,更何况本族人是上帝的选民呢。

然而福音的传扬工作,也不会一直停留在犹太境内。等到时候到了,信息已经传开,能接受主的人都归向基督 . 这时福音必须传向外邦。在主耶稣升天前,对门徒们的嘱咐,是要他们按步骤传道:「在耶路撤冷,犹太全地,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主的见证。」(徒1:8)。福音将「从耶路撒冷起, 直传到万邦。」(路24:47). 这也分明是上帝对选民们的大爱。

可是最先逼迫基督徒的是犹太民族,首先他们把那为弥赛亚(救主)开路的先锋、施洗约翰杀了。接下来他们竟又杀害了弥赛亚救主。可是在主耶稣复活後、升天前,仍然叫门徒继续留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的能力,并继续在犹太做工。使徒们完全顺从主的意旨,五旬节圣灵沛降以後,使徒们大有能力,就在犹太传扬复活的救主,永生的福音,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福音能带给人以属天的平安,故被称为「平安的福音」.,但教会引起各等不肯悔改之人的反对,所以福音又会引来刀兵。福音传到那里,那里就会动刀兵。

犹太人既然拒绝了弥赛亚,并将祂钉死於十字架,自然也会攻击那些跟从弥赛亚的人。当然,仆人是不能高於主人的。主说:「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约15:20),撒都该人很早就起来逼迫使徒,在耶路撤冷引起扰乱。徒4:12说:「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於是下手拿住他们。」当时彼得和约翰被捉拿,带到犹太人掌权者面前受审。当权者吩咐使徒:-「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彼得约翰的回答是正确而勇敢的:「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 19,29)。官长们恐吓使徒一番,把他们释放。以後大祭司和他们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该教门的人,却满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监。(徒5:17,18)这一次使徒被捉拿逮捕了。他们被带到犹太公会前,公会的人极其恼怒,想要杀他们。」特别是因使徒们作了公正而庄严的宣告:「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但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迦玛列,是众人敬重的教法师,作出建议,认为这种教门,如果不是出於上帝,必然会自生自灭。不如任凭不管。他的话让使徒们暂时解了围。但公会的人仍然打了使徒一顿,并禁止他们传道。使徒们虽然受到殴打逼迫而离开了公会。却是「心里欢喜,因被算配为这名受辱。」他们继续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徒5:41)「於是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

犹太人第三次对门徒的迫害,其打击面已经比以前更广。这次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联合进行的逼迫。他们收买人,又耸动百姓、长老并文士。这次事件使司提反成为第一个殉道的基督徒。而且「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徒8: 1), 而「那些分散的人到各处去传道。」并且「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但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徒11: 19-21)这样由於逼迫的升级,福音就传向外邦去了。因为犹太人硬心拒绝基督。

希律王亚基帕第一乃是属世的政权中首先迫害基督徒的,他曾经「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徒12: 1-3)这事发生在主後44年左右。历史记载这希律王是个「小人」,他是为了讨好犹太人而逼迫基督徒,倒并非出於罗马帝国的命令。其实当时罗马政府还没有注意到基督教会这个组织呢。基督徒所遭到的诽谤和侮辱,最初都是犹太人引起的。犹太人屡屡控告基督徒。说他们反抗该撒(罗马王)的命令(徒17:7). 过去他们也用这话控告主耶稣。说耶稣有叛国罪,他们也以此煽动异教徒来反对基督教。

後来使徒保罗兴起,他从一个原名为扫罗的法利赛党人(一个迫害基督徒的人),一变而为归服耶稣基督的忠心仆人,努力传扬真道。他所遭受的逼迫是大的,而迫害的根源还是他的本族犹太人。他每到一地,播撒了好种後,随即有犹太人跟踪而来,播撒恶种。就像当年对待主耶稣一样,那些本族的宗教领袖蓄意散布各种谣言,要将主亲手所作的圣工弄得支离破碎。他们因妒忌、狭隘、仇恨和盲目的热心,一直与主及主的工人不断地纠缠为敌。

主耶稣看透了犹太人的阴暗不良本质,衪曾经为耶路撒冷痛痛哀哭,祂也曾预告门徒,那庄严荣美的圣殿,到时候将被彻底拆毁,「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太24:1,2)犹太人的这种拒绝真理、傲慢妒忌、逼迫义人的精神,由来已久。主耶稣当年曾经痛心之极地宣告:「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後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23: 37—39)

基督当年所发警告,字字都应验了。犹太人从生活的经验应能认识到上帝口中所出的话有多少份量。对於耶路撒冷城及圣殿的毁灭过程, 古代犹太史家曾有忠实记录。灵感钜着「善恶之争」一书, 亦曾多所引述。 今谨转载其中部份内容:

"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 曾有许多时兆和奇事出现,预指刑罚与灾难的来到。「在深更半夜,有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射在圣殿和祭坛之上。在夕阳下山的云端,出现了战车和军队聚集备战的形像。在晚间,祭司们在圣殿中供职时,会听到使人震惊的神秘的响声,大地震颤了。随後又听见群众的呼喊声:「我们快逃走吧!」。耶路撒冷城的东城门,本来是巨大而沉重,需要二十个人才能把它关上,又有巨大的铁闩稳稳地拴在坚固的基石中,但在半夜的时候,竟然会自动打开。

"在耶路撒冷毁灭之前,有一个人在耶路撒冷城的街上走来走去,宣告那将要临到这城的灾祸,一直传了七年之久。他日日夜夜地放声悲歌;歌词是:「东方之声’兮! 西方亡声兮! 四方 之声兮,攻击圣城圣殿之声兮!是攻击新郎、新娘之声兮! 攻击全民之声兮!」唱这哀歌的人曾经被逮捕坐牢,遭受鞭打。但他的口中却不出怨言。他对於所受的羞辱和虐待的回答是:「有祸了,耶路撒冷,有祸了,其中的居民!」他的警告的声音没有停止,直到他在自己所预言的灾祸中被杀的那日为止。

"奇妙的是在耶路撒冷的毁灭中,没有一个基督徒遭害,因为耶稣早已向门徒发出警告,所有相信基督话语的人,都儆醒等候所将发生的兆头。耶稣说得非常清楚:「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场的日子近了。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城里的,应当出来.….。」(路21:20,2l)那时率领罗马军队来进攻耶路撒冷的是薛提亚,在军队包围城市以後,正有利於马上发动进攻的时刻,罗马人却出人意料地突然解除包围。当时的耶路撒冷正处於苦战绝望,想要屈服投降的时候,罗马的将军却毫无理由地下令退兵。其实这次撒退,是上帝慈悲的安排。给予基督徒逃脱的良机。主所提到的兆头,当时已经向那些信靠耶稣的人清楚地显现了,正是给一切听从救主警告的人一个逃脱灾难的机会。上帝掌握了当时的局面,使犹太人和罗马人都不能拦阻基督徒的逃亡。在薛提亚退兵的时侯,犹太兵丁从耶路撒冷出去追赶那些撤退的敌军。正当两军相遇,全面交锋的时候,基督徒就得到一个逃出城的机会。在这时,四周乡村中都没有拦阻他们的敌军。在耶路撒冷被围的时候,犹太人正聚集在城里守住棚节。因此全地的基督徒,尽可以逃走而不受阻扰,他们赶快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是约且河外比利亚地的柏拉城。

"犹太军队追赶罗马军队时,猛烈地突然袭击罗马军後面的部队,几乎把他们完全消灭了,罗马人经过极大的困难才把军队撤回。犹太人几乎是毫无损失地押着战利品凯旋回耶路撒冷。然而这次表面上的胜利,只有带来不幸的後果,它只有鼓励他们更顽固地与罗马人对敌,终於使那不可形容的大灾祸,迅速地临到这个注定遭灾的城市。

先知但以理早已预言:由於犹太人一再拒绝救主,而恶贯满盈。为此「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巳经定了」(但9:26—27).历史家记载:在这以後,当罗马军队在提多大将率领下,再度来包围耶路撒冷城的时候,该城所遭的灾难是极其悲惨的。提多(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39—81)当时是罗马帝国皇太子. 後来回去後就做了罗马皇帝(79—81),完全精确地应验预言所说, 率领罗马军队的是个皇族。

"那时正当逾越节,几百万的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城内。本来粮食也足够,可以供应几年都吃不完。可是城内敌对的党派妒嫉分争,糟蹋存粮,出现了闹饥荒的惨剧,一升小麦价钱要一他连得。饥荒的灾情极其惨重,以致人们在饥荒之中吃自己的皮带、鞋子、盾牌上的皮面。许多人在夜间偷出城外,采取野草时被敌人捉去,用惨刑处死。即使有人安然回来,但他们冒了极大危险所得来的一点东西,往往被人枪夺一空。当时有权的人施用极残酷的拷打的刑罚,迫使饥饿困乏的平民交出他们所有的最後一点食物。而且这样的惨剧,往往是少数衣食饱暖的人所为。目的是囤积起来以备後用。

"千万的人因饥荒和瘟疫而死亡,人间的感情似乎已经消没无余。丈夫抢妻子的,妻子枪丈夫。儿女从年老的父母口中抢取食物。先知曾经悲哀地问说:「妇人怎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赛49:15)然而,在这遭大灾的耶路撒冷城中类此悲剧发生了:「慈心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煎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哀4:10)

"罗马的军长,尽力设法用恐怖手段恫吓犹太人,迫使他们投降。那些倔强俘虏,被提了出来,施以严刑拷打,随後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竖立在城下。这样被处刑的,每天有好几百人。这样严酷的惨事,继续下去,直到约沙法谷和髑髅地到处都竖满了十字架,甚至人在其中也无法行动了。这就悲惨地回应了犹太人在彼拉多审判台前所发的可怕的誓言:他们曾经喊叫说:让耶稣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

"提多大将本来很愿意结束这场可怕的惨剧,使耶路撤冷免於全面的毁灭。当他看到漫山满谷堆积的屍首时,他心里也充满了颤栗,他从撖榄山顶上遥望着那辉?壮丽的圣殿,欣赏得出神了。於是便发出命令,不许部下动圣殿的一块石头。在他想要攻入耶路撒冷时,也曾经向犹太的首领们发出一个极恳切的劝告,叫他们不要逼他在圣殿内杀人流血。如果他们肯出城,在另一地方交锋,罗马人便不会侵犯神圣的圣殿。当时的犹太历史家约瑟弗也曾亲自发出一个极动人的请求,劝他们投降,以便救自己的性命、城市和圣殿。但犹太人却以咒骂的话回答他。当这最後一个调停人站在他们面前发出恳切的劝告时,他们竟用标枪投刺他。犹太人已经拒绝上帝儿子的请求,所以这时候的劝谏与忠告只有更加使他们坚决, 顽抗到底。提多大将为保全圣殿所作的努力终归徒然。其实在这以前,有一位更为伟大的主已经宣布过了,「在那里必没有一块石头还会留在石头上」。

"犹大领袖们的盲目的顽强,以及城内所有可憎的罪恶激起了罗马军人的憎恶与愤怒。最後提多便决定要猛攻圣殿,将殿占领。虽然如此、他还是定了主意,无论如何要保护圣殿,免遭毁灭。然而军人们後来不顾他的命令。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兵士把一个火把丢进了圣殿的走廊前的一扇门内,於是圣所四围的木厢房立即起火。後来提多赶到那里,有许多军长士兵跟着他,他命令去救火,但都没人听他。这些兵丁在愤怒之下,纷纷将火把丢进那接连着圣殿的房间内,然後用刀杀戮许多在圣殿中避难的犹太人。从圣殿的台阶上,鲜血像河一样流了下来,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杀了。人们听见一阵阵的大叫,比交战杀戮的声音更为响亮,喊着说:「以迦博!」意思就是「荣耀离开以色列了!」

"提多无法制止士兵的狂怒,便同手下几个官兵一齐进入圣殿,观看圣殿建筑的内部。殿中辉煌的景色使他们惊讶不已;这时火焰还没有烧进圣所,於是他们便作最後的努力,要挽救这殿。他一跃而出,再吩咐士兵防止大火蔓延。百夫长勃拉利还用指挥仗去迫使士兵服从。但那些拼命攻击犹太人的罗马士兵,像疯狂了一般,因了战争的兴奋和抢夺劫取的慾望,这时连指挥仗所象徵的皇帝的权威也视而不见了。兵丁看到了四围每一样物件都发出金光,在熊熊的烈火中,光耀夺目,他们以为圣殿内必藏有无数财宝。有一个士兵趁人不备,把一个火把塞进殿门的枢纽里,全部建筑物便在一刹那间燃烧起来,浓烟和烈火迫使那几个军官退出圣殿,於是这壮丽高大的建筑物,只好任凭遭劫和毁坏了。这场大火,在罗马人看来,是骇人听闻的惨事。在犹太人看来又是怎样呢?圣城所在的整个山头,像一座火山一样四面着火,房屋轰隆隆声中一座座地倒塌,香柏木的屋顶成了一片火焰,镀金的尖阁,看上去像烧红的大铁锥一样,城楼上的火焰与烟雾直升天空。火光之中照出四围的山和山上的许多犹太人的面孔,露出失望、苦恼、仇恨而无可奈何的怒容。罗马士兵冲来冲去的呐喊声,人们倒在刀下或火中的哀呜声,大火燃烧的爆裂声,梁柱房屋倒塌的轰隆声,混成一片,还夹杂四处传来的哭泣、号啕的绝望的悲啼声.….。

"耶路撒冷城内的屠杀,比外面所见到的情景更惨: 男女、老少、叛徒、祭司、顽抗的、投降的,一律在这大屠杀中被砍倒了。被杀的人数,超过杀人者的数目。提多大将进城以後,发现堡垒都是空的。他惊异地望着这些防御工事,宣称这是上帝将这城交在他手中,因为这样雄伟的堡垒,原非任何猛烈的武器所能攻陷,结果全城和圣殿都被夷为平地。

犹太人为自己招来祸患,这些都是他们亲手所撒的恶种的收获,犹太人是因自己的罪孽跌倒了,他们自己杀害了救主,拒绝了上帝的恩典,上帝就只能撤回保护的手,这样、魔鬼撒但就为所欲为了。耶路撒冷就此成为荒场,救主的警告也就这样字字都应验了。

从这蒙拣选的城市被毁灭的过程中,可以预先看到我们这个拒绝上帝恩典、践踏上帝道德律法的世界,将来必要遭受的灭亡。比较这最後全球性的厄运来,耶路撒冷的毁灭只可算是一个隐约的预表。世界在这犯罪作恶的几千年来, 显示出人类的不幸记录充满了黑暗与奸恶。多少年来, 人心因犯罪而麻痹、思想因骄纵变顽劣, 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拒绝上天的警告。其结果将是一系列可怕的结局。等到末时临近,上帝约束人的圣灵将从世人心中全部撤回,不再抑止人类的情慾, 也不再拦阻撒但的狂怒。到那时, 世人将面临从未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撒但统治下的最黑暗的可怕结果。

但在那日子,上帝的子民,就是一切「在生命册上留名的」必蒙拯救。主的第二次复临地球,要召集衪的忠心百姓,「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召聚了来。」(太24:30,31), 但到那时, 所有并未真正彻底悔改的人, 或拒绝耶稣伟大救恩的地上万族, 都要恐惧惊惶, 痛痛哀哭,懊丧之极, 可惜一切都已为时实在太晚了。

圣徒史迹第5讲
使徒殉道史

许多弟兄姊妹都很想知道初世纪时,使徒们(耶稣亲自呼召的门徒)的殉道历史,以下是根据传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录而撰写的使徒部份经历:

主耶稣当年差遣门徒去传道时(太10:1),曾清清楚楚地嘱咐他们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 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原来基督徒进入世界,就像羊进入狼群,所以应该灵巧、谨慎、机警,驯良、於人无伤。而且主预告他们: 由於天国的信息,是堕落的世界所不能容纳的,总会引来各种各样的逼迫和苦难,他们将被逮捕扣押;受审刑讯;甚至遭受严酷的折磨,并判处死刑。但却不能忘记:这种场合正是为主作见证的时候,主的灵将与他们同在。主又郑重宣告:「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主清晰明确地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16---22; 28)基督要门徒们完全信靠上帝, 刚强勇敢,无所畏惧。人只能把人的身体杀害,却不能伤害人的属灵生命。「灵魂」实际上是指属灵的永远生命,是完完全全在上帝的手中。所以不必怕被杀害,却要抵挡罪恶。惟有犯罪能使人灵魂失丧,不能得救。

第一代的使徒,牢牢记住主的话,他们个个都是忍耐到底,至死忠心的。使徒们的动人事迹,可歌可泣的经历,就是到了今天,追忆起来,仍然令人感动, 值得人称赞、思念、传扬。这是他们依靠圣灵的大能作出的见证,也是耶稣基督在他们身上彰显的荣耀的见证!基督的门徒,为了传扬上帝的福音和警告,经受各种惨酷的刑罚而殉道。根据古代历史记载,他们有的死於刀剑、有的被火焚烧、有的鞭打至死、有的用铁叉叉死、或钉十字架、或沉於大海、被剥去皮肉、用铁锯锯死、用石头打死、放在严寒之处冻死、不给饮食饥渴而死、或砍去手脚,赤身露体,受尽凌辱而死。然而这些上帝的儿女, 为了最伟大,最辉煌的真理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血决不白流。圣经说﹕「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在不久的将来,基督复临之日,这些圣洁、高贵、勇敢、大有信心和爱心的圣徒们,必将被主唤醒,以无比的荣耀形像出现在天地之间! 蒙慈爱的天父大大祝福。

第一位殉道者是主耶稣自己, 衪是第一颗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约12:24)。他所受的痛苦之深重,不是任何殉道者所可比拟, 也决非任何世人所能想像。在纪元三十一年时,圣洁无罪的神子耶稣, 被钉死在耶路撤冷城外的各各他山。他是全人类独一的救主。「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10:24)。先生所受的,学生也须经受,主人所走的路,仆人也理当跟随。

当年耶路撒冷教会中,七个执事中的一位---司提反,是第一个为主光荣殉道的基督徒,历史家称之为「最早殉道者(Proto-Martyr)」,他的事蹟,记载在使徒行传第七章。接着殉道的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他原先是个渔夫,是使徒约翰的哥哥。当年雅各和约翰?兄弟在加利利海边打渔时, 耶稣呼召他们, 他们立刻欢欢喜喜地离开家乡跟从了耶稣。这两个兄弟的名字又叫「雷子」,看来年轻时性格很暴躁,故有此名,雅各後来成为耶稣的十二使徒中第一个殉道的。当时是因犹太的希律王为了讨好犹太人,而兴起对基督徒的逼迫,杀害了雅各。历史家记载﹕当时有人用钱收买人作假见证陷害雅各。那作假见证的人亲眼看?兵丁去捉拿雅各, 他满以为雅各一定会脸色发白,惊慌发枓。谁知他发现雅各满脸发光,流露出喜乐的表情,像是个胜利的征服者, 令他大大震憾. 想法完全转变,他开始确信雅各所信靠的是真神,否则不可能使这个面临酷刑的人、如此释放自在并充满欢乐。後来这人竟真诚悔改而成为基督徒。最後与雅各一起判处死刑,二个人是同一年同一天,用同一把刀被杀的。这事是在主後四十四年发生。在这同一时期,七位执事中的另外二位: 提门(Timon) 和巴米拿斯(Parmenas)(徒6:5)也分别殉身。提门死在歌林多,巴米拿斯是在腓立比殉道。

至於使徒腓利, 他是加利利的百赛大人,他曾担任重要的传道任务, 曾奉差遣往亚洲的一些外邦国家。他是非常殷勤地担任使徒的职分。他又到弗里家,抵达赫拉汶里斯;发现当地居民偶像崇拜得很厉害;竟去拜一条大蛇。腓利向他们传道,使许多人转而成为基督徒;後来几乎完全消除对这蛇的偶像崇拜。但这一来?激怒了地方官和祭司们,因为他们从中可得大利;所以他们把腓利关进监狱,腓利被残酷鞭打,最後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朋友巴多罗马取下了他矽屍体埋葬了。就为了这事,巴多罗马也在就近地点遭到同样杀害。使徒腓利的殉道比使徒雅各迟八年,是在主後五十二年。

马太这位使徒大家都很熟悉。他出身在那撒勒,但多数时候却在迦百农生活。他原先是个税吏,故称他「税吏马太」。当他被主呼召以後,他就立刻撇下一切跟从了主耶稣. 在基督升天以後, 他继续在犹太传道九年之久。为了要传福音到外邦去,他必须离开犹太,於是他就用希伯来文写了有名的福音书留给犹太人,那就是新约圣经第一卷书「马太福音」。後来另一位雅各,那是主耶稣的弟弟,又称小雅各(James the Leso)就是写「雅各书」的雅各,他把马太福音翻译成为希腊文。马太後来到了埃塞俄必亚传道,在那边建立了教会,按立传道人,使很多人信了主耶稣。也在那边,成了他的殉道之处。他被刀所杀,死於公元六十年。
新约圣经第二卷书「马可福音」的作者是使徒马可,他的父母亲都是犹太人,属於利未支派。一般历史家相信他是受了使徒彼得的影响而归主的。他曾随着彼得往来各地。在罗马期问,在一些信徒的要求下,马可就将彼得所传讲的信息用希腊文写成福音书,所以「马可福音」是彼得传道的内容。马可还在亚历山大城设立了教会,後来到利比亚去传道,使许多人归主,在他归回亚历山大城的途中,一些妒忌他的埃及人决定害死他,他们抓住了他,捆绑了双脚,就拖拉着经过马路,再把他满身创伤、血流不止的身体整夜丢在地牢里。第二天又用火焚烧他,後来有些基督徒小心地搜集了他的屍骨,郑重地埋葬了。有传说马可的屍骨曾经被移葬在威尼斯。

接着要谈的是使徒雅各,即小雅各, (有人称使徒约翰的哥哥雅各为「大雅各」)。他是「雅各书」作者,是主耶稣的同胞手足, 也是当时教会的负责弟兄。在基督井天以後,小雅各被选举为耶路撒冷的监督。他所写的有名的重要书信「雅各书」,是要纠正当时流行的一种错误:就是「唯信主义」的错误。「唯信主义」主张单单凭信心的概念,就可以得救了; 不必要行道, 不必注意行为。「雅各书」?清清楚楚提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人称义必须是靠活的信心,就是有行为的信心---能结出圣灵果子的信心。亚伯拉罕献儿子以撒就是有行为而被称义。「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平行」。雅各对「救恩」与「道德律法」;以及「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处理得特别好。基督徒必须要信道;真正的「信道」也必然会「行道」,决不可偏废。当时耶路撤冷的犹太人由於恨基督徒,就在雅各身上报复。?众在被人激动之下袭击使徒;在马路上把雅各推倒在地,又从高处推下,打得遍体鳞伤,再用石头打死。

在基督升天後,出卖主的使徒:加略人犹大的位置空缺着。於是当时经祈祷後挑出马提亚来担任这个位置,成为使徒。後来这位使徒马提亚是在耶路撒冷殉道。先是被石头打,之後再被杀头。

安德烈这位使徒跟使徒彼得是亲兄弟俩。曾经在许多亚洲国家传道,又在希腊的彼脱拉(Patra)传福音。由於使徒安德烈恳切劝人不拜偶像,而当地的政府领袖却是拜偶像的. 执政者以判处死刊来恐吓他, 但是安德烈继续勇敢而无畏地向人们传扬基督,他终於被判死刑。於是在地上架起了二根同样长短的木头做成的十字架,把安德烈绑在十字架上面。这十字架的两个头是固定在地上的,所以十字架不是正立的而是斜的。安德烈是被斜绑在架上,这是为了要拖长折磨的时间。一位古代的作者记载了使徒安德烈当时的无比勇敢和大无畏精神,他是用这样的文字写的:当安德烈看到了这个准备好的十字架,他既不改变面色,也不显示心灵有任何软弱,他的口才不受影响,他的精神也未瓦解,他的思想没有烦恼,他的理智并未消失。倒是出于他宽广的心胸,从他口中吐出充满爱心的言词。他说:『哦十字架,是我最欢迎的,最最响往的;是我的盼望,是我的喜乐,是我的需求;我来到你这里,我已是曾经挂在你上面的那一位的传道者,因为我素来恋慕你,也素来盼望拥抱你。』是的,十字架,十字架,是基督徒的荣耀,是基督徒的冠冕!使徒安德烈被挂在那个十字架上有三个整天,经受着肉体的痛苦,但他却继续向四围的人传讲基督的爱。那些听众们开始柏信他的话了,他们要求政府领袖把他从十字架上放下来。那领袖不想拒绝众人的要求,命令砍断捆绑安德烈的绳子。当最後一道绳子被启断时,使徒的身子就落在地上,那时他却已完全断气了。

使徒彼得是在加利利百赛大出生,他本是一个渔夫,他跟者安德烈是亲兄弟,他俩也是同时蒙召跟随耶稣。使徒彼得在基督里的热情和勇敢是可贵的。但他常凭血气争战:当主耶稣被捉拿时,他立刻拔出刀来保护主, 却不知道善恶的斗筝是「道义」的斗争,「是非」的斗争,而不是「能力」的斗争。凭血气去进行属灵的战争必然失败,故此他经历了软弱和失败, 他否认了主, 他从这次失败中学到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基督升天以後,犹太人继续逼迫基督徒,那时使徒们却满心欢乐,因觉自己竟配为救赎主的名而受苦受辱。当希律王阿格利巴(Herod Agrippa)杀害约翰的哥哥雅各以後,他发现这事能讨犹太人欢喜,就转而想杀彼得。就把彼得逮捕入狱,严严监禁,准备处死, 主的使者却在晚间来、以大神迹救护他出了监牢。(徒12:1-19)希律为此大怒,杀了看守监狱的人。之後彼得行了一些神蹟後就到罗马去了。使徒保罗也在此时去了罗马。在纪元六十四年,当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在位时,有历史家记载说, 他当时想建造新城, 就暗中指使人在罗马城各处放火,自己坐在高处欣赏火烧场面。事後这阴险狡猾的皇帝嫁祸於基督徒;指控是基督徒放火烧城,於是他借此杀害了几百名基督徒。采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将基督徒折磨至死。
有一段记载说:当时在罗马城有一个行邪术的人,名叫西门马古斯(Simon Magus),据说能在空中飞翔,并能行许多异能奇事。有一天许多人正围聚观看他飞行,彼得和保罗也在人群中。那人起先确实行了一些奇事,致使人们感到惊奇佩服。当时彼得和保罗就跪在地上呼求主,不让行邪术的人得逞,以免迷惑许多人。当他们祷告完毕後,那人立刻从空中跌落在地上,跌断了双腿。可是他是尼禄王的宠人,尼禄王因此很恼恨使徒,特别又因为使徒们传道的结果, 当时连罗马宫廷中都有人信从了基督,这就更触犯了这个暴君。於是他将彼得和保罗逮捕入狱九个月,在这期间,两位使徒劝化了两名守衙和四十七个其他犯人成为基督徒。九个月後,彼得被拉上刑场,先被鞭打,然而被钉十字架。据记载:在钉十字架之前彼得要求将自己倒钉十字架,因为他觉得主耶稣是钉十字架,他不配与主同列,故要求倒钉,结果他是勇敢地倒钉在十字架上而殉道的。

至於使徒保罗,他是属于便雅悯支派的犹太人,生于西利西亚的大数,最初名叫扫罗。他从父亲那边的关系,生来就拥有罗马公民身份。保罗原是基督徒的劲敌,当司提反殉道时,他是热心参与逼害司提反致死的干将之一。但司提反从容殉道的光辉形象,已经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他在往大马色去的路上,主耶稣亲自向他显现,有荣光突然临到他,「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扑倒在地。」主亲自向他说话。後来他的眼睛就不能看见有三天之久,当他恢复视力的时候,他心灵的眼睛也开了,成了一个基督徒,而且是一个大发热心的使徒。他的勇敢和勤劳以及他所结的果子,是当时的基督教界远近皆知的。他曾经和巴拿巴一起传道,受了许多逼害之苦。在以哥念,他俩几乎被那些妒恨他们的犹太人用石头打死。到路司得又被石头打到昏死过去, 大家以为已死, 把他拖到城外, 主又把他救活. 後在腓立比他和西拉?人都遭监禁和鞭打, 後来在又遭监禁, 被送到该撒利亚, 为避免落在犹太人手中, 他提出要上告於罗马该撒王, 故被送到罗马待审, 有?年之久得到宽大对待, 虽是犯人?容许自己租房子居住, 还可接待客人. 他仍放胆传道, 後来且被释放, 他就去访问了希腊等各处的教会, 并在高芦,西班牙传道,最後回到罗马後又被拘禁,与彼得一同关押九个月以後,尼禄王下令把他杀了,最後是被砍首而死。

使徒犹大,指使徒雅各的兄弟犹大(不是卖主的犹大),通常又叫做达太。他奉差遣到波斯去,曾经行了许多神蹟,使许多人悔改归主。终於激怒了当权者,而被钉十字架,这是在主後七十二年。

巴多罗马这位使徒曾经在一些国家传道,行了许多神蹟,医治许多病人,他将马太福音翻译成外邦国家的语文。最後遭到偶像崇拜者的杀害,有人说他是被刀杀死的,也有说是用棍子打死的。

使徒多马的名字是叙利亚文,希腊文是底土马,所以又被称为「底土马的多马」。他曾经在巴西亚和印度传道。当他引领许多人归耶稣後,又引起了邪教祭司的愤怒,就被人投掷长枪而刺死。

西门这位使徒又被称为「奋锐党的西门」(不是「西门彼得」), 他曾经在非洲的毛利塔尼亚和其他地区传道。他还到过英国,都获得很大的成功,在那边他曾使许多人信而归主。他於主後七十四年被外邦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最後要谈的一位是使徒约翰。他是雅各的兄弟,也是十二位使徒中年轻的一位。也被称为「蒙爱的使徒」, 他曾经在希腊建立许多教会。当他在以弗所时, 罗马皇帝窦米仙曾下令将他解送至罗马受审,被判死刑後、命令把他丢入烧得沸腾的油锅里,但上帝行奇蹟施行保护(有记载说油锅爆裂), 就像古代被丢入火窟的三位忠心的希伯来青年奇妙蒙主拯救一样,使他未受伤害(但3:1-30)。後来皇帝下令将他流放到拔摩海岛。在那荒凉小岛上,上帝让他看到大异象,承受大启示,写成了重要的「启示录」,将人类历代的善恶斗争的情节记述成书,流传於後世。当窦米仙皇帝去世以後,尼弗皇帝接任,那时他善待基督徒,让使徒约翰重新回到以弗所,在那里他继续着作,他活到老迈而寿终。有的记述说他活到一百岁的高龄。

在拔摩海岛上,基督在荣耀中向约翰显现,凭着衪的无限权柄宣告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7-18)。是的,基督徒所信靠的那位最最伟大的天地之主,衪是圣洁公义的主,也是生命之君,他自己曾经死过,因为祂也被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所不容,世界的精神拒绝基督的精神。然而祂已经复活了,且要活到永永远远。祂手中掌握着死亡和坟墓的钥匙,衪又是公义的审判者,他最爱的是他的真正的羊群--祂的忠心的子民。到他复临之日,衪将会把所有的冤屈至死的上帝仆人们唤醒,把所有的信靠祂的儿女们唤醒,约翰异象中看到:那时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许多人来、聚集成为大群。他们将与慈爱的救主同在,永永远远欢聚在一起,共渡无穷的美好岁月,再也无痛苦、死亡、和眼泪!哈利路亚!感谢赞美全能的上帝

圣徒史迹 
第6讲 使徒教会的组织、训导与崇拜

使徒时代教会的组织形式,训导和崇拜生活值得後世教会的学习和仿效,比起後来的教会来有很大区别。早期的使徒时代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使徒们,在圣灵引导下建立起来的教会,是符合主耶稣基督心意的教会。当时教会的组织形式,训导方式和崇拜方式是永远值得後来的教会学习的。教会和世俗的组织不同,教会是基督徒结合而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之中福音信息教导必须既正确又纯正。初期教会礼节也按主所指定的方式而行,圣徒们又是在基督真道的磐石基础上合而为一。当然有些礼仪或仪式会带有各处地方上的色彩,会稍有不同,但在宗旨上、内容和原则上都是一致的。教会不仅是属于具有外表的礼仪规程的团体,教会又是在原则上属於内心之共同信仰,同感於一位圣灵的团契,事奉同一位真神耶和华,归於同一位救主耶稣。

新约时代的教会与旧约时代的选民有根本上的联系。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基督自己是处於旧约和新约之间的人物,新约含蕴於旧约之内,旧约表显在新约之中。然而旧约与新约这二种制度,在组织上、崇拜仪式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旧约时代的「会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也有不同之处。虽然就广义的角度来看,旧约的会众也是属於教会。

在崇拜的仪式上旧约时代是由利未人担任特别的祭司的职务。献祭礼节由祭司专职。新约时代由於主耶稣基督已经升入高天,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又成为信徒永远的中保,为此就使一切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职分。彼得前书2章9节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启示录1章6节又说:「基督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的祭司。」这里的「国民」,原文还作「国王」呢。所以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在属灵的地位上是非常尊荣的;身兼祭司跟君王的身分。这些福份与地位、都是在基督里面才能得到的,是主耶稣以宝血的重价买来的。

信徒的集体又组成了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以弗所书第一章廿二至廿三节说:上帝“又将万有服在衪(就是基督)的脚下,使衪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衪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这里使徒们告诉我们: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会本身是一个完全和谐的、搭配得非常合适的有机体,受统於基督这位元首之下。基督的灵是「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6)

由於教会乃是上帝为要拯救人类而设立的机构,她是为要进行服务而组织起来的,她的使命是要将福音传遍天下。上帝从起初就已计划要藉着教会,向世人反映出上帝的丰盛与完全。教会又是基督丰富恩典的宝库,要彰显上帝无比深厚的大爱!

基督为了推进祂的圣工,既未拣选学者或犹太议会中的辩士,也未拣选罗马有权有势的人物,也撇开了那自以为义的犹太教师;而拣选了一班没有学问的平民来传扬那感动世人的真理。祂定意要训练并教导这班人,使之成为教会的领袖。他们必须接受圣灵的能力。因为福音的传扬并不是依赖人的能力或人的智慧,乃是依靠上帝的大能。

基督当年安排使徒的职分作为教会的领导者,主拣选十二位使徒,他们是公认的教会领袖。因为 (l)他们是主所特别选召的。(2)他们又受到主特别的训练,亲身跟从主三年半之久。(3)他们得到了行神蹟的恩赐和上帝所赐的不可否认的权柄,这是圣灵赐给他们的权柄。(4)他们在主复活以後,得到主特别的启示。这些职分包括教会所传给後代的各种职分和任务,这些职分後来由其他的人员分担,使徒的主要任务是奉差遣传道。「使徒」的意思就是「奉差遣」。(「Apostles」这字是从希腊文Apostello来,即「I send forth」,「Apostolos」是「One send forth 」或"Missionaries"。

由於教会发展得很快,特别五旬节以後,人数迅速增加,使徒们的工作就愈来愈繁重,於是耶路撒冷的教会就拣选了七个执事来帮助他们。使徒行传第六章一至四节说::「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语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相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因此有人就认为执事是教会所立的第二个职分。

但长老的职分和任务,在当时还是由使徒自己担任的。使徒彼得及使徒约翰都自称自己是「作长老的」。(彼前5:1;约?l;约?l) .而当时的七个执事是作使徒的助手。但「长老」这个名词,如果深入一点来解释,实际上有二个不同的字。一个字的希腊文的意思「年长的」(男人)(从希腊文presbuteros、即older [man],相当於英文的presbyter.),到现代,长老是通常从平信徒中选举产生。长老的另一个字来源於希腊文「episkopos」,即监督或监察 "Superintendant"或"overseer"),後来英文里演变为主教("bishop”),也有人认为「长老」是一种名义上的称号,「监督」是与职务相合的一种称号,这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在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节:「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来了」,这里的长老是年长的长者。到廿八节,保罗接着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这里的「监督」,是作传道事工,牧养群羊的人。所以监督是长老的职务的名称。

保罗规定了一个惯例,就是按着一定的制度,来组织他所设立的教会、或曾经有所接触的教会。从每一个地方教会中设立一个或几个长老。将监督的职责交托给地方长老。这些长老就继承使徒的传统,作为地方教会的属灵的领袖和指导者。保罗在他第一次和第二次游行布道时,以及在他快离开世界的末後几年之内;都实行了这个办法。(徒14:23;20:17;多1:5;提前3:1-13) ,以各地方的长老继承使徒作各教会的领袖,并以执事作长老的辅佐和助手;这是保罗时代所流行的教会组织法。至少在小亚细亚的几个地方以及欧洲是如此。像腓立比书就是「保罗和提摩太写给凡住腓立比、在耶稣基督里的众圣徒、和诸位监督、诸位执事」的。(腓l:l)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教会的领袖和负责人都是由圣灵按立的。使徒们个个都是圣灵充满的人。使徒行传廿章廿八节说:是圣灵立教会的长老作全群的监督。又六章三节说到:被选的七位执事是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然而教会中也有一些基督徒接受了圣灵特别的恩赐,这些特别的恩赐并不属於教会中的某一些阶层,乃是「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因为神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这些得了恩赐的人,可以在教会中担任特定的工作,「这人蒙圣霾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入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林前12:4-11)。而所有这些具有恩赐的人,在主里面都将合而为一,互相搭配而成一个身体,互相合作无间。在罗马书十六章第一节,特别提到「女执事」这个名称。在使徒行传廿一章第九节说:七个执事的一个腓利,「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论到在教会中任职的侯选人的资格,使徒行传也给我们当时的历史材料,在徒六章一至三节说明 (l)执事的资格或标准是「圣灵充满的」品格标准。(2)执事的名额是使徒们决定的。(3)执事的人选是经过教会选举。(4)委派及授以圣职是由「使徒们祷告了,再按手在他们头上。」

使徒时代,圣灵在教会中的工作是显着的。因此使徒们能行使许多神蹟奇事;也确实有属灵的权柄。当时的信徒们也被圣灵的大能所折服、所感动,他们所看到的亮光是大的。上帝的神能的彰显使他们乐意度敬虔的生活。而当时教会的惩戒是是非分明的。对於信徒接受异端,离道反教,欺哄圣灵或犯了大罪的人,却被教会所弃绝。

教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机体。主耶稣曾经有一个比喻,教会好比一个芥菜种,在种下的时候非常微小,但在成长以後,就变成一棵树,连飞鸟也会宿在她的枝上。教会的发展和存在,使世界不断地得到天上来的信息。历史证明教会会对社会起非常大的影响,对於人心的改变,特别是信徒的心灵品格和意志的改变,有伟大的果效。

在使徒时代,教会的组织、生活、和崇拜方面,已经有了它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要同错误的影响作斗争。例如对於不适当的妥协,离道反教和逼迫等等,这些常常成为教会所面临的问题。教会就要从各方面来整顿自己。对於新约时期的信仰原则必须审慎地接受和处理。是依靠圣灵“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林前2:13),在教会内部维护教会的纯洁,使信徒们在基督里度圣洁的生活,明白上帝的旨意和教会传道的使命。一点点不好的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另一方面是要继续传福音:“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後4:2-3),勉励信徒肯“与主同受苦难、作基督的精兵” (提後2:3)。

使徒时代教会的生活与发展成了後来基督教发展的基础。使徒所教导所建立的模式,成了後来教会的各样教训和行为的标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接着而来的後来几世纪的教会进展是慢慢地走了样了。我们可以把使徒时代的基督教跟後来教会进行比较,以後的教会的组织形式,逐渐形成等级制度,特别是基督教成为国教以後变化更大。到了罗马天主教会掌权的时期,更参杂了许多世俗的不良成份。

今将使徒教会跟接下来的几世纪的教会作一简略比较:
(l)使徒时期的教会承认一切信徒都有属灵祭司的职分。而後来的教会逐渐地只承认一种特别的祭司的职分:教会内开始有「教牧」人员(Clergy)和平信徒(Laymen)的区分。
(2)「教会」是指何处?使徒教会认为只要“哪里有两三个人(以心灵和诚实)奉主的名(基督的名)聚会,那里就有主在他们中间”(马太18:20),那里也就是「教会」。可是後来教会却渐渐走偏,认为唯有「主教」领导管辖下的教会才算是「教会」,而且只有「教会」内才有救恩,以外就没有救恩。(即後来的天主教)
(3)使徒教会认为每一个基督徒,都能因信靠耶稣基督,直接与上帝交通。後来的教会却认为信徒只有藉着「主教」,才能跟上帝交通。
(4)初期教会认为凡是有圣灵特别恩赐的基督徒都可以讲道,教训人,施行圣礼。後来的教会则认为唯有「主教」才有这权柄。
(5)使徒教会认为罪人藉着直接向上帝承认他的罪而得赦免,正如主耶稣所启示的。但後来的教会认为罪人是以「神父」为「中保」,要藉着神父说的话而得赦兔。(6)使徒教会以「悔改的心」及「信靠基督」是与上帝相交的必要条件,这样就可得到「赦罪的恩」;可是後来的教会却另立了人为的遗传规条。
(7)使徒时代的教会认为:「教会」是信靠耶稣基督的蒙救赎得洁净之人所组合成的团体,是圣徒的聚会。但後来的教会?认为教会是属於「主教」的,或是「主教」属下之信徒的一个团体。

这里所作的简短比较只是很不完全的小部份,但大家已经可以看到使徒教会以後的教会、其逐渐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能看出後来出现的极端的「大公教」(也就是罗马天主教)的精神、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发展的。她是怎样愈来愈违背真理,离开圣灵管束的使徒教会的精神,另立一套错谬的宗教仪式。

关於使徒时代教会的崇拜方面,在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已给我们最清楚明确的印象:他们做礼拜的地方,初期是在圣殿里及家庭里,使徒行传2:46说:“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又在3章1节说:“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由於圣殿当时仍然存在,受到普遍犹太人的尊重,所以使徒们也在那边聚集传道。彼得曾在所罗门的廊下向犹太人大有能力地见证主,引起很大反对,但听道的人很多,且有许多人信了主。男丁数目约有五千。(使3:11一4:4)使徒们另一个礼拜的地方是在会堂(使13:13,14:1,17:1-2,18:4雅2:1)又有在信徒家中聚会的(使2:46,20:7-8,28:30-31)。

关於礼拜的方式,各教会未必都是遵守完全一致的规律。礼拜的方式也会因赴会的人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他们凡事按圣灵引导,依规矩而行。

至於礼拜的时间,使徒时代最为尊重的是每周第七日的安息日。因为这是上帝的十条诫命中的第四条诫命,基督徒认为不能更动。且看路加福音廿三章五十六节记载说:在基督被钉十架,安放入坟墓後,那些信主的妇女们“ 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他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有关使徒们重视安息日的记载,可以读下面的章节:使徒行传十三章十四节“保罗和他的同人…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然後劝勉大家。使徒行传十三章四十二至四十四节记着“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来传讲”。果然 “到了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又十六章十三节记载:保罗“当安息日出城门,到了河边,在一个祷告的地方,向那边聚会的妇女讲道。又十七章二节记载保罗到帖撒罗尼迦,“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向他们讲论”。此处保罗的传道行程都是以七天为期,安息天讲道,七日的第一日动身。(20:6;21:4;2S:14)

在早期教会中,也有基督徒为了纪念主钉十字架,就在星期五 (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 有祷告、擘饼、禁食纪念主的被钉,因为主是在这天钉十字架为我们流血舍命的。也有基督徒在星期日 (七日第一日),就是安息日的第二天,纪念主的复活,有擘饼聚会等。但是对於守这些日子,使徒们却不作任何的规定,因为这不是上帝的诫命,所以保罗说:“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 ”(罗14:5-6),这经文与每周的安息日完全无关,因每周的安息日是属於上帝神圣的诫命所规定,所以他们必遵守。

至於那时有一些已经信了主的犹太人,竟还在遵守摩西律法中的七个节期:就是逾越节、除酵节、摇梱节、五旬节、吹角节、赎罪节、住棚节等,并且还遵守月朔和这些节期中的安息日(利23:7,8,21,24,28,32,35,39,41),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安息日、而不是诫命中每周一次的安息日,这些都遭到使徒们的反对。因为摩西律法(或称仪文律法)全都是预表主耶稣基督的,而今主耶稣已经道成肉身,为人类钉死在十架。所以使徒们宣称对於这些犹太人一年一度的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後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2:16)因为这些古代犹太人的节期和节期中的安息日都是预表基督的,不必守了,主基督已经为我们钉了十字架了。至於守割礼、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章19节说:“受割礼算不得什麽,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麽,只要守神的诫命就是了。”是的,唯有十条诫命才是永存不废的,十诫决不是後事的影儿,十条诫命乃是「是与非」的界线 (约壹2:3-4;3:4,24;5:2-4启12:17;14:12),又是上帝施行审判的标准(雅2:9-12启ll:l9),也是上帝施恩宝座的基座! 为此、主的诫命永不改变

圣徒史迹 第7讲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研究在使徒时代,基督教会跟罗马帝国的关系。
当主耶稣在升天以前,对门徒的嘱咐是这样的清楚,主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要从耶路撒冷起,直到地极为主作见证。使徒们遵照主的严肃嘱咐, 负起了这重大的使命,就努力为主传福音。

在最初三个世纪内,基督教的传播速度,迅速得惊人。基督教传遍了帝国境内各处,甚至传到罗马境界以外的地方。当时主的门徒曾经向东方传道,到两河流域(就是米所不达米亚Mesopotamia)波斯、玛代、巴特利亚(Baetria)帕提亚、印度、亚美尼亚。又向东南方发展,福音传到了阿拉伯 。基督教又在埃及,深入亚力山大, 转向埃及的中部和南部。从此向西发展,传到罗马所属的北非等省。至於罗马帝国等西部地带,福音传到了高卢(Gual),经过多瑙河流域,而至属於德国境内罗马领土,特土良(Tertullian)曾经认为基督教在第二世纪末已经传到了 不列颠,即英国。

基督教为什麽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是有原因的﹕ 
(1)首先是主的嘱咐是这样的清楚有力,一直在门徒的耳边回向,圣灵是跟主的忠心的儿女同工的,这是福音迅速传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2)当时的门徒都盼望基督早日再来,他们也认为基督很快就会再来,传福音的时日不多,不容懈怠。再说,自己的生命本来短促,能够为主做多少工呢?故要乘早作工。
(3)在门徒心中有一种坚固的信念,就是耶和华上帝是独一的神,主耶稣是独一的救主,因此基督教乃是唯一的敬拜真神的宗教,是人类唯一能够靠着得救的真理,为此理所当然应该快速传扬,抢救生灵。
(4)基督教提出了人类平等的真理,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伟大的信息对於社会的中层和下层的人们特别有影响力。在上帝的国里,个人都有无限的价值。小子中最小的一个,都是非常珍贵,基督愿意为他舍命。仆人与主人,婢女与主妇在上帝面前也是完全平等。婢女和奴隶在信主之後都可以进天国。主人或贵族如果不接受救恩就不能进入天国。这样公允的伦理是深得大众普遍欢迎的。所以福音所到之处,社会风气就为之大大改变,奴隶制度就会瓦解,丢弃婴孩的坏习惯也会无形中被制止。教会虽然没有政治权力却有莫大的道德伦理的感化力和影响力。
(5)基督徒的品格,圣洁的生活最具体地表显救恩改造人心的伟大能力,
使人趋向福音。那里福音生了根,那里的人就变成有爱心,趋向慈善、友好温良、愿意接待远人和穷人。
(6)异教的势力在帝国境内日益破产,凡是追求高尚品格,寻求深刻真理,希望解决人的永远前途的人,都趋向於基督教,惟有基督教的教义能安慰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深沉的,恒久的平宁和安慰。
(7)帝国的文字,发达的交通网,相对的安定环境,为福音铺了路。
(8)当时旅行的商人很多,这样来来往往的人们为福音的传播,起到路重大的作用。
(9)许多教会的信徒中有政府的官吏,也帮助传道工作的推进。
(10)许多着名的妇女帮助教会传福音。基督教是真正的尊重妇女,提高妇女地位的宗教。
(11)还有一些接受福音的兵丁和驻军的调动,也使福音传至远方。因为罗马帝国常常将甲地的军人调到乙地去驻防,甚至调到边远地带去,就使福音也远播。
当基督教迅速发展的时候,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也引起了罗马政权的注意。在起初,罗马政府对於基督教知道不多。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并不放在心上。可是後来发现犹太人是仇视基督教的,基督教的精神与当时的帝国各处的传统的犹太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新的教会,已经在帝国各处,如雨後春笋似地建立起来了。无论在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或帝国的首都,或是在穷乡僻壤,或帝国的边疆都有传道人的足迹和教会的据点。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宗教呢?非基督教的文化学术界的人们,开始研究基督教了,罗马政府就更仔细研究教会、观察教会。这时他们发现基督教虽然是从犹太人和犹太地方发展起来的,可是却与当时犹太人的精神大为不同。犹太人关闭自守,基督徒却富有活力的,不断向外发展的宗教。渐渐地他们终於认为 基督教几乎是在向罗马人所持有的一切文化,宗教传统挑战。并认为基督教是在指责并排斥当时罗马人的人生观的各个方面。结果希腊、罗马人对教会的态度改?了: 用惊人的势力向基督徒发动攻击了。攻击步骤是在二个领域中发动的,其一是在着作中,进行攻击,由当时的文人、学士来严厉批评基督教。其二是罗马政府利用政权,对基督徒展开猛烈的逼迫。

其实这样的谈法,还嫌笼统一些,最初基督徒的遭受逼迫,是犹太人引起的,许许多多的诽谤,侮辱和对基督教亵渎的批评中伤,是来自曾经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这就像基督的被害是始於犹太人激起,再由罗马官吏来判刑执法是一样的。他们控告主耶稣要推翻帝国政府,藉此煽动政府和异教徒。至於在一般民众中间,由於偶像崇拜成风,也会对敬拜真神的基督徒树起仇视的旗帜。所以基督徒所受的逼迫,最初并非是起源於政府,常常起源於犹太人假弟兄、假信徒以及异教徒的煽动。

虽然主耶稣基督以及新旧约圣经从来没有表示基督徒或基督的教义是与政府为仇的。主耶稣自己都明明地立出了榜样,要门徒尊重政权,尊重掌权的,要奉公守法,然而基督教与罗马人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基督教确是宣扬爱的宗教,福音本是和平的信息,但毕竟是属天的信息,常常不容於世界,会引起迫害,兴起刀兵。正如基督所预告的,使徒彼得在写彼得前书时,已反映出当时对基督教的仇视已经相当普遍,彼得说﹕“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会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日子里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 6-7)彼得前书是在纪元第一世纪的下半叶
写的,那时帝国境内已经对基督教掀起逼迫之风。至於使徒保罗约在纪元62年时受审判,到主後64年左右时殉道,当时罗马皇帝尼禄兴起更大的逼迫。这一来,使全国对基督教更加注意起来。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受逼迫的各种原因﹕
(1)基督徒有一个坚定的,高尚的信念,就是天国是不属於世界的,(约
18﹕36)天国的律法是高过地上的律法的。当天国的法律与地上政权的法律制度不一致时,真正的基督徒坚决听从上帝而不听从人,顺从基督而不顺从政权。(徒5﹕29)基督徒在这样做的时候,完全无意损害国家利益,而是见证上帝之国的神圣崇高。而且当人的法律若与上帝的法律有抵触,一定是人的法律不够完全,或有错误。

但是当时的希腊、罗马人的思想却是另一种类型。他们是把国家看作至高的、至善的,认为国家的利益是跟人民的福利连系在一起的。他们完全着眼於当前的,地上的国家利益,甚至他们原有的宗教也是附属於国家的。因此罗马人的思想中,极端的忠於国家是罗马人的最高准则。为国家效劳服务,是人生的目的。其实基督徒在行为上,从不对国家有所损害,反而是非常造福人群的,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在某些宗教领域上,表现不同。特别是他们尊重更高的天国原则。但这就足以引来了罗马执政者和民众的愤怒和不容。为此基督徒常常被控告,基督徒被判定为叛国的,离心的。而且基督徒的言行和传教活动,时时会感化许多人信主,使信徒人数增多,这却是客观的事实。为此而更引起执政者的注意,就进一步逼迫和限制基督徒。

(2)罗马人提倡现实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和感官的享乐,以此为人生的目的。基督徒却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基督徒宣讲圣洁的生活标准,提倡舍己、节制,反对放荡纵慾。他们重视天国的福乐,他们不愿在异教的节期举行任何庆祝或装饰房屋的活动,他们也不跟异教徒结婚,他们也不愿接受异教礼节的升官的仪式,宁愿不担任政府官职以避免这类异教色彩的、对偶像致敬的仪式。因为他们不愿在上帝以外承认任何其他的假神。当时有人说基督徒们怀着顾忌的心禁戒罗马人看为是适当的娱乐﹕「基督徒们不看戏,不参加庄严的游行,不参加当时的公共宴会。憎恶「神圣的」竞赛和献过祭的酒肉,不用花装饰头,不用香料装饰身体。」为此罗马政府和人民都歧视基督徒,认为基督徒不赏识他们所认为的高贵的事物。基督徒被指责为人类的公敌。

(3)罗马的宗教是重外表的。在外观上很动人,又是多种神像。但如果把这些外表的庙宇、偶像、祭坛和祭物都抽去,没有的话,罗马人的宗教就没有什麽内容的了,可是罗马人却欣赏外表的热闹和好看。
古基督徒的敬拜却完全相反,基督徒没有动人的殿宇、偶像、图像,也没有祭坛和祭物。只有纪念耶稣基督已经为人类的罪而被杀并献上自己。基督徒们是带着一颗悔改的心,来到人无法看见的独一的天地之主面前认罪祈祷,祈求上帝赦免和更新内心。这样的深刻、庄重、严肃,着重於内心世界改变更新的圣洁的宗教,对於当时的一般罗马人来说,是完全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的,因为他们习惯於以偶像为神,却不懂得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灵,人拜神应该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罗马人却不理解,为此甚至以为基督徒不信神,是无神的。於是罗马人把基督教当作一种不容存在的新宗教,是一种扰乱人心的宗教。他们又利用一种反对秘密集合的罗马法律来反对基督教。把教会当作秘密会社,不法的团体,无神主义者。

(4)罗马皇帝常常喜欢受人敬拜,皇帝有时要人尊之为「神皇」,这种敬拜,对基督徒来说是无法遵行的,虽然基督徒很尊敬皇帝。可是政府却认为,对皇帝的敬拜非常重要,基督徒不拜皇帝,就是叛国行为,又把基督徒当作无政府党徒。
(5)罗马人把国家与宗教联在一起,使宗教隶属於国家。基督教却赞成政教分离。教会是属於上帝的,基督是教会的头,由圣灵按照主的话,来引导教会的一切活动。
(6)罗马帝国是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分成各种等级。基督徒却认为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教会虽然从不对奴隶制度具体干扰,可是人若归了主,自然就使奴隶制度失去作用,所以许许多多的奴隶和下层民众都愿接受基督。在基督徒聚会时,主人与奴隶是一起聚会,完全平等的。
基督教不但不轻视奴隶,反而尊重一切的有益的劳动。并劝导各阶层的人都去殷勤劳动。提倡﹕“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要安静工作,吃自己的饭。”(帖後3﹕10,11)这些主张都是违背当时潮流的。

(7)当时的家庭生活是很腐败混乱的,淫乱、不贞、离婚是很普遍的。杀害婴害,成为流行的怀风气,基督教却宣传家庭与婚姻的神圣,并认为弃婴是谋杀行为,犯了杀人之罪。

(8)基督的医病赶鬼的神迹,使罗马人猜疑他们是行什麽法术。他们对於圣灵的超自然能力并不理解。又对於圣经,也充满偏见,以为圣经是属於行法术的书。而在当时,行法术是犯罪的行为。
(9)对基督徒暗中举行的圣餐礼,也多有误解。非信徒听到基督徒在领圣
餐时吃“人子的血”於是就有人散布流言说﹕「信徒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由於基督徒在遭到逼迫时,常常秘密地一起聚会,更引起人的猜疑,诽谤。
(10)有些靠制造偶像或以异教崇拜谋生的人,都恶意中伤基督徒,因为基督教的传播,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和收入,就像保罗在以弗所时,遭到一些靠造偶像等,发财致富的银匠等的反对和逼迫。(徒19﹕23-41)并鼓动政府官员对信徒大肆逼迫.

(11)罗马人常常控告基督徒,说﹕「基督徒破坏罗马文化的好的传统和罗马固有的宗教。许多灾难的出现,如乾旱、地震、饥馑、瘟疫、火灾、水灾,都是诸神的报复。乃由於大家容许基督徒的存在,所以引起灾难,是诸神降的灾。」
(12)也有些逼迫,是某种特殊的事件引起的。譬如纪元64年7月19至24日,罗马城发生火灾。皇帝尼禄,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说是基督徒有意放火。其实这火是尼禄暗中叫人放的,想要取乐。又有人认为他想重建罗马城,但他却嫁祸於基督徒,一边想讨好民众欢心。於此掀起逼迫基督徒的浪潮,杀死许多基督徒,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折磨基督徒。

多米田(Domician 纪元 81-96)为罗马皇帝时,也曾逼迫基督徒。尤其在他统治的末後的年代中。当时有些犹太人拒绝纳丁税,给一个偶像假神—加比多连山上的尤皮德神,政府就与犹太人起冲突,结果基督徒也被牵连在内,因为当时的政府,有时还分不清犹太人和基督徒有区别。

基督徒曾经遭受各样困难和危险,有的财物充公,有的被流放或驱逐出境,有的遭折磨处死刑。逼迫基督徒之举,在纪元九十年以後较为普遍流行。一方面基督徒的脚踪已经走遍了帝国境内各处。在111年至113年间,皇帝他雅努的给庇推尼的省长的覆谕中,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信奉基督教就是非法。但他的谕旨算是从宽对待基督徒,他说﹕「政府不要到处搜查基督徒,即使在判罪以後,如果他们肯向国家的神献祭,就可以释放。只有那些顽梗不肯屈服的,才可定罪。」表面看起来这皇帝的命令还算宽大,实际上是判处了忠心的基督徒的死刑。

使徒教会时期的逼迫,始终是局部的,时断时续的。而福音的真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受捆绑,反而稳步地大力推进。奇妙的是逼迫愈厉 害,基督教就发展得愈快。在第一世纪结束时,基督徒人数已经有一百万了. 当第四世纪初,康士坦丁皇帝接位时, 帝国的一半人口是基督徒了。这是上帝亲自带领教会,引领教会发展的奇迹!要将荣耀归於上帝!

圣徒史迹第8讲
早期教会的苦难和基督徒殉道史

主耶稣在世时,曾经讲过一句很奇怪却是非常重要的话。在路加12章49节主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烧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 这是为什麽?这是指什麽?主来到世上不是带给世界以和平?主耶稣不是和平之君吗?他不是平安王吗?他怎麽说他到世上来是把火丢在地上呢?火是苦难,火是逼迫,火也是炼净金银的工具。对於基督徒来说,火还是一种洗礼。主耶稣自己不也是经受了最大的苦难吗?主接去的话是说:“我有当受的洗,我是何的迫切呢?"原来主自己也把火,把苦难当 作洗礼,而且说他也有当受的洗。在主看来,患难和逼迫是必要的,所以是一种洗礼。主是无罪的,不但无罪,而且是圣洁完全的。可是为人类的缘故他愿意接受火的洗礼. 就是为人类钉十字架,他说他的心是何等迫切呢。主走过的道路,门徒也要走。夫子受的苦,学生也要受。这些苦难是对门徒,对教会都有帮助的。撒但是要杀害基督徒,可是门徒肯依靠主,苦难使信徒品格成圣,苦难使教会得到洁净。苦难临头之际也是让主的门徒以鲜血,以生命来荣耀主的时候。每逢忠心的信徒努力为主做工,向撒但的国推进时,就必然成为撒但攻击的目标,就如保罗所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但主却眷顾这样的信徒。在基督升天以後的年代里,基督的门徒所遭受的逼迫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的. 十二位使徒,除去卖主的犹大以外,个个都是殉道的,约翰虽然没有殉道,也是活的祭物。他曾自称说:“我约翰,就是你们得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启1:4)
我们在前次讲章介绍了使徒们的历史,现在要谈谈继使徒以後的信徒们的殉道历史。

这一阶段的逼迫来源,已经从犹太人对基督徒的逼迫,逐步转移到罗马帝国政权对基督徒的逼迫了。大家知道最初是犹太人挑唆古罗马政府迫害基督徒的。由於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宣扬崇高的天国真理,以及基督徒不同凡俗,不拜偶像的圣洁生活,不容於当时的帝国精神和罗马人的生活作风,也不容於罗马的固有宗教制度,於是逼迫之风不断兴起。根据一位教会史家福克斯的记载: 尼禄暴君所兴起的逼迫,是作为一国之君第一次对基督教进行逼害,致使保罗与彼得殉道,这是在纪元六十年代的事了。在皇帝窦米仙在位时,又兴起了第二次的逼迫,约在AD85年。窦 米仙皇帝也是个残忍野蛮的暴君,他不但逼迫基督徒,也杀害一些罗马公民。当时控告基督徒的假见证非常之多。说基督徒有不法行为、搞秘密聚会、想要叛国、杀害婴孩、还吃人肉等等。各种诬告陷害都有,连一切的自然灾害也是归因於基督徒的存在,而导致罗马帝国遭到种种惩罚。由於诬告受到奖励,因此无辜的受难者人数就大为增加,通常基督徒被带到审判者面前,先要做个试验性的发誓,表示自己放弃信仰,如果基督徒不肯起誓,就宣判死刑。只要他们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他们就要被杀害。至於执行的方法是又残酷而多样化,还借此聚众围观,收很多类似门票的钱。

Dionysius出生於雅典,他受遇良好的希腊的文学教育,曾经到埃及学习天文学,在那里进行一次有成效的有关日蚀的观察,当他回到雅典後,很受大众尊重,被任命为当地议员,曾担任最高法官,在他信了基督教後,他就从一个带骄气的议员转变成谦卑的耶稣门徒,即使在黑暗的偶像崇拜的环境里,他也向世人显示出公义的美德。由於他品格甚为高尚,博得
众人的尊敬,就担任雅典教会的监督之职。由於他专一尊重上帝,他遭到迫害,他是被砍头而死的。

讲到杆摩太,大家都熟悉。他曾跟保罗传道,他生於小亚细亚路司得( Lystra),父亲是外邦人,母亲是犹太妇人,但母子两人都转信基督教,他从小就接触到福音信息。当保罗旅行传道至亚洲时,他按立提摩太,成为自己的助手。保罗对他有深厚的感情,称之为儿子,他们在心灵上都联结一起。提摩太曾跟随保罗走遍广大的领域,他被任命为以弗所的监督。当保罗在罗马坐牢时,他希望提摩太去看他,之後提摩太又回到以弗所,看顾那边的教会. 直到纪元97年。那时候异教徒要举行一次宗教宴会,主要仪式是人们手里要拿着杖,脸上戴假面具,而且要背负偶像在街道上走。当提摩太遇到这个行列时,就指出他们拜偶像的错误,这可激怒了这批偶像崇拜者,他们扑向杆摩太,用杖向他猛烈地毒打以至重伤,两天以後提摩太就去世安息了。

在这时期殉道的还有耶路撒冷的监督西面(Simeon),他是被钉十字架的。另一位姐妹叫弗拉维亚.(Flavia)是罗马议员的女,她曾经被流放到旁都斯(Pontus)。

在窦米仙皇帝时殉道的还有名为尼奥米特斯 (Nieomedes)也是罗马有名望的人士。曾经大力帮助受困惑的人,安慰贫穷的人,探访被拘留的人,坚固动摇的人。他因为自己是基督徒而被逮捕,判刑後,被鞭打而死。

接下来我们要谈谈罗马帝国时代,对基督徒兴起的第三次逼迫。继窦米仙以後做皇帝的是尼伐(Nerva)他只做l16个月的皇帝。接着就是图拉真(Trajan)上台做皇帝,他又兴起了对基督教的第三次逼迫,那时是在纪元108年左右。在当时,曾经有个哲学家名波利纽斯 、塞根特斯 (Pinius Secundus)写信给皇帝,建议要善待基督徒。他说:「基督徒是无害的,他们的错失
只是在於他们’习惯於在某些固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向他们的一位叫做基督的神,唱特定的赞美诗歌,又禁止自己不偷窃、不杀人、不犯罪。保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欺诈别人。这以後他们就一起吃面饼和喝葡萄汁,然後安静地离开,没有什麽犯罪的沽动。」图拉真皇帝看了信以後,就作了一个不肯定的回答说:"不要去追捕基督徒了,但如果他们被带到司法机关,他们要受刑罚。」当时有一位人士叫脱吐良(Tertulian)的说:「何等不公平呀!他既然不要人去追杀他们,因为他们是无辜的,但却要刑罚他们当作是犯人一般。」皇帝的回答的确是捉摸不定的,他们的回答似乎使逼迫有所减弱, 要是他的下属也是像他那样有点游移不定的话. 但是他的下属仍然严峻地执行逼害基督徒的政策,皇帝也不说他们不对,其实他自己的话就是无意义的。

Pontus的监督福卡斯(Phocas)他拒绝献祭给海洋之神(Neptune)就被抛在滚沸的石灰窑里,被浸透过後再从石灰窑里拖出来,被丢入沸烫的水中而殉道。

伊格那丢斯(Ignatius)是安提阿的监督,也在同时候被判死刑。据说这位圣洁的人物,当他在童孩时代,曾被带到耶稣面前,当时耶稣抱他在手臂中,向门徒说:人应该像小孩子一样的纯洁和谦卑. 这孩子後来又是从使徒约翰领受福音真理,他忠於传道的职分,他曾在罗马皇帝面前维护基督的信仰,也为此被判入狱,并被残忍地折磨,当他被鞭子猛打以後,人们就把蘸过油的木片绑在他身上,点火燃烧,又把铁钳钳他身上的肉,最後再让野兽把他的身体挂裂成碎块。这位勇敢的安提阿的教会领袖,事先巳预知自己将怎样殉道。因为在这以前他写信给示每那的监督波利卡帕 的信中已经事先有所表露。

辛福露莎(Symphorosa)是一位年长姐妹,她是一位有七个儿子的寡妇。罗马皇帝图拉真命令他们要向外邦神献祭,辛福露莎和她的儿子们拒绝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愤怒极了,命令将这位基督徒拉到赫克利斯神(Hercules)的庙中,她先被鞭打. 之後,用她的头发把她吊了起来,过後再用大石头绑在她的颈项, 抛在河中沉入水底。

辛福露莎姊妹的七个勇敢高尚的儿子当时先被困在七根柱子上,用绳子和滑轮拉他们的肢体
,使手脚都拉得脱开。这样痛苦的折磨却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坚定心志。最後他们是按下列方法被杀而殉道 :
长子克利森休斯(Crecentius)被割断喉咙。
次子裘利恩(Julion)被刺穿胸膛。
三子是尼米修斯(Nemesius)被刺穿了心脏。
四子是普烈米修斯(Primisius)被刺入身体胸腹部。
五子杰斯迪斯(Justice)被剌中背部。
六子是斯坦克休斯(Stacteus)刺在身体近侧面部位。
第 七位是小儿子优琴尼斯(Eugenius)被锯子锯成二段。

在这相近的时日里,罗马城教会的领袖、做了十年监督的亚历山大也殉道了。同他一起的二位执事和几千名其他的坚强基督徒也同时殉道。

罗马有一位勇敢而成功的将军,尤斯泰休斯 (Eustachius)他转信了基督教。有一天皇帝命令他参加一次偶像祭祀典礼,为力要纪念以往的胜利。但尤斯泰修乌斯将军的信心是伟大的,他婉转地拒绝了皇帝的命令。这个骄慢的皇帝,被将军的不服从而激怒了,他忘记了这位将军以往勇敢尽忠的汗马功劳,竟定他和他的全体家属以死罪。

根据史实记载,将军有两个兄弟,弗斯订斯(Faustines)和杰未泰(Jovita)他们经受的折磨是如此残酷,而他们的忍耐是此坚毅,使当时一个旁观的名叫克罗塞列斯(Clocerius)的男人,本是不信主的外邦人,目睹基督徒的壮烈殉道,禁不住地惊呼赞叹起来,他心中竟欢悦地喊出声来说: 「基督徒的上帝真是伟大呀!」就为了这句话,他就立刻被在旁围观的群众当场用刀杀死。

图拉真皇帝去世後,哈德良接任皇帝位(AD117-138年),当时有一位雅典教会的监督名叫郭特拉脱斯(quadratus)上书皇帝, 建议善待基督徒,皇帝听 取了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解释. 内心甚为感动. 就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他下令不应该对持有宗教信仰的基督徒判刑。但是基督教的仇敌收买了假见证人,诬告基督徒有叛国罪和反对地方当局的罪名,因此逼迫基督徒之
举,仍有发生。

有一位叫安休阿(Anthua)的姐妹,曾经带领自己的儿子伊留塞乌(Eleutherius)信了主耶稣。结果母子二位都被砍头而殉道。

尤斯脱斯和巴斯脱(Justus & Pastor)是二兄弟,也遭到同样对待而为真理献身。他俩是在西班牙殉道的。

皇帝哈德良曾经在离世前几年内,下令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他死於纪元138年。

之後接任罗马皇帝的是安东尼纳斯、庇乌斯(Antoninus Pius ,AD138-16l )他是一位博得人民尊敬的好皇帝。他曾被称为「好品德的父亲」.当他接位第一年 ,就颁布一道法令.最後的几句话是:「今後如果再有困扰基督徒的事,只因为他们是基督徒而受困扰,就让基督徒被释放,而把控告他们的人判刑。」这一来,在他的统治时期,逼迫缓和得多,基督徒有一个比较上是相对太平的时期。 安东尼乌斯、庇乌斯皇帝内心较为仁慈。然而在他统治期问,曾经发生一些灾难,由此又激起民众攻击基督徒,示每那的老年监督波利卡帕,大 约是在那时殉道。

讲起波利卡帕(Polycapus), 他是使徒约翰的跟随者,由约翰带领他归主的,他事奉基督有六十年之久。古代的历史家记载说:在他86岁的那年,有一个年轻的基督徒,名叫杰孟尼克斯(Germanicus)为了信仰的缘故被判死刑,由野兽来撕裂他成碎片。 由於杰孟尼克斯在殉道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无比勇气,以致使当时在场围观的一些人大为感动,而立刻接受了主耶稣,因为这位主能赐人以如此坚毅的心志。但由於这些人当场信耶稣,可激起了其他人的
狂怒,他们就大声地喊口号说:「杀死基督徒!」左骚动之际,有一个弗利其亚人,名叫今都斯,在他看到这些要吞吃基督徒的野兽时大为不平,他就冲上审判席斥责审判官,为此金都斯立刻被处死州。接着就有仇视基督徒的人大喊说:「杀死所有这些坏人,把波利卡帕找 出来!」这一来就引起了大 骚动, 波利卡帕是教会的监督。波利卡帕得知自己的危险就避开了,但他的躲藏之处被一个孩子发现,在这处境中,他得了梦兆知道自己将要殉道,明白这是上帝的旨意。当在搜捕他的人找到他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他的神态和面容是那样的泰然和欢
乐. 波利卡帕请追捕他的人吃一餐饭,他要求他们给他一小时时间做个祷告,他们同意了。他的祷告是这样的感动人,使那些当兵的也感化悔改了。当他被带到总督面前时,被判处当众活话烧死。
当这位圣洁的主的仆人被绑在火刑柱上时,还在恳切地向上天祷告,木材点着了火,火势越烧越猛烈,执刑的人向旁边快快退避,因为火势太猛太热会伤人,可是在猛火之中,殉道者自始至终所唱的赞美上帝的诗歌,长久都不止息,而那些燃烧的木材又散发馨香的气味,由於歌声一直不断,刑场成为神迹了。当时的人们被这情景大大感动,那些兵丁为了终止歌声,就用长矛猛刺波利卡帕斯的身躯,流出大量的血水,竟把火焰都熄灭了,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才将波利卡帕处死,再焚烧屍体。这次非常的事迹给人们印象深极了,後来有人甚至要把波利卡帕当作神了。波利卡帕斯约死於纪元155年。

这些勇敢的圣徒们,他们殉道时,为主耶稣做了最美妤的见证,他们的血成为福音的种子,使信徒不断增加。他们至今还在主里安睡,直到基督复临时,他们必将被呼醒,改变,升天,得到无比的荣耀。跟所有真信徒欢聚而永不分离. 为此我们真要大大感谢公义慈爱全能的父上帝、独一的救主耶稣基督! 

圣徒史迹 :第9讲
异端对早期教会的冲击

从第一世纪到第二世纪时的早期教会所面临的异端以及异端对教会所引起的冲击范围是多方面的。
当时使徒们在圣灵引导下,将美好的从天而来的福音信息在犹太并向全地传开以後,信徒人数大大增添。许许多多外邦人,都受感动而归到基督名下。尽管逼迫之风此起彼落,时断时续,或强或弱,福音却始终不受约束捆绑而稳步前进。这时基督徒大致可分两种不同背景的人士。其一原是犹太教徒,转变而成基督徒,第二是原来是外邦人,或异教崇拜者,转变而成基督徒。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如基督所预告的。在犹太之外,主另外有羊是外邦人,他们也是主的羊群。主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们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翰10:16)
由於背景不同,犹太基督徒虽然已经归在耶稣基督名下,他们继续持守摩西律法,这是指十诫以外的仪文律法。这在当时只有犹太信徒还看重这些,外邦信徒是素来不守这些律例的。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就清楚地说明了为此问题,当时的争论和解决的过程﹕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一开始就说﹕“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分争辩论。”可见当时保罗、巴拿巴竭力主张不需要再守摩西的律法了。由於争论得不到结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教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当时主持会议的是雅各,就是主耶稣基督的兄弟雅各。在讨论过程中,辩论很多,後来彼得、巴拿巴和保罗都述说圣灵在外邦人中所做的奇妙工作,包括许多神迹奇事。最後雅各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说﹕“…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19—20)
耶路撒冷会议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也极其深远,会议的决议清楚明确,但在後来的教会也会引起误解,我们在这里必须再回忆一下当时的具体历史﹕

第一﹕当时争论的问题是「摩西的规条」, 包括割礼在内,对外邦信徒需不需要遵守呢?实际上是所有基督徒需不需要遵守呢?摩西的规条范围非常广,包括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法律、旧约的祭祀条例,七个节期, 洁净和饮食的规矩。这些有的是预表耶稣的,有的是暂时性的、适合古代以色列的国家法律。有的是健康卫生的原则,所有这些都是藉着摩西宣告的。在新约时代都不必再作为律法来遵守。特别是预表基督救赎功劳的祭祀牛羊和贡献祭物的条例。
第二﹕这次会议并没有讨论十条诫命。因为十条诫命是品德的标准. 在当时是没有人会提出说可以不必遵守的,所以没有讨论的必要。例如十条诫命中的第一诫—在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神,第三诫—不可妄称耶和话的名,第四诫—当守安息日守为圣日,第五诫—当孝敬父母,第六诫—不可杀人,第八诫—不可偷盗,第九诫—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诫—不可贪恋人的妻子和房屋等一切所有的。在雅各的发言中都没有提到,那末基督徒可以犯这些诫命中任何一条吗?当然不可。但是後来也引起了人们的误解,以为十条诫命也不必守,所以时隔多年以後,使徒雅各在写新约圣经的雅各书时,特特提出十条诫命的重要性,他叫人信道,还要行道。在雅各书第1章25节和第2章9至12节,说﹕“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 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又说;“你们若全守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犯了众条,原来那说不可奸淫的、也说不可杀人. 你就是不奸淫,却杀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 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应该照这法律说话行事。”(雅2:9---12)在此雅各说明十诫至高至尊, 不可犯任何一条,而且十诫是上帝审判人的标准, 为此遵守十诫能使人真正的自由.

第三﹕耶路撒冷会议的影响非常深远,这在教会历史上可以算是一件大事。对於摩西律法的功能和地位, 作了合适的决定,使此後福音在外邦人中的加速传播,甚至为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次会议的决议,也体现出新约的信徒在基督里所得到的自由,因为摩西律法的楼种仪式在基督里已经成全.不再须要举行了。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第一世纪末叶,到第二世纪初,有几种关於基督的错误的理论,在小亚细亚流行甚广。这些错误的概念,曾经受到新约使徒书信的批判。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影响很大,到纪元135-160年间,势力达到登峰造极。至於他的影响,还远远超过这个时代。诺斯底主义曾经使教会遭到危机,由於当时教会处於早期阶段,教理传播还不很久。但是,教会经过诺斯底主义的危机以後,教理方面得到了澄清和巩固。对於早期教会历史出现过的逆流,我们作些简单介绍. 
诺斯底派的名称是根据一个希腊字(Gnosis)而来。这字的意义就是知识、开明,有时也可作为「科学」来解。这种思潮可以跟现代的所谓基督教科学运动(Christian Science Movement)和「新神学派」作些比较,其特点是高举知识,用靠知识得救代替因信称义,因信得救。
诺斯底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诺斯底主义被认为是想通过对基督教的极端的希腊化,来破坏福音真理。这种主义最初创立於犹太国,他的早期领袖斐罗(Philo Judeas)及其继承者都是犹太人。这些人创立的理论都是非基督教的. 当这些外来的理论,一旦与基督教教义混杂在一起时,就形成了诺斯底主义。所以这是基督教与哲学混合一起组成的反对正统基督教教
义的运动。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埃及、罗马和东方人的会合之处。从各国各方来的文化和宗教都在这里进行表演、比较、调和、混合。所以亚历山大城,也是使基督教跟哲学思潮和异教仪式进行混合,形成诺斯底主义的温床。
谈谈诺斯底主义的特点﹕诺斯底主义所想象出来底思想体系,是集中在两大问题上﹕第一、是宇宙之起源。第二、上帝及其统治的方法。
诺斯底主义是人想象出来的理论,认为上帝是大而不可知的(The Great Unknown)他们相信有神性的中保,是位在高天的上帝跟人类之间的媒介。至於中保的数目,诺斯底的各个派别主张不同,有少至三个中保,有多至三百六十五个。他们又特别尊敬一个伟大的母亲(The Great Mother)索非亚,或者是「智慧的化身」。在以後的时代,又把这个所谓「伟大的母亲索非亚」,跟圣灵混合在一起了。他们承认宇宙中有两种主要的和相等的能力—善的势力和恶的势力,他们认为善与恶两种力量是永久存在的。为此他们的一切思想体系都是二元论的体系(Dualism),又说有一位特别有神性的代表要作世人的救赎者。
诺斯底主义主张上帝是有等级的,上帝没有创造世界,有一个最低级的上帝叫特缪哥(Demiurgus)是创造神。他们说﹕「这就是犹太人的上帝和旧约圣经中的耶和华。为此耶稣基督的父,比另一位至高的上帝要低得多。」而从耶和华上帝而来的启示,也不如他们的那种神秘知识(Gnosis)高明。当然这样一来,基督徒的使徒,也比诺斯底的所谓的「使徒」低得多。
诺斯底派认为罪是存在於物质或身体里的,不像基督教认为罪是存在於人内心的。他们对於赎罪,对於中保,对於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都有形形色色的玄想,对他们来说耶稣是的的确确有两个,一在天、一在地。在基督受洗时,天上的基督降在地上的基督身上。钉十字架时,天上的基督又离开了,等等设想。
诺斯底的伦理是厌世主义的,是放浪的。他们认为身体既然是恶的,就不好好加以爱护,倒要藉着放浪的生活来败坏他,这跟基督徒知道信徒的身体是上帝的殿,必须珍惜、保养、爱护,并保守自己不犯罪,让圣灵居住在心内,是完全不同的。
再谈谈诺斯底主义怎样侵袭基督教: 诺斯底主义,一经跟基督教接触,就立刻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借用基督教的术语,用基督教的表达思想方式,来表达思想。根据二元论观点来解释说基督实际上有二位。他们又假冒基督教的圣礼仪式。自称承受基督的神秘启示,伪造大批非正式的所谓的福音书,假的使徒传记、使徒书信、使徒语录和启示等,进行混淆活动. 巧妙地以基督教的外衣进行掩盖。对於粗心疏忽的人会认为,这是跟基督教大同小异的教派。事实上诺斯底主义者,不久就自称是唯一的基督教。
当时向基督教积极进攻的诺斯底主义,曾受到早期基督徒的坚决抵制,绝对不让诺斯底派人加入教会,同时整个教会斥责诺斯底派为异端。

诺斯底主义对後期基督教的影响﹕
(1)由於诺斯底派引起的混乱,教会不得不确定新约圣经的正典经卷。
(2)制定了教会的使徒制,或称为历史的监督制。
(3)制定了基督教的教义,并写了使徒信经。
诺斯底主义也使後期基督教产生了消极的不良因素。其中有:
(1)由於诺斯底主义注重神秘礼节,使後来的某些基督教会受到影响,产生繁复的礼拜程序。形成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形式主义仪式. 
(2)诺斯底主义的二元论哲学,有厌世主义倾向。这种对人生的消极态度,促使有些信徒逃避现实,过离群索居的出世主义的生活,这跟基督的服务杜会的人生观是相背的。 
(3)诺斯底主义的混乱的中保思想及他们所尊敬的「伟大之母」,为後来的罗马教的崇拜圣人及高举马利亚,尊她为「天后」、为中保,为人类代求的极端荒谬的理论铺了路, 为害极大。 
(4)诺斯底派将人类分成被拣选的和未被拣选的二大类,这种肤浅刻板的分类法,演变成後来狭隘的、机械「预定论」的思想, 认为人一次相信主, 就永远得救。却不看到天上「生命册上留名」的人,离神犯罪, 仍将被从生命册除名而灭亡. (启3:5; )上帝所预定的拣选人的原则和标准永不改变,神也永不後悔. 但对具体的人则看他信主後是否真正重生.是否结出圣灵的果子. 人的行为和品格是信心和重生的证据.圣经中选民被取消资格的失败事例太多了.从亚当,夏娃开始, 整本圣经都在传递选民失败的这一严肃而重大的信息.

马吉安(Marcion)
另一种思潮是由马吉安(Marcion)所创,他出生在小亚细亚的西纳坡(Sinope),是个富有的船主,在纪元139年到了罗马,加入了那边的教会,捐了很多钱给教会。入教不久,他还是为罪恶问题及苦难问题所困扰。於是提出一种尖锐的二元论,认为世界之神与耶稣所启示的慈爱的上帝,是互相对立的,实际上他也受到诺斯底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旧约的上帝是软弱的上帝。他极力反对各种形式的律法主义和犹太教的观点。在他看来,只有保罗真正了解福音,说是其他的人都是走到犹太教的迷路上去。马吉安把旧约的上帝与基督所表显出来的上帝当作两个不同的上帝看待。旧约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也颁布了律法,但基督藉着幻影(而不是实体)来到世界,将那另一位慈悲善良的上帝表明出来了。而旧约的上帝反对这位慈善的上帝,但这位慈善的上帝废除了犹太人律法的权威,因此马吉安就说基督徒应该弃绝旧约以及旧约的上帝。
马吉安竭力宣扬他自己的错误主张,想要当时的教会回到他所认为的基督和保罗的福音上去。他把新约时代的信息与旧约的信息对立起来了. 没有看清楚圣灵只有一位,是同一位圣灵的启示引导才使人写出了全部圣经的经卷。马吉安在144年时被教会开除了,这以後他自己另立教会,编辑一部所谓「正典」,其中有保罗的十封书信,和路加福音。但是在这些书中,凡是提到旧约的上帝就是主耶稣的父,或是耶和华神与基督有任何联带关系的地方,都被他删除。这说明他并不是完整地,全面地接受保罗和福音书的教训。保罗自始至终都在介绍三一真神的救恩真理。而马吉安呢,想利用保罗的局部的文字,又以反对律法主义为号召,来反对旧约时代的耶和华上帝,也反对道成肉身的救主,这显然是异端。他建立的教会中,在东方一带,造成较多的危害,直到第五世纪都还有那种教会存在。
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人片面错引保罗书信的个别章节, 用来反对保罗别的书信及甚他圣经经卷.特别是反对上帝的十诫.这种以经反经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

孟泰努主义(Montanism)
孟泰努主义这种异端跟诺斯底主义不同,诺斯底派是基督教和希腊哲学混合而成的产物,孟他努主义却是起源於基督教内部的运动。发起人孟泰努(Montanus)原是小亚细亚的弗家附近的人。当时当地有一宗狂热派的宗教,据耶柔米的记载,孟泰努本人曾经做过邪教的女神区伯利(Cybele)的祭司,约当纪元156年时,孟泰努宣布,他自己受到圣灵大大感动,完全为圣灵所用,去宣讲上帝的「启示」。孟泰努说﹕「圣灵的统治时代就从他开始了」. 
不久又有两个被称为先知的人,一名帕里司卡(Prisca)一名马克西米拉(Maximilla)与他合作。他们都以圣灵的代言人自居,所说的话却脱离了圣经的教训,忘了圣经和圣灵是完全合一的(约 6:63)。他们说末日将到,新耶路撒冷城将在孟泰努的本乡弗吕家建造。信徒最好事先搬到弗吕家去,信徒应该苦修、独身、禁食、禁慾。
孟泰努运动进展很快,响应的人很多。当时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教会监督们感到这运动的危害性很大,曾经在纪元160年以後,召开会议,谴责孟泰努主义,这是教会史上相当早的会议。但这运动并未因而被阻止。170年传到罗马,当地教会也受骚扰。到200年後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竟被这种禁慾思想所感动,也加入这队伍,并成为重要人物。这一派的势力到奥古斯丁的时代还有影响力。

尼古拉党人(Nicholaitans)
这是教会中冒出来的一种专断、骄傲、自私、凌驾於一般信徒之上的特权阶级. 每当教会人数增加,经济有点基础, 就有世俗之徒潜入,而结党营私.凌驾於群众头上, 而作威作福.保罗预告以弗所的长老们说:「我知道我去之後, 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 不爱惜羊群.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 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把传福音当作得利的门路」(徒20: 29—30; 犹4; 11--13).主耶稣称之为Nicholaitans.其中尼古nicho是指「高过於」、「凌驾於」、拉la是指「平信徒」.意即凌驾於平信徒之上的党徒(Victorious over the people; or conqueror of the people),即在教会内形成汲统治集团的党徒. 此辈热衷权势财利,在教内控制行政、财务、讲台、宣教、人事按立、等等;全部或部分垄断集团.通常此辈心术不正, 故教义上也错,而复作风专横、犹如政客. 故此害莫大焉.然而当时正值使徒时代, 一般信徒对主耶稣及使徒们 的叮咛还牢记在心.故 能坚决拒绝. 此为极其难能可贵者.

综合上面所谈内容,可见第一、第二两个世纪中,教会内外碰到的异端,大致有这几种倾向和类型。
第一﹕是犹太律法主义在教会内部的影响,要信徒必须受割礼,要遵守摩西仪文律法的各项规条,忘了圣经中因信称义的重要真理。
第二﹕是和律法主义完全相反的唯信主义的倾向,这是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信耶稣就够了。信主以後,行为无所谓。反对一切律法. 连道德律法(十条诫命)都不要了。保罗却说﹕行不行割礼算不得什麽“只要守上帝诫命就是了”(林前7﹕19). 其他使徒都有非常清楚的警告。 
第三﹕是以脱离圣经教训,与世俗哲学混合的观点来处理神学理论,并高抬知识,甚至所谓的神秘知识,又用基督教常用术语,披了基督教外衣来攻击教会。
第四﹕是以高举圣灵名义,从教会内部反对基督教。忘了圣灵是「真理的圣灵」(约翰14:17; 16:13; 约壹5:7),「主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翰 6:63)。圣灵与圣经是完全一致的。圣经是圣灵启示而写成的。
第五: 是教会内部产生结党营私的政客作风.此为稗子当道,麦子遭害. 情况最为恶劣. 幸在初世纪时受到坚决抵制.但到第四世纪时, 政教合一、基督教成为国教了,尼古拉党徒就大为活跃. 当帝国减亡後,更逐步演变成凌驾政权之上、完全背道的罗马教的教皇体制.

虽然是各种各样的异端,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尊重圣经,或者不尊重全部圣经, 也有将圣经真理错解、错引、错传、错用、以经反经、甚至禁绝圣经. 从而产生种种危害极大的异端,逐步导致教会渐渐变质, 至终走向彻底堕落而沦为敌基督的阵营.为此儆醒守望是信徒的崇高天职!

圣徒史迹 第10讲
异教的腐败和基督教会的见证

在古罗马时代,异教社会的腐败和早期基督教会 的见证,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教会本是永生上帝的灯台。代代都发出光来,照亮着世界,影响着世人之心。教会又是世上的盐,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放出从天而来的教训,使社会不致完全趋向腐败堕落。有一句话是真实的,就是这世界之所以能够在上帝面前存在到今天,就是因为这世上还有基督徒、还有上帝的儿女存在。

教会不但是真理的保存者、传扬者,教会也是树立在主耶稣基督这惟一的,伟大圣洁的基础上的荣耀的堡垒。教会有来自圣灵的属天的权柄和能力,其所起的非凡而奇妙之作用,远远超过世上任何哲学体系和各种人文主义思潮。历代的真教会,不断地发放出属天的,纯洁的真理,和无可磨灭的感化力。上帝的圣灵引导着教会,安静而稳步地,毫不嚣张和夸耀地推动着圣工。不顾各种的阻拦,骚扰和危险,面对世界向下的潮流,真教会以中流砥柱的精神,不怕牺牲的气概,逆流而上, 对世人之内心进行再改造的工作。不,不单是人心的改变,乃是对世人的整个生命的重生的过程!圣灵藉着真教会对无数人之内心世界, 进行重生的过程,洁净、成圣的过程,这不是任何历史家的笔墨所能描写得尽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先要谈谈古罗马帝国时的社会生活,并从历史记载中看看异教徒的道德面貌。当新约的教会在地球上刚刚有了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时,那异教的权势和帝国的势力正达到顶峰状态。奥古斯都皇帝在位时,正值罗马文化的所谓黄金时代。有些历史学的权威人士竟认为﹕从尼弗皇帝(Nerva 96-98 )接位, 到马古斯、奥利良皇帝(Marcus Aurilius 161-180)死亡的84年中是整个人类世界历史中最幸福,最繁荣的时代。事实真是这样吗?所谓的幸福和繁荣的说法,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罗马社会的内部情况跟外表的繁华是不相称的,即使在这所谓「最繁荣」时期,大部的人民正在沉重的奴隶制度和贫穷的重轭之下呻吟,斗兽场或角斗场中的表现使人心逾发显得残酷卑劣。帝国的边疆上正燃烧着炽烈的战火。而国境之内,最有品德的、崇高和平的基督徒却是没有平等的地位和人权可言。他们随时随刻都可能单单因了信仰的缘故而被抛进斗兽场,给野兽撕裂吞吃。但谁能想到﹕当这希腊罗马文化热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说是繁荣盛极日,却正是它步向没落灭亡时。常常是在这看来是人山人海,闹哄哄的惊人场面中,不断暴露出隐藏的,无法医治的道德沦亡,以及异教邪术难以形容的腐臭的黑暗荫影。那些巨大的建筑物,是以多少奴隶的血和汗的代价换来的。那些奴隶受到的对待,不比畜生好些。单单有名的弗拉维安圆剧场(Flavian Amphitheater)就是由一万二千个犹太战俘建造起来的,造好後用来满足那些专爱看野兽吃人场面的恶棍们的慾望,满足邪教徒的非人的残忍的兴趣,这些良心变成极度刚硬的人,是被邪教的妒恨,盲目的仇视,麻木了清明的良心。他们竟会欣赏按着上帝形象造成的同类,被野兽吞食的场面。完全不知道有一天公义的上帝会对此施行严肃可怕的审判。

那从被征服的国家中流进来的财宝,供应他们过穷奢极慾的,放荡无度的生活。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放着从各处运来的食物,有撒摩斯(Samos)来的孔雀,由彼西纳(Pessinus)来的梭鱼,由土伦顿(Tarentum)来的蚝子(牡蛎),还有埃及、西班牙和世界各地的山珍海味,四季鲜果。於是罗马人的生活,就愈来愈骄奢淫迭。吃,成了享乐,吃饱了还不满足,再要吃催吐药,让吃下肚的食物再呕吐掉,吐完了再吃。有个叫西纳卡(Seneca)的记载说﹕「他们只管吃呀吃。吃完了,再来个吐呀吐。呕吐完了,再来吃。有名叫阿西乌斯的人,喝了一种熔解珍珠的酒,一餐浪费了很多钱,吃完了然後自杀。有时罗马人大吃大喝一阵後,随着而来的是极度恶劣而淫荡的寻欢作乐场面。那种逆性的化装舞蹈,不但完全丧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甚至卑劣低下得连禽兽都不如。」写历史的人,甚至不愿在笔下描述。
在这种骄奢淫荡生活的另一面呢,许许多多人在贫穷死亡的阴影中挣扎。有的濒临绝望的边缘,在一些广大而贫困的省分和地区,出现了叛乱的局面。苛捐杂税的重担,压在民众身上,再加上战争、瘟疫、饥荒带来的痛苦是沉重的。帝国的上层的统治家属,逐渐失去控制力,而穷於应付。他们不能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一些所谓的自由民,也失去了道义上的或品格上的活力,渐渐淹没在具有惰性和习惯势力的民众的洪流中了。第三种阶层是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的奴隶群众,包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进行刻板的机械式的劳动,有的是耕种土地的农奴。他们没有自由,主人可以打他们、杀他们、出卖他们、他们全无法律保障。这些奴隶在逢到危机时,可能会倒向帝国的仇敌的一边去。另有一种中等的特殊阶层,那就是军队,它是罗马社会的坚稳的基础,他们既不同於奴隶,也不同於自由民。军队中有许多是粗俗的,未受教育的民众,却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基础。并且使罗马帝国政府也逐渐受到军人武断精神的烙印。爱国的热心和社交场中的激昂慷慨是一面. 卑下的,丧心败理的各等恶事是另一面﹕贪心、猜疑、妒忌、勒索、贿赂、侮辱、淫荡和奴役。以及 有预谋、有组织的败坏人民道德的行动,也在步步推进。屈枉正直的法律制裁,使司法制度趋向败坏。当然也有一些较为好些的皇帝上台,如图拉真,安东尼,派伊乌斯和马可斯,阿利流等,但他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企图弥补内政上的腐败,只能短期遮盖帝国的恶性肿瘤,却不能有彻底解决的办法。更何况多数皇帝都是粗蛮的,军法统治的暴君,有的甚至是品性卑劣的恶棍。在世界历史中,罗马宫廷内的黑暗和隐藏的罪恶是罕见的。从提比利乌到窦米仙,又从柯莫图斯到伽利流乌,莫不是此。肯嫩、法拉(Canon Farrar)甚至认为﹕「或许再没有一个时代,或一个地方,其罪大恶极的程度会超过那些该撒们厚颜无耻统治下的罗马城发生的事例。」黑暗的事件实在举不胜举﹕皇帝提比利乌对於民众的恨恶,以及奢侈纵慾。凶残的该犹、加列哥拉的折磨人、砍杀人、又把人踞成碎片作为娱乐,又计划杀尽所有的议员。又把他的一匹马,当作祭司或执政官似地,尊重它以「崇高的」地位。还有像罪恶滔天的尼禄暴君。他发明了种种罪恶,他用毒药谋杀自己的老师布哈(Burrhus),西尼加(Seneca),害死他的半血统的兄弟,杀害了自已的亲生母亲阿格列宾那(Aggripina),自己的妻子奥泰维亚(Octavia)等等。

在罗马帝国境内,罪恶到处泛滥之际,流行着的哲学思潮,名为斯多亚学派(Stoicism),这是起於希腊的哲学流派之一。创始人是芝诺(Zeno),这跟以彼古罗(Epicurus)学派并驾齐驱,後来又跟亚理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兼并在一起。其理论分成逻辑学、自然学、伦理学三种。其中特别强调伦理学的重要性,认为宇宙是由灵性的一种理性所形成,这又是根本性的物质,凡是一切物质都是由此生成。又说宇宙是有机的,统一体。人呢,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宇宙的理性跟人的理性是一致的,所以人类是依照理性生存,并应该顺从宇宙,也就是顺从自然,而且人有理性,人就是好人、贤者。又认为有理性的人,都是神的儿子而受到平等的待遇。凡是作为人,就应该站在世界主义的立场。并主张禁慾主义。当时的皇帝马可斯,奥利流也是斯多亚派的重要中坚人物。可是他却是个严酷逼迫基督徒的人,而且以密探制度和严行拷打来对待无辜的上帝儿女。即此一端,就可看出斯多亚学派,并不能改变人心,充其量也不过是一派哲学思潮而已,不能解决人的品格问题,也不能解决人的生命问题。使徒保罗当年在雅典,也曾跟以彼古罗和斯多亚派的学士们辩论。(徒17﹕18)这些哲学家很难接受保罗的救恩信息。这是由於世俗哲学,已经先入为主地占据了他们的’心。

基督教的道德观
正当在帝国范围内外,罪恶浪潮到处泛滥, 人类道德荡然无剩之际,这时基督教却已在帝国各处,逐渐发放出一种潜在的, 深邃的, 生命影响力,基督教是罗马帝国道德沦亡的沙漠中的绿洲,在这片绿洲中,正涌流出活水的泉源,不断滋润着乾旱之地。 当世界上的哲学思潮终於发展到达顶峰,然而趋向没落。其遗留给人的影响是什麽?无非是教人消耗自己的人生资源归於他自己。也只有消耗、消耗,消耗...却没有复原和医治的能力,也没有再生之方。人要得到再生,或是新生命,只有依靠基督和基督的灵。可是世俗的宗教,却无法抑制罪恶,无从安慰人心,也无法振作受奴役、受压制、饱经创伤的心。因为世俗的邪教,流出来的是些污泥浊水,虚伪的道德说教既不能洗涤罪污,更不能解渴滋润人心灵!
慈悲的上帝,凭着祂的无限的慈爱和怜悯人的心肠,祂不愿意人类丧亡沉沦,就在这绝望的、荒凉的大地, 涌流出一股圣洁的,平安的,充满爱心的活水泉源。主耶稣基督就是在这黑暗的罗马时代来到斯世。
不需要动刀枪,也无需钱财权势, 只需有一颗柔和谦卑、肯认罪悔改的心。上帝却说﹕这就可以承受地土,这才配进入天国。在顺服之中成为胜利者,由於愿为真理忍耐到底,至死忠心,就能获得生命的冠冕。

基督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原则,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远超过世俗的,异教的,哲学的道德伦理观,这已经是被普遍接受的见解了。基督耶稣的光辉荣耀的模范榜样也凌驾於世界的所谓圣人贤人之上,也是公认的了。主的权柄和教训,具有无比伟大的影响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贯彻到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圣洁成圣的人身上反射出来的,荣美动人的光芒。只要基督教能不沾染世俗的理论色彩,不与地上的权力相勾结,教会必成为属天的灯台。
在尼西亚会议以前的时代,也就是在康士坦丁皇帝政教合一的政策还未出现以前的时代,教会是胜利的教会、贞洁的教会,教会是因不沾染世界而得胜。教会也是在不怕逼迫苦难,有英雄般的大无畏的殉道精神而得胜。教会又是在抱有复活的盼望,以出世的精神而入世,努力服务人群,造福社会而得胜。实际上真教会的成员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在上帝的圣灵激励下,充满之中而富有生命力地活出了荣神益人的基督徒的人生而得胜!
基督徒们就像他们的夫子一样,是安静的,没有喧嚷、没有哄闹、没有争竞,在街上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有位历史家说﹕「早期的教会,确实是在人未曾觉察的时候,静静地,以最深刻的和内在的形式稳步向前推进。」
比起罗马帝国社会,上上下下的罪恶与黑暗,教会的影响显得何等优越,何等不平凡啊!谁能衡量那种宽恕别人、和平、高尚,信靠上帝,爱慕真神,广爱人群,以及谦让、虚己、忍耐、顺从的心?

讲到基督徒的生活,与邪教徒生活的区别。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待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态度了。在古希腊罗马的时代,国家至上的思想是普遍的,亚理斯多德认为国家是自由民组成的集体,外国人和奴隶是例外的,家庭与个人是没有什麽了不起的。柏拉图的理想是﹕国家就是一切,一切也都是国家的,人和孩子都从属於国家。这种政治专制集权的思想破坏了个人和家庭的尊严和权利,也阻碍了个人的品格的发展,婚姻制度也不再包括道德上的质素,妇女的地位就跟奴隶的地位相当。在阿里斯多德看来,妇女没有自己的意志,因此不能达到比奴隶们更高的道德水平。虽然希腊罗马时代一夫一妻制是成文的规定,但并不排除非法的结合,纳妾、多妻成为二等婚姻。至於做丈夫的如果跟家里的奴隶身份的女子结合或是在外宿娼嫖妓,都不会引起反感和惩罚。既然没有健全的家庭制度,儿童自然也是不幸的牺牲品,对於儿童的虐待,对於病弱婴儿歧视,对私生子的丢弃,造成多少可悲的惨剧!

可是基督徒的婚姻是何等不同啊,基督徒对待婚姻制度非常尊重,看作是神圣的制度,把夫妇的贞操看作是无上的美德。而妇女地位的提高,并得到尊重—从半奴隶地位而变成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并且有道德的尊严。这对 下一代子女的教育会带来何等的福惠。良好的婚姻,健全的家庭,无形之中为健全的社会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也使人的眼目从外界的,国家至上的理论转向了内在的,有感情的生活,人不能只是从属於国家或集体,什麽都是政治生活。人需要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更何况基督教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圣所,是敬拜上帝的所在,是从上帝领受恩惠,真理和天上大光的场所,是有上帝同在的,被上帝看顾恩眷的安息之地。也是教育儿童,归向真神,连结生命之君的幸福乐园。
在基督里,妇女被真正的解放,从社会的重轭之下被解放,成为基督徒家庭和社会的亮光,她们在基督里的贞洁与勇气,成为激励历代圣徒的榜样。妇女姐妹在殉道时的表现,甚至使外邦的审判官也惊呼说﹕「这些基督徒妇女是何等了不起的女性!」亚历山大的克里门
(Clement of Alexandrian)曾经感动地赞扬说, 这些可贵的基督徒的母亲是儿童的荣耀,妻子是丈夫的荣耀,而上帝是他们的荣耀。
是的, 这些散布在帝国国境内的基督徒和他们的家庭,正像深冗的黑夜中满布於天空的星星,不断散放绚丽灿烂的荣光, 一直 照耀到世世代代 ! 真该感谢上帝的大爱、大德、 大能 !

圣徒史迹 第 11讲 
早期教会的崇高品质

早期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使徒们组成的。使徒们都亲眼看见过主,亲身跟从过主,所以教会具有许多崇高的品质。
首先要谈的是使徒时代信徒品格的圣洁,因为圣洁,所以有属灵的能力。当主耶稣基督在橄榄山上与第一代的门徒告别升天以後,使徒们和全体信徒内心充满了欢喜和快乐,他们遵照主的意旨﹕“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徒1:4)是的, 门徒必须首先承受圣灵的洗, 接受圣灵的能力。为了承受圣灵的浇灌,门徒们常常在主面前恳切祷告,祈求主的赦免之恩,使自己预备好清洁的心。“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起,忽然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2:1--4)这以後门徒们信心和爱心大大增添,开始努力为主作工。而且有属灵的能力和权柄跟随他们。是的,使徒时代的教会所以那末兴旺,作工那样有成效,第一个特点就是有圣灵的能力。
可是要怎样才能承受圣灵呢?很清楚,门徒必须倒空自己的罪,彼此谦卑相交,同心合意地在主里面专心祷告。主耶稣讲过﹕“没有人将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太9: 17)使徒们具有圣灵所赐的权柄和能力是明显的,而他们品格的圣洁是圣灵充满的先决条件。五旬节的圣灵沛降是一个伟大的起点。这以後圣灵就开始在每一个圣洁的门徒身上扩展工作。所以密室中的彻底悔改、倒空罪孽的祷告经历,是使徒教会的门徒们属灵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品格成圣过程中努力遵循的步骤。

使徒时代的教会第二个特点是勇於维护真理的原则。显示出对於主的真道的无比忠心。这实际上也是对主耶稣的忠心。他们在任何艰难或是危险的情况下,都要维护上帝所颁布的原则,只听从上帝而不听从人(徒4:19; 5:29)。他们宁可坐牢、殉道,也不让自己屈从於世界的罪恶势力。
至於在传道事工上,他们完全传扬纯正的信息,不应许掺入任何假道。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的严肃警告,是值得後代的教会永远铭记在心的。他责备加拉太的某些信徒说﹕“我希奇你们这麽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现在是要得人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1:6--10)由此可见早期教会对於异端的抵制是非常坚决的,无论是犹太的律法主义,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和孟泰努主义,等等,他们都加以抵制拒绝。这是後期的许多受世俗影响的教会所远远不及的。主的兄弟犹大也曾郑重警告说﹕他不得不写信劝大家﹕“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3)是的, 真道是主在古时一次就完整地交付给圣徒的。必须维护真道的纯洁。

使徒时代教会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教会的组织路线上也坚持原则。他们不但不接纳散布错误思潮的人,对於那些传扬谬道的假牧人。使徒说﹕“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犹12)这种精神正如主耶稣在启示录中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所说的是一样的,主说﹕“我知道你不能容纳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是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主又说﹕“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启2﹕2,6)尼哥拉党是教会内部产生的,窃取牧者身份的政客统治集团.要是後期的教会都像使徒时代那样维护真理的纯正、维护教会的贞洁,那麽教会就不会逐步倾向世俗化而变质了。
第四使徒时代第教会灵性非常好,具有敏锐的属灵眼光,能站在圣洁预言的立场上,洞察当时的时兆。他们能够清晰地分析出敌基督的动向,善恶之争的性质,这又是後世教会所非常缺乏的优点。当时从教会的外部或从教会的内部都会产生扰乱和阻挠。有的是出於人的软弱,有的却是仇敌撒但有计划的阴谋。使徒们有辨别诸灵的洞察能力,他们特别注意的是从教会内部产生的毒根和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混杂着谬道的,甚至有虚假的神蹟作为幌子的势力,他们能用预言的镜子当作衡量真伪的尺度。对於教会与政权联合他们也加以警惕。使徒约翰曾说﹕“你们曾听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他们从我们中间出来。却不是属於我们的。若是属於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2﹕18-19)这里使徒告诉大家,敌基督的活动在他们那时已经有了,他们是教会内部产生的,他们是从教会里反出去的,他们反了出去就不再回来了,他们不愿回到真教会的羊圈里就证明他们不属乎主。他们不持定上帝为独一的主,也不承认基督耶稣是惟一的中保,他们就不属乎主的。当然这里的必要的前提是原来的教会路线是正确的,是真教会,那末脱离真教会当然是错的。要是原来的教会已经是错的,有问题的,无法更正变好的了,那末脱离错道和错误的组织是应该的,就像使徒教会脱离犹太人律法主义的约束,以及中古时期的信徒宁可脱离罗马教会,到旷野去建立旷野教会的改革路线,也是完全正确的。那些为要摆脱谬道,宁愿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的清教徒们的无畏精神也是非常可取的。
使徒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嘱咐,值得大家郑重思想﹕在帖撒罗尼迦後书2章1至12节,使徒清清楚楚地指出对於特定的、预言指明的敌基督势力必须要有警觉、有警惕!这势力是离道叛教的势力—是接受了真道又离弃真道,领受过 教益又违反教训。显然是从教会内部冒出来的,又是坐在真神上帝的殿中,即在教会内部自称是上帝或上帝的代表,自命为基督的代表,又妄称担任中保的职务。总之是披着基督教的外衣而反基督教,又有各种各样虚假的神迹奇事,足以迷惑普世的人。可悲的是多数人不爱真理,以致失去上帝的保护, 结果是“使一切不信真理,到喜爱不义的人。”都落入罪坑之中,成为它的俘虏。值得着重提出的是这个被称为“大罪人”或“沉沦之子”或“灭亡之子”的敌基督者,在保罗的时代已经蠢蠢欲动。保罗说﹕“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这不法的隐意或不法的奥秘(Secret of lawlessness)的所谓不法, 实际上是废除道德律法.也就是修改十诫的秘密活动。这是践踏道德标准 ,从而破坏基督救恩,唆使人大胆犯罪而走向永远灭亡之举.所以是大罪人.这 究竟是指那个势力呢?为什麽在古罗马时代,使徒已经指出它是潜在的危机呢?更使人注意的是保罗指出﹕这个从古罗马时代出现的敌基督势力,将要发展而会吸引全地的人。其活动时间,一直延伸到基督第二次再来!一直到基督复临时“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气灭绝它,用降临的容光废掉它!”使徒们从但以里书七章、八章,十一章等预言已经看到这个势力的来龙去脉,这个势力曾经在中古黑暗时期禁止人读圣经,建立异端裁判所—宗教法庭,杀害了多少信徒啊!其中包括无数有名无名的宗教改革家.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这政教合一、抵挡真神、自称为教会的皇、教会的头的叛道势力的体制已经发展到具有普世的规模了,但究竟有多少教会,多少信徒能够看清就在眼前的敌基督呢?现今的信徒确应兴起对但以理书及启示录的学习的热潮!我们研究教会历史的目的,岂不是要弥补缺欠,提高灵性吗?求主医治我们属灵的眼睛疾病,使教会在灵性上不要瞎眼.该恳切求主使我们能看见。

第五个特点是使徒时代第教会传道的精神特别好,他们的行为、劳碌、忍耐,是耶稣基督特特嘉许的,他们曾为主的名劳苦,并不乏倦。(启2﹕2-3)他 们在罗马帝国的铁轭一般的政权下,勇敢地四出传扬十字架的救恩,这在当时邪教势力泛滥的环境中是充满危险的。其实危险是多方面的,困难和逼迫是多种多样的,以使徒保罗为例吧,他为了传福音﹕“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後11﹕23-28)
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过十二位使徒,除了使徒约翰蒙特别保守,被丢入滚沸的油锅未死之外,其余个个都是为了传福音而殉道。至於继使徒以後,第二代的信徒,也是继承了主耶稣的同样的光荣传统,前赴後继地传播天国的信息。他们不但口传,而且身传。不但言教,又加上身教。所以在短短的年代中,他们的脚迹走遍了整个帝国境内,使苦难深重的罗马社会,到处出现真教会的踪迹。这是隐蔽的绿洲,是赋人以生命之泉的安息之所。是圣灵感动了许多忠心献身的圣徒所结的果子,是神人合作的美好的见证。
在提摩太後书第四章全章,使徒保罗所讲的话,难道是单单对当时的提摩太所说的吗?这里保罗语重心长,肝胆相照地嘱咐说﹕“我在上帝面前,并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面前,凭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嘱咐你,务要传道。无论得时或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勉励人。”又说﹕“你却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

最後要谈的是,由於使徒时代信徒的行为都是非常好,为此影响力也非常伟大。可举具体实例,说明福音的力量。的确早期教会的信心、爱心是那样的具有见证和感化力。由於他们的影响力,使当时极不公平的奴隶制度和各种罪恶潮流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什麽地方的人接受了基督作为个人救主,什麽地方的奴隶制度自然消失了。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大家知道,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是极度的不人道与残酷不仁。当时普遍流行的斗兽场中人兽相斗的场面,是人心极度冷酷残忍的明显例证。当时的人竟把人与野兽相斗当娱乐节目。从日出到日落无数的活人和野兽被牺牲了,为了满足野蛮之极的好奇心。纪元107年时在弗莱维安角斗场(Flavian Amphitheatre)开幕典礼的那天,根据不同资料记载说﹕有五千到九千头野兽在一天内被杀,而搏斗的活人有多少个呢?超过一万名以上,这些奴隶是图拉真皇帝在征服代西亚以後赠送给罗马人的战俘—以战俘为礼物。在布罗勃斯皇帝(Probus)在位时的纪元281年,一天之内有一百头公狮、一百头母狮、二百头豹、三百只熊和一千只野猪跟人相斗而被杀,当然那些跟野兽搏斗的人死伤得更是极多极惨,他们都是被判了罪的,他们中有战俘、奴隶和无辜的基督徒。豆米仙皇帝还想出把侏儒和妇女也丢入搏斗场与野兽相斗。在异教影响之下,人的良心变成又黑暗、又麻木,人与人的同情心全都消失了。奇怪的是当时的公共舆论对这样丧性败德的事,竟没有一次反对的声浪。当时的异教是根本没有什麽要求人的品格成圣的思想的。即使斯多亚学派,也没有提出要反对这惨无人道的人兽相斗的悲剧。
当时的教会,是处在受逼迫的地位,没有任何发言权,根本无法过问国家机器和司法制度。教会所向往的是属天的、美好的、充满爱心的天国。教会也被剥夺地上的自由和权利,就格外从圣经中体会到上帝公义慈爱之神性的可贵,及人心之险恶,社会之不公。反而使人更向往天上真诚的、永恒的爱的福气。天国的实现虽然是在将来,可是天国的爱却在教会里,在今生的信徒之间,可以感受得到。一个人真正接受了基督教,他内心状态就会得到奇妙的、彻底的大改变。要是做主人的也做了基督徒,他与奴隶之间的主奴等级关系,也自然完全消失,彼此就成为基督里的肢体,就是保罗所说,做仆人的(这样人实际上是奴隶)要甘心事奉主人,像服事主一样;而作主人的也要同样地对待仆人,因为大家同有一位主在天上,祂是从来也不偏待人的。有些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是这样美善亲密,甚至当主人因信仰基督而殉道时,奴隶也坚持自己的信仰,随着主人一起殉道。奴隶而成为基督徒时,他的内心是自由、清洁而高尚的。有一个名叫欧彼斯脱(Euelpistes)的奴隶,他是宫廷中做服事工作的,当他同殉道者犹士丁(Justin Marlyr)一起被带到审判官面前时回答说﹕「我是皇帝的奴隶,但我又是一个基督徒,已经从主耶稣基督得到了自由。在祂的恩典中,我跟我的弟兄们有同样的盼望。」是的,当主人和奴隶都成为基督徒时,他们原来的关系改变了。他们一起来到主的台前,他们感到他们是一个家庭中的弟兄。上帝是大家的天父和救主,所以人人都有完全自由的权利。有句话说﹕「没有人在上帝面前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接受那使我们成圣的恩典。也没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富足的,除非他有属天的美好品格。」从在罗马的地下古墓的遗迹中,显示出那时的基督徒中已经不再存在两个不同阶级的区别。历史记载有些做了主人的,一旦信了基督就把大批奴隶释放了。有个名叫赫马斯(Hermas)的行政官,当他和妻子孩子们受洗归主後就释放了二百五十个奴隶,给他们自由。当窦米仙皇帝在位时,有位行政官叫克罗马西乌(Chromatius)在接受耶稣为救主之後,也劝奴隶们跟他一同受浸礼,再加以释放,共释放一千四百个奴隶。由於这些奴隶既然已经是上帝的儿子,他们就不再是人的奴隶了,在一些地下古墓的墓志铭上,还保存了下面这类纪录﹕第四世纪的肯休斯家属(Cantius Cantianus & Cantianilla)当七十三个奴隶接受洗礼以後,让他们得到自由。有一位名叫奥维提乌(Ovidius)的释放了五千个奴隶。另一位叫米兰尼亚(Melania)的, 也释放了五千个奴隶。他们悔改後内心完全彻底改变, 这些义人的义行,必蒙上天大大祝福。

看了以上的历史记录,会使人感到在一个完全基督化的社会里,专断或独裁是没有市场的。既不会有受奴役的人,也不会有奴役别人的人,因为人的内心改变了,这些都是美好的天国的精神。在第四世纪初期後,那时信教比较自由了,每逢释放奴隶,还要举行庄严的仪式,有会众在一起聚会,有传道士参与。这类仪式常常在教会的节期举行。主人将奴隶带到祭坛前,由传道士宣读释放奴隶的书面声明,传道士为此祝福。然後会众就接待这位本是个奴隶的新弟兄,给他以完全同等的权力和地位。这是何等珍贵的自由,是人藉着侮改,接受基督的救恩,脱离罪恶的捆绑, 成为天国公民和上帝儿女的真自由!早期教会的感化力又是何等伟大呀。新约圣经中的腓利门书,就是使徒时代释放奴隶成为天国弟兄的范例,被释放的奴隶是何等喜乐,充满感恩!释放人的人又是何等喜乐,充满感恩!这种喜乐和感恩将会延续到永永远远!确实应该归荣耀给这位慈爱、公义、圣洁、智慧、又有无穷权柄和能力的耶和华独一真神!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万灵之父的上帝!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圣徒史迹 第12讲
古代大公教会

自从主耶稣最初建立教会至今,教会经历了七个时代,到此为止我们研究了教会历史的第一个阶段,称之为「使徒时代」,时间是从主耶稣基督升天到纪元135年为止。究竟为什麽把这个时期称为使徒时代呢?顾名思义是指使徒在世时期的教会。其期限之划分根据如下:

(l)通常称使徒时代是指主耶稣拣选的12位使徒在世的时候,称为使徒时代。一般到纪元100年左右,最後一位使徒约翰去世时,使徒时代就结束。然而在这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 (101---135)教会情况与时代背景, 跟第一世纪的使徒时代有许多相仿之处。所以可以一并讨论。

(2)就使徒的广义的定义说,凡亲身接触过耶稣, 或其他跟随过耶稣的忠贞门徒, 有的被尊之为使徒,那末当年被耶稣祝福过的许多小孩,甚至婴孩,他们中有的在第二世纪时还有活着的,所以使徒时代可以延长。圣经以一百年作为一代人的年限。 例如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 他的子孙要被苦待400年, 直到第四代(创15:13--16),即以100年作为一代。

(3)主耶稣在启示录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 预言将有人自称自己是使徒, 实际上并不是使徒的(徒2:2)。而12位使徒是公认的.无法冒充. 可见使徒不限於12使徒。例如通常称保罗为使徒、也有称写雅各书的雅各、写犹大书的犹大也是使徒。
不过启示录中的七教会是七个时代的教会,「以弗所教会」是第一个时代的教会, 所以有人敢冒充使徒, 在以後的六个时代的教会就没有人冒充使徒了。至於後期或现在如有人自称使徒,那 肯定是假冒的。

将使徒时代的划分, 延续至纪元135年的原因,是因135年之前及之後,罗马帝国与教会的关系,以及犹太人跟教会的关系,也即教会的内内外外社会背景, 都有不同之处.故135年是明显的转折年,在这之前,是「使徒教会时期」, 在此之後是「古代大公教会时期」。究竟135年发生什麽事件了呢?

原来由於犹太人拒绝耶稣是基督, 却另外寻求弥赛亚.(弥赛亚是希伯来文的「受膏的君」,基督则是希腊文的「受膏的君」) 就在公元132年,犹太人中出现一个假的弥赛亚.名叫西门、巴、科克巴(Bar Cochba - Son of Stars)意思是「星的儿子」,冒充自己是弥赛亚。因为民数记24章17节,提到「有星要出於雅各」,「星」指弥赛亚。是当时的拉比领袖、祭司阿开巴Akiba支持他。就给他这尊称。代替他的原名。(他另有一个外号是 Bar-Cosiba意思是「虚谎之子」Son of Falsehood)当时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巴勒斯坦、古利奈、埃及和米所波达米亚来跟从他,他带领这大批犹太人起来叛变 罗马政府,这些犹太人都是逼迫基督徒的犹太教徒。叛变原因是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於主後117年降下一道谕旨,禁止犹太人遵守割礼等制度。罗马人也有一个殖民团体,居住在耶路撒冷,并在那里设立了异教的偶像敬拜制度,犹太人就群起叛变。这些人守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已经毁坏的堡垒,达三年之久。作为基督徒当然不会承认这个假弥赛亚,更不会参加叛乱。於是巴、科克巴的跟从者就对基督徒进行残酷的迫害。

纪元135年,罗马政府出兵剿灭叛乱,杀死犹太人多达五十万以上,大批人被卖为奴, 985个村镇及50个堡垒被全数拆毁。这次叛乱之後, 罗马人将耶路撒冷改建成一个异教城市,树立起假神裘匹特Jupiter Capitolinus的偶像及维纳斯Venus偶像的庙宇。将耶路撒冷的城名,都改成爱利亚、卡比多林那(Aelia Capitoline),罗马人还不准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甚至严禁走近这城。只限一年一度每逢此城被毁的周年纪念日,犹太人得以在橄榄山上远眺而哀悼。直到後来土耳其人统治期间, 准许犹太人每逢星期五在被毁的断墙残壁旁哭泣。可怜的犹太人直到今天仍拒绝主耶稣, 还在等候弥赛亚,常常面对哭墙而痛痛哀哭。实为可悲!

公元135年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教会历史也从使徒时期进入古代大公教会时期。今将其不同处列述如下﹕

1.在135年战争以後,犹太人的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完全丧失。他们已经不能随意逼迫基督徒,最多也只能在一些拉比的学校中散布仇视基督徒的种子。犹太人跟基督徒从此完全分离, 犹太人也就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了。中东的犹太地从此更彻底成为灵性上的荒场。自从公元70年圣殿被拆毁以来, 主的预言进一步的字字应验。(但 9:26; 太23:37--39; 路19:41---43; 20:9---18; 21:20---24)

2. 纪元135年後, 耶路撒冷在犹太人及基督徒心目中的地位都显得不重要了。其实主早就说过, 时候要到, 你们拜父...也不在耶路撒冷.只要以心灵诚实敬拜父神, 普天之下到处都可敬拜上帝。(约 4: 21---24)新约时代遵守摩西律法的根据也完全消失。然而当时没有任何信徒会轻视十条诫命的, 他们把仪文律法和道德律法判然分清.决不混淆。保罗说:「受割礼算不得什麽、受割礼也算不得什麽, 只要守上帝诫命就是了。」(徒7: 19)

3. 135年後, 犹太教徒大受挫折. 人口衰减。基督徒 目睹犹太人受惩戒, 信心大大增添. 知道上帝与真教会同在. 就更努力传扬真道。使教会进一步发展。

4. 从基督升天到公元135年的时期,教会虽受许多逼迫,但殉道者大多是限於教会领袖。逼迫的范围也是局部的,而且逼迫常常来自犹太人,或是异端分子唆使人引发的。可是在135年之後,是帝国政权对信徒直接进行迫害. 而且迫害的对象不限於教会领袖,而是扩大到所有基督徒。
当然在135年後的 起初阶段, 罗马帝国政府把教会当作犹太人的分支.见基督徒对135年的战争, 不但态度中立,反遭犹太人迫害, 故帝国政府对信徒采取宽容政策。但此後发现教会大有活力.且激烈反对偶像制度.不拜任何其他的神, 又不承认皇帝是神皇,再加邪教徒的造谣中伤(主要是太阳教的祭司们的兴风作浪, 他们靠偶像制度敛财)如有何灾情也都归咎於对基督徒太宽容。导 致神明发怒云。凡此种种都促使政府仇视教会。而此後的迫害直接来自罗马帝国政权。且逼害对像不限於教会领袖, 乃是对付一切基督徒。法律规定: 凡是基督徒无论男女老幼一概判处死刑。但谁能想到类此火的洗礼,反而使教会常保纯洁、发展迅速而忠贞坚立。
例如公元161-180年, 罗马皇帝马可、奥利流(Marcus Aurilius)在位.时期, 皇帝本身就特别恨恶基督徒。甚至每当他看到殉道的基督徒的勇敢、平安、喜乐、慷慨就义的精神时, 不但不被感动, 竟反而表示蔑视之情,指斥基督徒为顽固,还说他们故意作虚假的夸耀。他对於信徒所看为宝贵的永生之道,及天上之爱, 竟亳无所动。总之, 他对信徒不但不表同情或好感,反而掀起逼迫的浪潮。他不单准许罗马人对基督徒疯狂迫害,发泄仇视情绪。还设立了秘密侦查基督徒的密探制度。对於抓到的基督徒进行严刑毒打。这种作为一国之君而鼓动国人迫害无辜基督徒之举, 是特别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又由於奥利流在位期间,国家发生了大的灾难:有水灾、地震、饥荒以及166年流行的足以致命的可怕瘟疫:从非洲的埃提亚伯直到欧洲的高卢,都被瘟疫的死亡阴影笼罩。於是,当时那些邪教的祭司及思想上受邪教影响的罗马人,上上下下从皇帝到平民都认为这是他们的假神对他们进行报应惩罚;说是因为他们太宽容基督徒,才招致神明愤怒。就归咎於基督徒, 而导致许多基督徒殉道,尤其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高卢一带最多。(要知道当时的太阳教是帝国的国教)虽然逼迫之风还不是在通国范围内发动,但规模已是相当大。纵然奥利流皇帝收到许许多多为基督徒辩护及解释的信件,但皇帝却不加理睬。逼迫的政策继续推行。有一位着名的殉道者叫犹士订(Justin the Martyr)就是在公元166年牺牲,被判死刑。在这时期之後,虽然有一个较为缓和的阶段,迫害时断时续, 到250年後就又掀起了有谋划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迫害。直到纪元313年康士坦丁皇帝上台,本时期结束为止。

在奥利流在位期间, 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内有饥荒瘟疫, 外遭蛮族犯境, 国力衰退, 民生凋蔽, 农民涌入城市, 工商税收沉重, 知识阶层失去影响力. 军人混杂不忠。 在柯模丢皇帝192年死後(Commodius)的一百年间, 皇帝由军人选立. 先後有二十五个皇帝登位, 其中二十一个都是死於动乱之中. 帝国行政机构渐渐失去控制能力, 国家动荡不安。此时教会稍获休养生息。

纪元160年时,教会的信徒人数已经大大增加。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苦难,上帝的福音信息竟安静地、异常迅速地稳步发展。教会内部虽然也受到诺斯底主义及孟泰奴主义的威胁,但信这二种主义的基督徒不多。教会的大部分仍然坚守圣经的纯正教训。

在公元135年之後,教会就开始逐步进入古代大公教会时期(Cothalic Church),最初提出「大公」的名称的是更早期的安提阿的主教伊格那休(Ignatius , 死於111年),其意义是普世的意思,又有「正统」的含义。後来教会经过诺斯迪主义和孟泰努主义的危害, 克服了各种内忧外患而挣脱出来以後, 被称之为「古代大公教会」或「古大公教会」,以明确区别於後来窃取「大公教会」名义, 实质上是离道叛教的罗马天主教。对此二者务必清楚地加以区别,绝对不可混为一谈。

古代大公教会是在160至l90年间形成,在这时期以前,教会是分散在帝国各处,彼此联系较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到160年前後,国局动荡, 有利於信徒间之联系, 分散的基督教会在组织上有按地区逐渐组合的趋势,又自然产生公认的地区领袖,从而形成相应的地区的主教制度。这时候不但有使徒时代传留下来的信仰,而且有一种明文的「经书」的制订,用以抵制异端。凡是不接受圣经的人,将视为外人。

当时大公教会形成的原因是为了抵制异端、维护真理、使教会在各种内外困扰残害下, 能团结坚立,不致分裂,从而形成新的教会的构架形式,其出发点是好的。古大公教会的形成,对当时及对後代影响都是相当之大的。

以下我们就谈谈古代大公教会的各种特色:
古代大公教会与使徒时代教会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随着教会人数扩大而形成教会制度上的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由於教区扩大,就出现了长老以外的主教的职务,这是为教会的团结及需要而按立。为了抵挡逼害及异端,有必要将分散各地的教会团结在一起, 守望相助, 互相激励。

「信经」也是为了抵制异端、统一信仰的基本观点而应时产生。基督教的作家很早就完成简短的信仰条文。称为「信经」. 这些信经虽几经更动,内容大致相同,被普遍接受。并且在许多场合要宣读信经。如领圣餐时之祷告,及在进行浸礼或在赶鬼祷告时用。信经内容虽然并不全面,只属於信心的概念.并不包括行为.因行为才是真信心的凭据和果子。但「信经」仍属於必不可少的基本信仰的一部分。到了希波立脱(Hippolytus)时(约170-235年)信经在罗马已经发展成对接受洗礼的人的三个问答题形式. 必须明确回答这三个问题,才可接受洗礼。
信经的 具体内容如下:
(l) 「你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吗?」
(2)「你相信基督耶稣乃是上帝的儿子,由圣灵怀孕,藉着童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从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边吗?你相信主将第二次再来;审判活着的人吗?」
(3)「你相信圣灵,圣教会和肉身复活吗?」
随着当时的需要,这些问话不时会增加些内容。以防止流行的异端。而问话式的信经有时又变成叙述式的。当时要求信徒多熟记心中。现今的「使徒信经」是从古罗马时代的问话式而来,於主後四百年演变成今日的形式,最後的措词则到第八世纪才完全统一。必须指出当时信耶稣是会面临判死刑的危胁的. 所以能当众承认信主是准备为主牺牲一切的心态。为此保罗才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 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 9: 9---10)。今日有人以此话来否定信徒应有好的行为, 真是大错特错了。

在古代大公教会时期(135--313),新约圣经的确定已经完 成。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对於旧约圣经,大家都认为正典,这是毫无疑问的。当使徒们都已去世,福音书及使徒书信无疑被信众极为推崇。公认为圣灵感动而写成。以後被一致公认为圣经。这实在是圣灵的引导。把四福音和使徒书信看作为圣经的早期例子,可以从早期教父的着作来加证实确认。在第一世纪末叶到第二世纪中叶的教父着作中 ,除了腓利门书和约翰三书两卷外,其他所有的新约的经卷都已被引证过了。根据历史记载,第二第三世纪基督徒的信心与爱心都是十分突出的,殉道人数也非常多。他们从新旧约圣经获得激励, 继承使徒们的传统,被圣灵大大充满而走上十字架的路。的确,主的话是句句带有能力的。

至少最晚到纪元200年,罗马帝国西部的教会巳有了公认的新约圣经,被看作为教会的最高权威。而罗马东部的教会也有了这新约圣经的正典。这是早期的基督徒们,经过非常恳切的祷告、祈求,在圣灵引导下所完成的重大成果。而并非根据议会决定,也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参与其间。这乃是上帝直接引导、保守、促成的大功。

由 上所说,可见135至313年的教会,乃是在使徒们都已全部离世的情况下,为了抵制外来异端的侵袭和政权的逼迫, 而形成的古代大公教会, 是完全得胜的教会。 由於信徒们决志跟从基督耶稣, 彼此在真理的根基上紧密团结,而当时新约圣经正典不但被确认珍惜, 信仰的基本要点都有依据, 且被虔敬遵行;所以得以经过风雨飘摇、多灾多难的困苦局面而依然坚立。这实在是全能的上帝在亲自引导,带领并保守着自己的教会。

最後我们要谈谈古代大公教会跟後来第四世纪康士坦丁皇帝上台後的教会以及第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之间的最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

原来後期的所谓大公教或者罗马教(Roman Catholics),主教的权柄特别大。信徒的属灵地位却压得特别低。一般的所谓的「平信徒」早已失去了在主面前原本应有的崇高的祭司地位。这个地位已经被「主教」或「神父」所剥夺,在上帝与信徒之间有一个主教或神父插在中间. 这是跟使徒教会或古代大公教会完全不同的。

至於教皇制度的出现,则在叛道的路上走得更远了,圣经上从没有「教皇」Pope 或「教宗」这个名称的。在属灵的领域里。在圣洁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需在基督面前悔改。惟有基督是教会的头。主说「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也就是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太23: 9,10)古代大公教会的主教,是地区性的。而非普世教会的主教。全球教会的头乃是基督。也只能是基督。任何人灵性再好也不配任全球教会之首。人若想要僭居此高位, 有此动机巳属不当。对自己对教会都是有弊无利。全体信徒都是肢体. 肢体各有 职能, 却不能自诩为元首。教会愈大, 人数愈多 , 愈要防止这类倾向。教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这是使徒们的传统。(徒15:1---31)

在使徒时代及古代大公教会时代,一切信徒都有祭司的身分。这是普遍所公认的,使徒彼得曾经说过:‘‘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所悦纳的灵祭。又说: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前2: 5,9)。

使徒约翰不也是这样说麽:‘‘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启1:5,6)所以古代教会内并没有担任祭司的专门的职分。因此信徒之间也没有「教牧」人员和「平信徒」的区别。在属灵方面并不分等级,至於地位与权利方面, 一般的教友跟教会的职员是一律平等的,都是属於肢体关系,惟有主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是唯一的教会元首。使徒、先知、教师、医病的、有特别恩赐的人是和其他教友一样凭信心与上帝直接相交。这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也是符合圣经教训的。

每一个信徒都是枝子,都可以、都有权,也都必须跟主耶稣基督的真葡萄树直接相交。在上帝与信徒之间不必,也不应该插进一个主教或是一个神甫(父),这对信徒的得救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罪人能得到赦兔是“蒙神的恩典,因耶稣基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罗3:24)人能"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坏的种子,乃是由於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因此信徒自己就有权利,也有必要直接向主领受真道,向主献祭感恩;从来不需要有一个在神与人之间的任何神职人员作为祭司。基督也明明教导说:‘‘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问。”为此之故,信徒如常常与主相交,常常在主里面,信徒的属灵生命就会增长,信徒就会不断地结出美好的属灵的果子和生命的果子。

虽然古代使徒教会,同样有职务上的分工,上帝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弗4:11)每一处的地方教会,也按立了长老尽监督和牧放羊群的职分,又选出执事,管理教会事务:如照顾贫穷的、有病的或是孤儿寡妇及照料聚会时的事务, 但是古代教会的分配职位的原则是根据圣灵的特殊恩赐。教会中谁有圣灵的恩赐,谁就可以讲道,劝
勉、治理、和施行教会中的圣礼。作为长老,他可以讲道,教训,施行圣餐礼或浸礼;他所以能够做这些工作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位长老;乃是因为知道他有恩赐。是尊重这恩赐才能做这工。并不是选上这职务就能做这工。也不是由於教会的法规的规定。但是发展到後来,到了康士坦丁以後,主教的选举成为法定的规矩,惟有主教才有权柄讲道,教训人,并施行圣礼。惟有主教等的神职人员,才有这些特权,平信徒已失去应有的祭司身分。教会中任何有效的工作都必须有主教或他的代表在场主持。到後来甚至发展到没有主教就设有教会。任何团体如果要成为教会就必须有一个主教或从属於一个主教。任何人要做基督徒也必须从属於一个主教。像这类精愈特出,一般信徒的灵性发展愈受到限制。也离开初世纪的使徒时代精神越远。

下面我们做个总结:

从135年到313年期问的教会,是得胜的教会。
教会的组织比早期教会扩大了,更严密了,教会进入古代大公教会时期。虽然教会里面有了主教作为领袖;而早期的主教都是地区性的主教。教会最高决策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就像使徒时代一样。(使徒行传15章1---31)主教都是满有圣灵恩赐。灵性非常好,有很多都是为主殉道的,继承了使徒们的传统。

当时的教会在信仰上也是统一的,普世只有一个教会,虽有地域之分.各地都有地方教会,决不分门别类, 另立宗派。由於新约圣经已得到普遍的公认和传布,以新旧约圣经作为真理准则;就使信仰始终维持纯正,也使教会的制度不致违反原则, 都在真理上合而为一。

由於教友普遍都诵读圣经,一般教友也广泛参加教会各项事务,教会领袖与平信徒之间并没有任何鸿沟、阶级、界限存在。无所谓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分,大家能够在主里面团结,在真道上同归於一,就能彼此切实相爱,这是古代大公教会的特色。

信经的普遍肯定,也使教会圣工的推进上,能够冲破知识派的多种拦阻、侵害。在信心上、观点上始终能够坚决抵抗异端,因为大家很善於辨别真伪。以上这些都是内因。

在康士坦丁皇帝以前的教会,由於一直处於被压制,受逼迫的地位,做基督徒没有属世的利益可得,基督教也没有沾染官场的骄气和傲慢作风,因为政教始终是分离的。这是教会能够维持纯洁的客观原因。

以上这些特徵,是我们处於末後时代的教会和基督徒值得借鉴和效法的。

主在启示录中写给第二个时代教会、「士每拿教会」的信,就是给古代大公教会的。信中只有称赞、鼓励、和安慰, 而没有任何责备, 值得我们深思(启2: 8---12)。主说: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也许有人会想:在末後的时代,教会为什麽没有逼迫了呢?为何没有火的洗礼了呢?其实,在每一个时代,教会都会有考验、有难传的时代信息。只要有人立志敬虔度日,传扬纯正福音,高举神圣十诫(启12:17),彰显预言真理,明确揭露敌基督的活动, ,则这些信徒必将成为撒但攻击的目标, 将被定为异端,不容於世俗的教会或政教合一的教会, 逼迫之火必将重又熊熊燃起, 来势凶险。可是上帝却会带领看顾并祝福这真正的余民小群教会! 真应感谢公义慈爱的主耶稣基督!

圣徒史迹 第13讲
教会重心的西迁----从耶路撒冷到罗马

今天 研究的题目是古代教会重心的迁移。谈谈纪元後第一世纪到第三世纪,怎样会形成教会的重心,也即教会的中心,从耶路撒冷,逐步向西方转移,转到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去的。
这是个很有兴趣的问题,看来有点儿奇怪。其实,这并不奇怪,回想耶稣基督在快要升天离开门徒前,曾经对门徒留下了重要的命令。主的嘱咐大家都还熟悉,主嘱咐门徒先留在耶路撒冷,承受从天而来的圣灵的能力,然後按着次序传福音,要由小而大,由近而远。先向犹太,再向外邦人,逐渐传开去。“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门徒的确照着主的嘱咐而行。五旬节那天,他们承受了圣灵浇灌,就开始努力为主做工作见证。

当时,他们的工作对象,必然是犹太人,由於门徒都集中在耶路撒冷,就先在耶路撒冷传福音,之後传到附近的乡村城镇。其实按照「七十个七」的预言来说,那时犹太人还是选民,福音仍然应当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传扬。直到纪元34年,司提反殉道时,耶路撒冷的门徒大遭迫害,这时门徒除了使徒以外,就向外发展福音事工。虽然如此, 在纪元第一世纪的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耶路撒冷始终还是教会中心。而使徒彼得和使徒雅各是当时教会的领袖。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提到的耶路撒冷会议时,雅各是会议的主持人。

自从保罗悔改,从扫罗改名为保罗後,就积极向外传福音。其他使徒也先先後後离开耶路撒冷向外传道,所以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散居外邦的犹太信徒也渐渐增加。从主後四十年到六十年代,叙利亚的安提阿成为国外布道的中心,当时的“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19-21)“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的。(徒11﹕26)

从主後68年到100年期间,保罗,彼得都已殉道。使徒约翰的工作,使以弗所成为教会的中心,而保罗彼得生前的传道工作,也已经使教会的分布向西方地区发展,甚至在罗马都建立了教会。而以弗所的位置是在小亚细亚,是一个靠海城市,位置恰好在耶路撒冷和罗马中间,海路陆路都显得重要。当年使徒约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岛,这小岛就在以弗所西南,不是很远的东地中海。在约翰离开拔摩岛以後,又回到以弗所,在那边工作到离开世界。

由於教会不断向帝国西部发展,信主的人数增加得非常快,虽然外邦人的比例增加得也快,但犹太人的影响始终不小。犹太人的影响是分二方面的,其一是非常好的灵性上的正面影响,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救恩本来就是从犹太出来的。旧约圣经也是从犹太人保存并遗留下来的,主耶稣自己是雅各家的王,是犹大支派的狮子,是亚伯拉罕的後裔,大卫的子孙。新约圣经的作者,除了路加以外,全部都是犹太人,因为十二门徒都是犹太人。他们实际上是真犹太人。也是真理的擎光者。
但另有一批犹太人,他们完全不接受主耶稣,不承认基督是弥赛亚,也不知道什麽是新约。只知道摩西是大先知。就坚决反对新约教会、反对基督徒、 对基督徒横加迫害。他们是把主钉十字架的犹太人的後代,是法利赛党、撒都该人和反对主的犹太领袖一类的人,这些犹太人常常从外面反对基督教。另一种犹太人他们是已经接受了主的,可是对原来的传统没有完全放弃。对主耶稣的救赎大能,领会不够,成为一种教会内部的律法主义者。他们也会跟外邦信徒形成隔阂,他们对耶路撒冷的地位、对於圣殿的地位看得太高,对於这些犹太人, 上帝曾经施以管教。

第一次管教是主後66-70年的犹太战争,使犹太人陷入可怕的处境。率领罗马军队的将领是皇太子提多(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在主後70年逾越节开始,罗马军队围攻耶路撒冷,从四月分直到九月分。九月八日那天耶路撒冷被攻克,圣殿也被焚烧成灰烬,耶路撒冷变成了荒场。(约瑟夫﹕「犹太战争」VL 2.1)而且从此以後, 犹太人仍始终拒不悔改归主, 中东地区就此战乱不停,永无休止, 直到今日。提多回罗马後不久接任皇位(79--81)。这些事件使但以理书的预言,字字都精确应验。(但9:26--27)

圣殿之被毁,使基督教跟犹太教有了明显的区分。圣殿被毁使仪文律法的传统完全失去了支持,犹太基督徒的排外精神和不应有的优越感也受到责打。但基督教却继承了旧约的宝贵真理, 接受旧约圣经的属灵遗产。基督徒们更加团结了。因为轻视福音功能的律法主义者受到了提醒和管教。可是对於不接受主的犹太人,他们仍然恨基督徒,逼迫基督徒。

第二次犹太人受到的重大挫折是在主後135年的犹太战争,这些犹太人是逼迫基督徒的犹太教徒。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於主後117年降下一道谕旨,禁止犹太人举行犹太教的几种惯例,包括守割礼等。罗马人也有一个殖民团体,居住在耶路撒冷,并且在耶路撒冷设立了异教敬拜制度,犹太人就群起而叛变。在主後132年,犹太有一个名叫巴、科克巴(Bar Cochba - Son of Star)意思是星的儿子,冒充自己是弥赛亚。(因为民数记24章17节,提到有星要出於雅各)他带头起来叛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巴勒斯坦、古利奈、埃及和米所波达米亚来跟从他,这些人守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已经毁坏的堡垒,达三年之久。作为基督徒当然不会承认这个假弥赛亚,更不会参加叛乱。於是巴、科克巴的跟从者就对基督徒进行残酷的迫害。纪元135年,罗马政府出兵剿灭叛乱,杀死犹太人多达五十万以上,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後罗马人将耶路撒冷改建成为一个异教的城市,将耶路撒冷的城名,都改成爱利亚、卡比多林那(Aelia Capitoline),罗马人还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甚至不准走近这城。
在135年战争以後,犹太人的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完全丧失。因此再也不能随意逼迫基督徒了,但他们仍然仇视基督徒。在一些拉比学校中散布仇视基督徒的种子。从此以後耶路撒冷在基督徒心目中的地位更显得不重要了。这也是以後造成教会中心从东方,从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迁移到罗马的原因。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 而教会以後的迫害将直接来自罗马帝国政权。教会历史也从使徒时期进入古代大公教会时期。

罗马的教会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已经相当有名了,保罗的罗马书也在使徒书信中占有重要地位。罗马作为帝国的首都,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保罗等使徒在那里传过道,又在那边殉道。尼禄暴君在位时,罗马的教会曾经遭受到非常的迫害,然而罗马城的教会已经坚强地渡过来了。因此罗马城的教会以後逐渐逐渐显得地位重要。在纪元100年时,它已经是当时的最大的地方教会了。在第一世纪尚未结束,革利免(Clement)代表罗马的地方教会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93-97AD),已经有要求哥林多教会服从罗马教会的倾向了。虽然以兄弟相称,但罗马的地方教会已经有大哥的姿态了。(革利免一书第59章、63章)耶路撒冷城自135年犹太战争被毁以後影响力已经几乎完全消失。教会中心转向西方成为必然的趋势。伊格那修斯在书信中已经称罗马城的教会是「仁爱的首领」(优西比乌教会史第四部,23章10节)。当然,在地方教会中,当时的首都罗马的教会在灵性上确有其优越之处,譬如在捐款方面非常慷慨。在抵抗异端诺斯底主义及孟泰努主义也相当成功。罗马从这类抵制异端的运动中得到很多果子。对圣经新约正典的形成,罗马地方教会供献很大。後来流行的信经,成为当时衡量异端的尺度,也是在罗马产生。在抵挡诺斯底主义的过程之中,罗马的教会又常常能以使徒教会的传统作为信仰的正统。由於罗马与使徒们有过联系,所以也使罗马的地位抬高。因为在罗马帝国西部各处的教会,惟有罗马与使徒们关系最密,至於小亚细亚一带的教会,虽然排除了诺斯底主义和孟泰努主义的侵害,但因这种那种主义所引起的争论,致使小亚细亚的教会分裂了。

在第二世纪之初,小亚细亚及叙利亚一带地方是罗马境内基督教势力最雄厚的地区,直到第二世纪结束时,情况还是这样,安提阿和以弗所先後成为基督教中心。可是由於哲学思潮的侵袭,小亚细亚地区教会已经出现分裂,不再能集中力量。其结果是罗马的教会影响渐渐增加,安提阿,以弗所及小亚细亚其他的教会的力量反而减弱。

小亚细亚地方教会和罗马教会之间也产生观点上的分歧,最初是由於复活节的日期问题引起。在小亚细亚教会中遵守复活节是在尼撒月(Nisan)十四日黄昏,同时还举行晚餐礼,却不管这一天是否是七日的第一日。但是罗马人是按东方的习惯守复活节,是在七日的第一日守这节。为此两地对复活节的日期不能取得一致。约在纪元154年至155年期间,士每那的主教波力卡帕曾经访问罗马主教安尼克托(Anicetus)也与这事有关。当时波力卡帕与安尼克托二人的意见未能统一起来。但大家都以善意相待,既然都未能接纳对方意见,就各自继续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守节。

到了纪元167年时,对於这问题的争执更为明显更加复杂。在小亚细亚的老底嘉地方教会,提出一个问题是守尼撒月十四日(犹太历七月十四日)究竟有何意义。因为有些人相信基督在尼撒月十四日钉十架,这是根据四福音所说。但另有一些人守尼撒月十五日。他们认为前一种人实际上是在变相守逾越节。是犹太教的翻版等等。

到了190年时,这类分歧依然存在。於是在罗马,巴勒斯坦,还有别的地方都召开会议,专题展开讨论,结果决定依照罗马的习惯来遵守复活节。可是小亚细亚的教会却不肯照此而行。小亚细亚的教会,在以弗所主教波律克拉脱(Polycrates)领导下拒不接受这种决议。为了这缘故,罗马主教威克多(Victor 189-198)竟把那些拒不服从的教会除名(革除教籍)这是不符合真理原则的过激做法,显然不对。由於这种激烈做法引起了许多抗议。特别是里昂的爱任纽最为特出。这种争执,对於教会带来的後果是不利的,无论对罗马地方教会本身或是小亚细亚教会都是如此,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复活节」涉及道德律法, 并非上帝诫命, 上帝并未作任何规定要守节. 故不是原则问题。保罗说:「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 只是各人要心里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罗14:5,6)。当时的罗马地方教会采用行政手段开除不顺从他们的教友, 这事态本身, 比守日子更为严重得多。说明教会领袖有追求权势, 树立人的威信之嫌。有这倾向的人,连夥结党,操纵教会行政、财务、人事、布道方向...就是大患.也就是主耶稣所憎恶的尼哥拉党的精神.主耶稣却为我们树立最谦卑的榜样. 也要教会领袖放下任何架子头衔, 做众人的仆人,服事众人. 不是辖制群羊, 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纪元二百年时,罗马的教会,由於地处罗马帝国首都,地位显着,而当时有些罗马的主教有些很有才干,也促使教会颢得重要。其实由於基督教从东向西发展,直到传遍整个帝国境内,那末教会的中心,就像我们在开始时所说的,从耶路撒冷迁向安提阿,再是以弗所,再是罗马,是很自然的趋势。而在帝国境内,作为政治、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的首都,也必然成为教会的中心,何况就居民人口之多和地理位置的重要而论,也都有其必然性。然而这毕竟是组织上的重心而已。而且还 有一个情况也是十分可惜, 罗马城的教会後来在信仰方面都日渐受到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几个带有知识派色彩,着名教父的思想影响。他们将外邦的哲学思想混杂到基督教信仰中来, 这也暴露罗马教会灵性根基不够稳固。
不过虽然这样,在纪元313年前的教会情况,总的来说,还是较为单纯的。这跟313年以後的康士坦丁执政时期基督教变为国教後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有特殊原因的,值得留意﹕

第一、在这个时期,教会始终处於多难时期,帝国政府时断时续地对教会施加逼迫,甚至极其猛烈的逼迫,教会和基督徒通常没有法律保障。加入教会的信徒,从教会得不到什麽地上的利益。世俗之徒不愿加入教会。入教做基督徒只有冒风险,弄不好还要被拘捕、遭杀害。在某些年间,殉道者屡屡不绝。为此愿加入教会做基督徒的人都是被主的爱所吸引,热切追求真理的真信徒. 这使教会的队伍纯净, 风气始终保持纯洁。由於不断经受压制,常常面临火的洗礼,教友们的祷告也恒切, 与主交通紧密, 使灵命大有长进. 信徒之间彼此亲密相交,谦卑往来。虽然有哲学思潮的侵袭及不良作风之出现, 但由於教会成员多数都是纯洁的,就能够辨别是非, 抵制这类影响。

第二、当时教会组织上,虽然扩大,全国教会的领导中心是在罗马,可是当时的组织结构,并非层层叠叠结构复杂。这跟後期的罗马国教和罗马天主教组织完全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政教分离,其次是有分工而无高下之分. 这些都非常重要。首都的主教影响力虽大,声望虽高,但不是以硬性的行政权力办事,也没有地上政府行政机关的构架形式及等级制度。所以教会组织再大,人数再多,还毕竟是教会。他的职能和目的始终是传教,带领人归耶稣,这是唯一的目的。不推行任何其他地上的政治活动。决不组织政党,或进行敌视政府的活动,这使教会的灵性始终维持在崇高境界。如果教会与政治相连,暗中进行什麽地上的政治活动,或想同政府分庭抗礼,或是想投靠政府得利, 那教会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会,教会内滋长政客式的「尼哥拉党徒」, 灵性必定一落千丈。

第三、使徒时代的精神,可以说是完整地、纯正地,被当时的教会继承 下来了。圣经的新约部分,也就是新约正典是在这个时候传留下来了。而且广为传播。一切教会事务法则是根据新旧约圣经,这对当时教会的影响是最根本,也是最深远的。所以实际上是主的灵藉着主的话在保守当时的教会,使教会的一切行动,都有上天来的标准。这又跟以後罗马国教并罗马天主教教会时代有本质上的区别﹕(从第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圣经是被当时的罗马教会当局禁止的: -------不准读、不准印、不准解释圣经,为此而形成了有名的中古黑暗时代。)

第四、我们从早期基督徒的殉道的动人记载中就可以看到那时的教会灵性确是非常好的,所以经受得起各种迫害. 由於从纪元100年到313年,罗马政权曾经掀起多次大规模的逼迫,特别在纪元250年到313年期间。更有过几次全国范围内的猛烈的迫害运动,使上至教会领袖,下到一般信徒群众被拘捕,受折磨而殉道。其实殉道者只要在生前表示一下放弃信仰,或讲一句否认信仰的话,就可以免除死刑。可是他们却坚决不愿意这样做,他们确确实实是忍耐到底,至死忠心的上帝好儿女。他们中有男女老少各阶层人士.他们之勇敢得胜决不是靠任何人的组织力量所能办到。(这不是血肉之争: 前方士兵冲锋, 背後有枪对准逃兵..).这乃是属灵的道义之争、是非之争. 完全出於自愿, 甘心为真理献身.全心倚靠主的圣灵托住他们.来为天地之主作见证。主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他们紧跟最亲爱的救主耶稣基督的脚踪行:「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然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14)为真理而殉道是最真实、最有感化力的讲台。

第五、 由此可知教会有二种组织. 一是看得见的人的组织.然而组织本身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行诸得宜会大有助益, 做得不好, 会犯错误,甚至大错误, 因为人常有人的弱点。另一层面是属天的圣灵带领下的无形的组织.这是跟基督的生命紧密相连的属灵体制,虽眼不能见, 却具有无穷的生命之大能.使圣徒能为主献上自己, 至死忠贞, 发光如星直到永远!

总的看来,从基督升天,使徒时代开始,到纪元313年期间,古代教会的确为主作出了美好之极的见证。教会经受了二个阶段的艰难: 起初是犹太教徒的迫害.後来是罗马帝国政府的迫害. 真是多经患难,多受劳苦,而且教会中心亦已从耶路撒冷逐步西迁, 最後移到罗马城。但是教会却始终是得胜的. 因为在使徒时代的教会中, 真正掌权的,是主耶稣和祂的圣灵,一切活动都以圣经的话作为准则。所以耶和华上帝才是教会的真正中心,耶稣基督才是信徒心灵内活的中心!

圣徒史迹 第14讲
安息日和星期日

今天跟大家谈谈使徒时代开始的早期教会基督徒们对於安息日和星期日的看法。
早期教会,对於基督的嘱咐和使徒们的坚持的信仰原则,是牢牢持守的。当时的原则我们可以归纳於以下几点﹕

(1)十条诫命是上帝的道德律法, 一点一划也不能更动, 无论何人都必须遵守。不遵守十诫的人是无份於天国的。这是基督的嘱咐。祂说即使是在永恒的新天新地里,十诫都是永远不会废去。主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 我来不是要废除,乃是要成全 。我实在告诉你们, 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 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5:17-29; )。天国看为小是指从天国的立场看来此人微不足道、不配进天国。
至於得救、得永生、得赏赐、进天国、进神的国、其标准都是一样, 以十诫衡量人的行为。(太19:16---30; 太16:27;启2:7; 11; 17; 启3:5; 启11:15---19)。

(2)安息日的诫命是十诫中的一条,当然永存不废。十条诫命如果犯了一条就是犯了众条,使徒雅各对此讲得非常清楚。(雅1﹕10; 雅1﹕25;2﹕9-12 )所以当时没有任何人会对守安息日提出异议。主耶稣自己以及使徒们也都以身作则,言教身教, 留下美好榜样。(路4:16, 31; 1:21; 可1:21; 路23:54---56; 徒17:2; 18:4; 13:14; )

(3)新约时代摩西的律法是不必守了,包括在圣殿中献牛、羊,鸽子等等的祭祀和供献的礼节,因所有这些都是预表基督的。此外像割礼的规矩,以色列国的一些民法、刑法,也是不必在新约时代应用了。七个节期也不必守了。至於七个节期中的安息日,也是不必守的. 因这也是预表性的「影儿」, 真体却是基督(西2:16,17)。只有偶像崇拜,勒死的牲畜和奸淫,应该戒绝。这是在纪元49-50年的耶路撒冷会议所议定的( 徒15﹕1-32),要注意的是当时召开会议是因割礼问题引起。讨论的是割礼及摩西律法是否要守。至於十条诫命是道德律法, 是必须遵守的。从来不必讨论,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人会反对遵守十诫。所以当时未提十诫中的其他八诫, 只涉及第二条及第七条不可拜偶像及不可奸淫 。可惜的是末期的老底嘉教会竟有人想籍这次会议来反对守安息日, 及贬低十诫。主严厉责备老底嘉教会在灵性上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3:17)。

(4)主耶稣着重提出,要注意如何正确遵守安息日。主经常纠正犹太人对圣日的错误守法。特别指出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应该的。但犹太人却说主干犯圣日、後期也有人曲解说主有意要废除安息日, 都是无稽之谈。
主耶稣特特提到,甚至在大灾难时,信徒都应该祈求恩助,让自己倚靠上帝守好安息日。(太24﹕20)

(5)使徒保罗非常重视十诫. 他认为新约的传道任务就是要藉着基督的灵, 把石版上的十条诫命, 印刻在人心版上,牢记不忘、切心遵守。这是属灵的、称义的、长存的、荣耀的、新约的执事。至於摩西律法是写在石头上的、定罪的、属死的、渐旧渐衰的、旧约的执事, 巳经过去了。(林後3:3---18; 申27: 1---8; 书8: 30---35)。请留意﹕「石版」代表十诫, 「石头」代表摩西律法. 二者 绝不可混为一谈。常有人错引这些章节, 将石版和石头混在一起, 把保罗反对遵守写在石头上的摩西律法的经句, 用来反对上帝亲手写在石版上的十诫.。 为守星期天太阳日辩护解困。是完全错误的。(来8: 6---10; 10:14---16)

(6)使徒保罗则在希伯来书第3及第4两章,特别强调遵守安息日的重要。他提到古代以色列人未能平安进入迦南,即使进入也得不到安息,是因为没有信心,不顺从,包括不遵守安息日在内。他勉励新约时代的人,要努力进天国,务要竭力进入主的安息。什麽是神的安息?他着重提到安息日的遵守。他说﹕"其实造物之功在创世以来就巳经完成了。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工」".。其实上帝无须休息(诗121:2-4), 但为人类的缘故神在第七日安息舒畅, 为人类树立榜样。因为主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出31:17; 可2:27 )保罗指出:有信心遵守安息日的人,也会有信心进入主的安息和天国的安息。保罗体会到二者是相当的。一个人要能进入天国,必然应该, 并且乐意遵守上帝的安息日。一个人真能在地上靠圣灵守好安息日和十条诫命,就是预嚐天国的美福, 才配进入天上永远的安息。

希伯来书第4章9节又说﹕“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在这里的另有的另字, 在原文里是没有的,至於“安息日的安息”这几个字,在希腊文中是一个字,是指遵守安息日的制度,是一个动词名词(Sabbatismas 意思是Sabbath-keeping;或Sabbath rest)。当初翻译中文时,为了加强语气,加上一个“另”字。告诉我们新约时代.仍然存留这安息日的福分。可是後来的人却容易误会,甚至曲解而 将错就错, 说是定了另外的日期,(不用说是太阳神的Sunday)这是大错。
保罗在这里叫门徒不但要守创造周的第七天的安息日,而且要“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来4﹕11)是依靠圣灵来遵守十诫和安息日,愿付代价顺从圣灵、敬拜上帝、亲近耶稣。 好在安息日使身、心、灵、获得休息超昇, 并享受主里的安息舒畅之乐 。

(7)在第一世纪快结束时,使徒约翰写成了启示录,对於诫命的遵守与否,更提高到作为善恶斗争的焦点问题。在启示录第十二章全章是提到龙与妇人的争战,龙就是撒但,妇人是敬拜上帝的教会集体, 妇人的其余儿女,被称之为「余民」。其特点是怎样的呢?启示录12章17节说﹕“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到了启示录第14章12节,又提到有一批突出的,忠心得胜的基督徒,经文说﹕他们的信仰品格特徵是: “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 预告到末後时代, 将有一批真信徒,是全守上帝诫命,信从耶稣真道,为耶稣作见证。的确, 惟有信靠耶稣真道,才能遵守好上帝诫命。惟有遵守上帝诫命,才能为耶稣作美好见证。

(8)启示录第1章10节更有一句话,是指主耶稣在异像中向使徒约翰显现的日子。这记载非常有意思﹕“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听见在我後面有大声音如吹号说﹕「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那、别加摩、推雅推拉、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这里提到的「主日」原文是「主的日子」是指安息日说的,因为圣经中一贯称安息日为「主的日子」,也就是中文圣经中翻译成的「主日」(Lord's Day)。当时的门徒对这个问题是特别清楚的。这是由於﹕

〈A〉安息日是第四条诫命规定为分别为圣,纪念主的日子。纪念上帝伟大的创造之功,上帝在六日之内创造天地万物,第七日安息。也纪念主耶稣的救赎大爱,主耶稣是在第六日钉十字架,第七天在坟墓中安息,七日的第一日复活。藉着主的流血牺牲, 使信徒重生再造, 而得新生命。所以安息日也应该是纪念主耶稣对我们再创造的救赎之恩 而归给衪的圣日。这当然是真正的主日。

〈B〉主耶稣自称(自己)是「安息日的主」。(可2﹕28)为此安息日是属乎主的,也是主所制定的,所以当然 是主日,应该归於主,敬拜主,与主相交。

〈C〉以赛亚书第58章13至14节,主在此曾经教训人应该如何欢喜快乐地遵守安息日,放下一切世俗事务,在安息日使身、心、灵、都得到真正的安息舒畅。经文中耶和华称安息日是“我圣日”,即“My Holy day”意思是「我的圣日」。同一节又称安息日是“耶和华的圣日”。
在以赛亚书第56章1---8节,劝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守安息日。经文耶和华称安息日为﹕“我的安息日”、“My Sabbaths”照样在以西结书第20章12,20节也都称安息日为“我的安息日”而且後面这三处在原文的位格上,都跟启示录的“主日”一样。由此可知: 主日确确实实是耶和华的安息日。

路加福音第4章16节记载耶稣﹕“在安息日照平日的规矩,进了会堂。”传扬真道。主是不改变的主,在他从来没有改变的影儿。所以即使在拔摩海岛,主耶稣也是在安息日,就是真正的主日,向约翰显现,叫约翰将主启示给七个教会的重要预言纪录下来, 传到历代。

至於主日这个名称,是在後来,被罗马天主教用在星期日上去了。这是罗马教自己也承认。後来的基督教会,虽然从罗马教中分离了出来,但在好多教义上却没能摆脱罗马教的错误影响,跟着称星期日为主日。但一旦基督徒们看明了事情的真相时,又从新把主日的含义纠正过来了,再把安息日称为主日,而把星期日称为七日的第一日,这是符合圣经真理的。因圣经中从来不称星期日为主日。

总之,使徒时代的早期教会,都一直遵守安息日的。既是这样,後来教会怎麽会渐渐提倡遵守七日的第一日。甚至发展到後来强迫人遵守星期日,并禁止人遵守安息日呢?经过如下﹔

(一)第二、第三世纪时,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有几个喜欢标榜自己思想的神学家,如巴拿巴,杰斯丁,革利免,奥利根等人,因为深受知识派异端影响,曾经提倡守星期日。知识派异端原是反对旧约圣经, 也歪曲旧约圣经中的上帝;对基督本性也有错误的认识﹔有的否认基督的神性,有的否认基督的人性。他们因受到古罗马太阳教影响而遵守太阳日(七日的第一日)敬拜太阳神。又说基督也是太阳。此外,也提倡拜偶像。然而在当时的基督教会都坚决拒绝此类异端。例如使徒约翰的门生波利卡普及波利卡普的门生爱仁纽等都立场坚立, 扞卫真道。为此当时的教会都普遍遵守安息日而不守星期日。
然而这些早期的错误神学家,对当时的教会虽起不到影响, 却被後期的守星期日的教会大大利用。他们被後人高举, 尊称他们为「教父」。以他们的错言错行作为否定安息日诫命的根据。甚至编造假的史料作为资本, 来与上帝的诫命对抗, 实不明智极矣 。

主耶稣的兄弟犹大, 在新约圣经犹大书中惕励信徒的警语何等宝贵, 他说: 
「 亲爱的弟兄 阿、我想尽心写信给一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
是的、真道和真理是主耶稣基督从前在世时, 一次就完整地交付给圣徒的, 为此不可增添、不可删减。只有圣经是我们信仰惟一的标准。至於 什麽「教父」、「神父」或「教皇」的说教, 都不能作数, 何况是背离经训的。惟有圣经, 惟有上帝的话﹔ 才是我们行事为人的惟一准则。(犹3﹔启22: 18, 19) 、

(二)第四世纪时,罗马皇帝康士坦丁表面上信主,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後,一方面为了更好利用基督教为帝国的统治服务,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太阳教徒暗中的压力。他就向教会领袖提出一条建议﹕最好能在「太阳日」(即七日的第一日)也有敬拜聚会。 以便能争取全国的百姓都能在「太阳日」进教堂聚会,便於他们接受基督教。因他本国的百姓原都是敬拜「太阳神」,在太阳日休息的,而教会则是守安息日,在安息日聚会敬拜上帝,故对太阳教徒有所不便。当时教会部分领袖感到他的建议似乎很有道理,於是同意在「七日的第一日」安排聚会,而安息日的聚会也照旧不变。为了在宗教的名义上,能「名正言顺」起见,於是教会当局开始正式提倡在「七日第一日」聚会纪念主的复活,而安息日则纪念上帝的创造。康士坦丁看到他的建议被教会当局采纳後,更为大胆,竟然於纪元321年发布命令要全国城镇居民都在「可敬的太阳日」停工休息。这使原本人口占一半的太阳教徒心中高兴。(太阳教与基督教斗争了二百多年了)而从此之後,教会也普遍遵守两日,既遵守星期日纪念主的复活,又遵守安息日纪念上帝的创造,达三百年之久。

有关资料,摘录如下﹕
(A)纪元321年,康士坦丁发布遵守「太阳日」的命令,原文如下﹕
“在可敬的太阳日,县长与人民都应该居留城中休息,一切商户都应停业,唯乡间的农民,仍可自由合法继续其业务,因往往在另一日撒种或种葡萄,将感极其不便也。”(《星期日的沿革》102页)
(B)随着上述法令後“约於纪元350年,有所谓《使徒宪典》出现…内中有两段有关安息日和星期日的条例。第一段记在卷八第3章…凡作奴仆的要作工五天。但在安息日和主日(按﹕星期日的误称,下同。)停工到礼拜堂去,为要得到宗教训育﹕在安息日对创造的事;在主的日子,对复活的事受教。”(《圣道查经课》第十八课)

(C)以後,罗马皇帝(於纪元365年)在老底嘉城曾召集一次宗教会议,制定许多宗教法令。今将有关安息日和星期日的法令摘译於后﹕
“第十六条﹕在星期六要朗诵福音书和圣经其他文宣。”
“第二十九条﹕基督徒不可学习犹太人守星期六的方法,却不要在此日工作。如果他们效学犹太人,就和基督无关。但要特别尊敬主日(按﹕谬指星期日),既为基督徒,就尽可能不在这日作工。”
“第五十条﹕在封斋的预备期间,不可遵守圣徒纪念日,除非在星期六或星期日。”

(D)当时特别接近而喜欢奉承罗马皇帝的主教犹西比乌则跟着说﹕
“凡是人应在安息日守本分,我们已经移到主日(按﹕谬指星期日)上去了。(《善恶的斗争》第35章)”

(E)但无论如何,在大多数地方,仍是遵守安息日与星期日两天, 古列扫士吞说﹕“现在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在这与犹太人同一的日子中禁食,并且取他们同样态度去遵守安息日。我们对於这事慨然忍受,同时也可说是悭然地,鄙视之。”

彼时(四世纪末叶)史家苏格拉提斯(Socrates)着作说﹕“差不多全世界的一切教会,都在每周的安息日庆祝这神圣的秘密(圣餐);但在亚历山大与罗马一带的基督徒,却认此为古代的遗传规条,而停止举行此礼。”

与他同时代的苏索门(Sozomen)曾证实此情形,说﹕“在康士坦丁堡及其他各处,都在安息日聚集,如七日第一日一样。这种风俗是罗马与亚历山大一带所没有的。”
“为什麽这两城是例外呢?原来这两处是充斥着知识派主义及荒谬邪道的渊薮。…”(《星期日的沿革》 99-101页)

(三)及至罗马天主教,在纪元538年兴起掌权迫害信徒后,终於使教会完全堕入了离道叛教之境。她一方面强迫人遵守星期日,一方面又严禁人遵守安息日,甚至以死刑处罚那些不顺从她的人。这样终於使星期日取代安息日的背道的勾当,得以最後的完成。正应验了圣经上指着她所说的预言(但7﹕25)现再引证几段史料如下﹕

(A)强迫人守星期日﹕如538年,罗马天主教教皇召开的“奥尔良三次会议”上通过以下法令﹕“在星期日骑马、乘车、修理房屋或装饰人仪容等事,都是不合法的,但在田里的劳工,却是应当禁止的,以便人民可以到教堂去敬拜。如果任何人作了其他行动,他是要受罚的。”(《星期日的沿革》96-97页)

又如纪元“589年在法国拿尔都召开的宗教会议,通过了以下法令﹕`无论自主的,为奴的,戈特人、罗马人、叙利亚人、希腊或犹太人一律不许在主日作任何工作。除非有特别必要,也不准使牲畜劳作。如有冒犯的,自主的罚款六所利地(每所利地约合人民币十元),为奴的受鞭打一百下。"(德文《宗教会议史》卷三,286章)

从第四世纪到十三世纪,在欧洲各地召开的多次宗教会议中,对星期日拟定如同以上一样苛刻规定,有十余次之多。但每次的法令中并没有提出圣经的教训为权威的根据,而只以教会所掌有的政治权势来压服人。”(《圣道查经课》第18课)

(B)禁止人守安息日﹕如“纪元600年前後教皇贵格理一世曾对罗马城的居民发布反安息日的布告,今摘一段如下﹕
「上帝仆人贵格理致他所最爱的罗马市民,近来发现有悖逆份子在你们中间散布与神圣的信仰相反的异端,甚至禁止人在安息日作工。他们是敌基督的教士,因敌基督者来到时,他必吩咐人在安息日不作工,像在主日一样。…」(尼西亚时代《教父遗着》卷13,第13册,第一信函336页)可见安息日虽被许多人践踏了,但总有人在黑暗的日子里,高举真理的火炬。”(同上)

(C)删改上帝十条诫命﹕罗马天主教曾公然将圣经中上帝的十条诫命删改了。
其一、 是将上帝诫命中禁止人拜偶像的第二条诫命删改了。
其二、是将第四条遵守安息日的诫命,更改为遵守七日的第一日。
其三、是将第十条诫命不可贪心的内容,分割为两条,以满足十条数目。

关於罗马天主教的十条诫命内容,引录如下﹕
1、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
2、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誓。 
3、守瞻礼日。 
4、孝敬父母。
5、毋杀人。
6、毋行邪淫。 
7、毋偷盗。
8、毋妄证。
9、毋愿他人妻。
10、毋贪他人物。

(见1925年第一版《教理详解》52页)

关於最初几个世纪来,从起先遵守安息日,演变为遵守安息日和星期日两天,最後被罗马教更改遵守星期日的情况,就谈到这里。

然而这一切都是按上帝预言所预指的情形而发展。主耶稣要大家确切明白圣经预言的指向(太24:15: 启1:1---3)。今例举预言数则﹕

(A)敌基督「 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但7:25)安息日既为节期又是律法,完全应验。

(B)敌基督「他必靠外邦神的帮助, 攻破最坚固的保障」(但 11:39)。先是大批太阳教徒涌入基督教,再 将太阳神教制度, 渗入基督教, 使重大教义逐步更改变质。

(C)这种叛道事例是古代就巳有过的。是「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後再有」(启17:8)古代以色列人曾拜邪教的「巴力」(太阳神),巴力是「主」的意思。其後, 他们也称耶和华为巴力, 张冠李戴, 遭上帝震怒(何2:16)。基督教改成国教後, 也把太阳神主日(Mithraic Sunday),即七日的第一日, 称为基督教的「主日」,.(Mithra是主的意思)。所以这也是古代以色列人背道的翻版。

(D)变质後的基督教国家集团,「遍体都有亵渎的名号」(启17:3)。
这太阳神的名号, 的确巳散布到整个基督教世界。几乎何处有教堂, 何处就有最初来自太阳神的Sunday「主日」名号。天上的心如何感受,可以想像。上帝正一直慈爱地呼召他的子民, 从错谬中走出来, 免得也一同有罪, 遭受那可畏的天谴灾殃(启15章1节至 18章5节)。

 

圣徒史迹 第15讲 
亚历山大学派

这次圣徒史迹节目中,继续跟大家谈谈第二、第三世纪时的四位神学家, 他们属於 亚历山大城学派的代表人物,教会史上称之为「亚历山大学派」。後人曾不恰当地称他们为「教父」( Chruch Farthers)。主耶稣说过, 在救恩真理的神圣领域, 不可称呼任何人为「父」,故「教父」、「神父」等的称呼,决不合适。因人人都有罪, 都靠圣灵的大能,籍基督所成全的救恩, 悔改重生而成天父的儿女(太23: 8--10)。

这里 主要提到二位人物,一个叫做革利免,另一个叫俄利根,同时也谈谈 巴拿巴和杰士丁二人。
在谈这些人物之前,我们必须要提请大家注意,就是这些神学家,在当代曾有一定影响力。但他们的主张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谬的一面。 我们必须从他们的错谬的思想中,找到原因,作为改进的借监,免得也跟着他们走弯路,这原是学习教会历史的目的之一。

亚历山大城在古代罗马时代是重要的大城市,地位仅次於首都罗马,有六百年之久。以後康士坦丁堡建立後,亚历山大城还是属於第三大城市。由於交通发达,地位重要,商业茂盛,又有古罗马国内最大的图书馆,希腊人犹太人群居於此。为此, 亚历山大城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处、各种哲学思潮的汇集点、也是各种不同宗教之间、以及哲学与宗教之间相互影响的温床。犹太教,东方的各种宗教和希腊哲学思潮,在亚历山大都很兴盛。而古代的文化: 包括埃及、波斯、的思想影响也遗留了下来,显得相当顽固。至於新柏拉图主义在第三世纪已开始产生了。

究竟基督教是在什麽时候传入亚历山大城,就不很清楚,但等到有关於基督教的报导记载时,基督教已经在亚历山大有相当基础了。据估计,基督教的传入亚历山大,一定非常早,这是由於离开犹太距离近,交通方便。这里犹太人很多,富於学术气氛,各种学派的学者都能公开宣扬自己观点。基督教传道人在此公开传道是很自然的。只是很可惜,亚历山大城是个世界人本文化汇集地。形成各种神、即真神及假神、及各种宗教信仰混同的地盘。史家称此为Theocracia. 即诸神混同现像。

早期能抵制此种诸神混同思潮的有二种宗教: 其一为犹太教, 另一为太阳教。太阳教.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当後来基督教传入亚历山大城以後,即刻受到各种宗教及各种哲学思潮的包围。一些学者们常常以探讨世俗文化的心态来处理基督教的救恩真理。把基督教也作为多元文化之一支。这里的几个神学家和教会领袖,如革利免,奥利根,以及巴拿巴,杰士丁,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希腊哲学思想,混入到基督教的信仰中。并且他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时知识派异端的毒害影响。而知识派又与太阳神教有牵连。

然而在亚历山大城以外的广大地区, 基督徒的信仰却相当纯正, 能抵制知识派及太阳教的侵袭。不同於亚历山大学派。

在纪元185年时,有一个名叫潘代纳斯(Pantaenus)的哲学家,原本是士多亚派的人物,归了基督,就在那里办了一所圣道学校(Catechetical),很有名。潘代纳斯本人的神学立场如何,巳很难了解,但他的後继人物,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的观点倒是很清楚的。革利免是他的学生,继续办理这所口传式的真道学校。革利免曾经担任亚历山大教会的长老。但他却将哲学跟基督教混合起来了,这是亚历山大学派与古罗马其他地方教会不同之处。

因为无论是小亚细亚的教会或欧洲地区的教会,都坚决抵制知识派异端(诺斯底主义)。对於希腊哲学也都有戒心,有警惕。就像保罗说,不要被世上的小学及理学, 即形形式式的哲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沉思冥想, 自我为主的修身养性理念, 弄迷心窍,丧失清醒头脑(西2: 8)。由於教会拒绝知识派异端(诺斯底主义),教会的组织就更为坚固,基督及使徒的精神更为发扬,这本是当时正统教会的优点。可是亚历山大城的情况却有所例外。对於世俗的哲学思潮并未加以排除,基督教内竟有人企图以哲学为工具, 想以哲学观点来解释基督教。於是, 在亚历山大,基督教与古代的哲学联结起来了,产生了一种所谓「基督教知识派」( Christian Gnosticism)这是当时任何其他地区的教会所没有的。

还有一点情况必须特别指出的﹕由於知识派异端一贯提倡遵守太阳日(也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在这一日敬拜太阳,并以太阳混同为基督;因此亚历山大派的神学家, 也都提倡守七日的第一日,认为这是阳光开始照进地球之日,也是基督从死里复活之日。据研究,「在第二世纪中一切赞成守星期日的人,都是具有知识派的色彩,及反对犹太教义的。」所谓反对犹太教义, 实质上是反对旧约圣经, 特别是否定创世记。其惯用手法是「以寓言(法)解经」,歪曲了圣经的真意,并将异教的神哲思想混杂到基督教的信仰中来。 因 此遵守太阳日,也就是星期日的道理,首先就是在亚历山大城里被引进教会的。

当时亚历山大派「教父」们的种种错谬教训,却遭到广大正统教会的抵制和反对。 例如巴拿巴在他所写的一封书信中(140-150年)采用歪曲圣经的寓言解经法,提倡遵守七日第一日说﹕「『上帝在六日中间结束了手造的工作,在第七日便休息,并定为圣日。』小子们,请注意这句话的意义『祂在六日之间作完』这是指耶和华要用六千年的功夫造完万物…祂自己曾证明这话的意思说﹕『看哪,一日要长如千年。』我的小子们,因此之故,在六日内的意思,就是在六千年内,要造成万物。『祂在第七日休息』这意思是﹕当祂的儿子复临的时候,祂要杀灭恶人,审判不敬的人,并要改变太阳、月亮、及众星辰,然後祂要在七日实在地休息…更进一步,祂还对他们说﹕『你们的月朔和安息日是我不能容忍的。』众小子们,你们要观察出主是这样说明﹕你们现在的安息是不蒙我的悦纳。…我所定此日,是给万物休息的,但我们要在第八日开始,那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因此我们也应当守第八日为喜乐。这一日是耶稣从死里复活,祂在这一日向人显现。」(《星期日的沿革》55-56页)

当时的杰士丁也是受到知识派的影响,而特别尊敬太阳日。他曾一连三次称七日的第一日为「太阳日」。他提到知识派的发源地亚历山大城的情况说﹕「太阳日,凡住在城市或农村里的同道都聚集一起,宣读使徒和先知的遗着,然後由会督讲道…我们都在太阳日聚集。因为那是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开始在黑暗的虚无中工作的日子,也是我们的救主耶稣死里复活的日子。因为祂是在星期六的前一天被钉十字架,而星期六的次日,即太阳日向使徒和门徒显现。」(《圣道查经课》第十八课)

杰士丁他也是反对守安息日的,但却提不出任何圣经根据,反倒随意谬解圣经。如他在信中说﹕「特来甫阿,…你可曾见到地上的各原素是不怠惰,并不守安息日麽?它们还是像你出世的时候一样,如果在亚伯拉罕以前的人,不需要割礼,或守安息日及节期,并且在摩西之前的人是不需要献牺牲祭(引者按﹕献祭之争,早自始祖亚当,亚伯时就开始了。安息日也早在创世时就设立了。)那麽我们现今也是不需要那些事物了。」另一次他又称七日第一日为「第八日」(《星期日的沿革》58-59页)

至於革利免,当时身任亚历山大城神学院的教授,更是严重地受到知识派异端的毒害影响,他竟然说﹕「上帝赐人太阳、月亮、及星辰,供人敬拜。法律上说,这位上帝创立各国,使人类不致於混聚在一起而不信神明,结果遭致完全毁灭。」(《星期日的沿革》58-59页)

他在提倡守星期日,反对守安息日时,也发表了一套简直令人吃惊的奇谈怪论﹕「第四诫中指明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祂又赐人第七日为休息日。这原是为人生命上的困难疾病而设的。…因此,第七日被称为休息日休养疾病,预备进入那根本的日子,也就是我们的真正休息日。按着真理说来,这一日才是创造光明,而万物亦由之而出现及产生了。…这第八日也可以被推算为第七日,我们若把第七日当作第六日,…因为创造之工是在六日内造完的。…据我看来,皮他哥拉派人看六字为完整之数。…结婚是由一男一女的配合,照样六字也是由两个单数的三字相合而成。我们称这单数的三字为男性数,并把二字称为女性数,因为两个三字合起来就是六。」(同上61-62页)

此外,他也是第一个 称星期日为「主日」的人。他在第二世纪末说﹕「在共和之书第十卷上,柏拉图预言到主日说﹕『当他们每一人在牧场上渡过了七天之後,在第八天他们便出发,并且在四日内到达了。』」(同上62页)

接下来再来介绍有关革利免其他的观点﹕革利免留下三种主要的着述﹕
(1)是「对外邦人的劝勉」(Exhortation to the Heathen)是护教式的文字。
(2)是「导师」(Instruetor), 乃是一部讨论基督徒行为的着作。
(3)是「杂记」(Stromata or Miscellanies)是宗教与神学的随想录。
在这三部作品中显出革利免企图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基督教,想要建立起一套神哲学系统来。(这些着作都收罗在《亚历山大学派选集》也就是《基督教历代名着集》第一部,第四卷3-200页)

革利免说﹕「我们的训导者,乃是圣洁的上帝,耶稣,道,他是全人类的导师。」但他却又认为上帝是一切真正哲学的源头。「凡是好的东西都是从上帝而来,但有些是直接从上帝来的,如信旧约,有的是间接来的,如哲学,但偶然也有例外,他说譬如希腊哲学吧,也是从上帝直接来的。」

革利免又说﹕至於「信仰,就是简单的传统的基督教,足以救人;但那些在信仰上加上『知识』的人,是达到更高的境界。」总之在上述这种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他把希腊哲学的许多错误的观点,都混入到基督教的信仰中来;并经常采用表面上尊重圣经,实际上歪曲圣经的「寓言」解经法,来谬解圣经的教训。正如上面我们举述的例子。

施爱福说﹕「大约说来,他(指杰士丁)也许可以被称为一个基督化的柏拉图主义者…自游斯丁(即杰士丁)烈士之日起,柏拉图的哲学在基督教的神学上已经有了直接及间接的影响势力。…我们可以追溯上去,尤以亚历山大城的革利免及俄利根为然。」(同上85页)

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学生,也严重受到知识派观点的影响。
俄利根(Origen)约在182至185年降生。从基督教的家庭长大,从小就学习圣经,在早期的教会着作家中,俄利根是最熟悉圣经的,他也很早就学习哲学。他热情而富有好奇心,少年时学习上就很成功,长大後继续深造。在纪元202年时,皇帝塞帕底米乌、塞维勒斯(Septimius Severus)逼迫教会 时,俄利根的父亲被杀害了。到203年时,俄利根年纪还轻,就召集当地人士,重新开办那所有名的圣道学校,自己担任校长。这学校一直办到纪元
215年,当时皇帝卡拉卡勒(Caracalla)将所有的哲学教师赶出亚历山大,这时俄利根也不得不停止办学。在这以前三、四年,他曾经去过罗马,碰到了希波立脱斯。

俄利根也是反对安息日并遵守星期日等节日的,他为此辩解说﹕「若有人在这个题目上反对我们,说我们是惯於遵守一些日子,例如主日,预备日,逾越节或五旬节期等。那麽,我就要回答说﹕『一个完全的基督徒,他常是在思想、言语及行为上事奉天然主宰,即道,亦即上帝。他的一切日子,都是主的日子,并且他也是时常遵守主日了。』」(同上88页)奥利根这种自以为极高超的理论,实质上不过是想以天天为主活为「理由」,来贬低或废除使徒约翰所遵守的主日(实为安息日)。其实天天为主活的人,就当天天遵守主的诫命(太19﹕17),而诫命中的第四条就是﹕“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我们现在再来介绍一下奥利根的其他教义观点。俄利根实际上是完成他的老师革利免没有完成的神学系统。

俄利根在生活上抱极端的禁慾主义,由於他要跟许多向他学习道理的人接触,为了避免人的议论,他按照马太福音19章12节,主所说﹕“有为天国而自阉的”,他就将自己阉割了,他希望藉此能使品格到达完美的地步。在纪元215年俄利根曾经到该撒利亚,到了216年左右俄利根重新回亚历山大,再继续他的教育工作,在这个阶段後,他又写下许多着作。

俄利根回到亚历山大工作期间,也曾出外旅行,约在230至231年期间,他到达希腊和巴勒斯坦。那时他还是个平信徒,但是跟他友好的巴勒斯坦的主教们,为了使他讲道更自由方便,就在该撒利亚按立他为长老。但对这事使亚历山大的主教底米脱流大不高兴,认为这是侵犯了他的职权范围,他提出反对意见,又几次召开会议,将俄利根驱逐出亚历山大,并在主教权力所及的地方,开除俄利根的职分。於是俄利根不得不投奔到该撒利亚,住在朋友家中。约过了二十年後,到了纪元250年时,德西乌皇帝(Decian)掀起对教会的大逼迫运动,俄利根被监禁,遭受酷刑折磨,受创伤过重,在251年或是254年时死於该撒利亚或推罗。

俄利根博学多才,他曾编订一部「六种经文合璧」(Hexapla),这本书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跟四种希腊文译本的圣经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异同,又附加各种注解,范围非常广,几乎将整本圣经都包括进去了。

至於在神学思想方面,俄利根有一本「教义大纲」(De Principles)。在俄利根看来,圣经通常含着有三层意义。圣经也有肉、有魂、有灵。普通人可以从圣经的「肉」得到教益。而程度高一些的人可以从圣经的「魂」中得到教益;但对於属灵的人来说,可以从属灵的律法—包括将要来到的美好的未来,而得到教益。

俄利根的宇宙观与柏拉图的思想也较为接近,认为短暂的,看得见的,有形的世界不是实在的世界,那实在的世界是隐藏在这有形的质的世界後面的,属灵的世界,一切事态的变化都是由那实在的世界,即属灵的世界发动的。

俄利根错误地认为圣子耶稣是圣父的一种发射出来的东西(Emanation),又说圣灵呢乃是圣父和圣子共同发射出来的东西。俄利根又把圣子放在「次等」地位,附属的地位(Subordination)。这样基督也成为受造之物,是次等的上帝了。俄利根又主张在一切受造之物中,圣灵居於最高地位。由於这些错误主张,俄利根曾经被称为亚流主义(Arianism)的创始人。

俄利根还有一种错误的思想,他认为未来世界的生活, 人将处在一种试验的境地之中。恶人将先要暂时受到刑罚。他的这种说教,後来就被罗马教发展成错谬的「炼狱」的教义。

按照正统的神学观点来看,俄利根的思想的确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错误的,不符合圣经教训,所以不止一次地被教会的会议定为异端。在纪元399年或400年,在亚历山大举行的会议已被定为异端,以後到543年,以及553年的总议会上,也断定他传异端。

还有一方面情况需要一提的,上述亚历山大学派的神学观点,虽然对当时基督教会造成了一定危害的影响,但是却遭到了当时安提阿教会为中心的广大正统基督教会的坚决抵制和反对。有一位作者提到﹕「在耶路撒冷城沦陷之後好多年,安提阿乃是作为正统基督教的活动中心点。殷治说﹕『安提阿的学校发动一种恶感,反对亚历山大派的圣经训话,并根据一种更严格的方法来解说圣经。』」(《星期日的沿革》60页)

使徒约翰的门生坡利卡普主教在小亚细亚一带教会是坚决抵制知识派异端的。他着述了「反对异端」一书。知识派异端对基督的本性有二种错误的看法﹕一种是否定基督的人性,因他们认为肉体总是邪恶的,真神不可能降生为人;与此相反,另一种错误看法,是否定基督的神性,不相信基督是自有永有,无始无终的真神。因此坡利卡普和爱仁纽都特别为基督的人神二性作见证,坡利卡普在小亚细亚一带教会坚决抵制知识派异端的影响,他在晚年时也曾去罗马,反对知识派主义,并引导很多的人归向主的羊群。爱仁纽在他的着作中也特别回忆到他的老师坡利卡普事迹说﹕「我还很清楚的记得那位圣人坡利卡普,曾经讲话的地方。我也记得他对百姓所讲的言论。他是如何详尽的陈述,他与使徒约翰及那些曾与主同行者的关系。他是如何重温基督的言行与神迹,领受了那亲眼看见过的生命之道的人的教训见证。他所论说的一切在各方面是何等的符合圣经。

至於爱仁纽本人,也是坚决反对知识派异端的,他着有『反对异端』一书。」这两位着名的先贤,也都是遵守上帝诫命和安息日的。他们最後也都为主英勇殉道。

根据 可靠史料,第四世纪末的史家指出当时普世教会,除了亚历山大和罗马城外,都仍普遍遵守安息日。如古代教会历史家苏格拉提斯(Socrates)说﹕“差不多全世界的一切教会,都在每周的安息日庆祝这神圣的秘密(圣餐);但在亚历山大与罗马一带的基督徒,却认此为古代的遗传规条,而停止举行此礼。”与他同时代的苏索门(Sozomen)曾证实此情形,说﹕“在康士坦丁堡及其他各处,都在安息日聚集,如七日第一日一样。这种风俗是罗马与亚历山大一带所没有的。”“为什麽这两城是例外呢?原来这两处是充斥着知识派主义及荒谬邪道的渊薮。…”(《星期日的沿革》 99-101页)

人常喜欢思维、又将沉思冥想之所得、着书立说。这原是无可厚非入。 上帝赐人以大脑及思维判断能力,但立场观点非常重要。人总万不能忘记生命的本源是来自上帝。圣经说: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 这人便为有福」(诗1:2)。如果人离开真神此独一的活水泉源,,则各种说教都成没有生命的死水潭。这也是世上各种邪教及各种哲学思潮之来源。就算是神学理论,如果沾染世俗, 後果也是严重的。洁净的沾了洁净的也变为洁净了。(该2:11--13)

以革利免和俄利根所代表的亚历山大学派,虽然在神学思想中产生了许多错谬的道理,但在当代, 却受到当时的古大公教会的坚决抵制、甚至使坏事变好事,为当时教会带来一些有益的结果。其原因是﹕

(1)当时普遍信徒灵性美好、从主教到信徒、都忠心专一跟从主。能及时高举正确的信仰标准, 愿为「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3)。

(2)争辩结果是促使新约圣经的正典, 更被高举、被重视、正式规定认同,且普遍公认传扬。

(3)争辩促使教会的组织趋於完全,包括历史的主教制的建立, 。使古代大公教会能在各种风暴中站立得住,因为根基建立在上帝圣言的真理磐石的根基之上。(太7: 24---27)

(4)思想冲击也推动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发展。

(5)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 主耶稣对这时代的教会(示每那教会)只有称赞、没有一句责备,因为他们爱上帝, 故使坏事也变成好事。值得後人深思。?

但是对於後世教会, 其负面影响却愈来愈大。特别对末期的老底嘉 教会, 由於本巳灵性低落, 再因更改十诫中的第四诫已久, 惯於谬称太阳日为「主日」, 犹想辩解脱罪, 就常常高举古代「教父」们所遗留美化第一日的错谬言论,全盘接受、不断转述、引伸发挥,大事称颂太阳日, 礼赞伪主日。以人的遗传废除神的诫命。虽口头上接受十诫, 却拒不遵守第四诫, 甚至贬低十诫, 或乾脆主张不提十诫。就此形成一套矛盾混杂的诡辩神学体系,既自误又误人。竟全然不顾教唆人违背十诫, 必导致人是非不分、失去道德标准, 悔改也不会彻底 。巳不断对人类社会带来深重危害。而此种叛逆作为, 在上帝面前, 其罪责确是极度严重, 实为可悲极矣。上帝的警告非常恳切严肃(启18﹕4,5)。故谨请郑重对待、不如「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2:19)务盼在主面前冷静反省而深思之、再思之、三思之。虽今面临悬崖处险境, 犹可勒马而不迟呢!

圣徒史迹 第16讲
早期神学家—爱仁纽、特土良、居普良

早期教会有一些着名的神学家,对当时教会影响相当大,他们对真理的追求非常热切,并都有文字着作流传到後代。有的人称他们为「教父」(Church Fathers)这个名称虽然算是一种尊称,但并不妥当,因为从信仰的角度出发,我们在主里面,只有一位父。我们在属灵的领域不可称任何人为父。(太25﹕8-10)

这里所介绍的神学家,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及其特定之时代背景 。

第一位叫爱仁纽(Iranaeus 130---200)
在古代大公教会中,爱仁纽是第二世纪神学家。我们曾经提到过他,为了护教—是保卫基督教真理的传统,反对知识派诺斯底主义的侵袭,曾发挥正面影响。

爱仁纽他生在小亚细亚,在士每那长大,曾经亲身见到过使徒约翰的学生坡力卡Policarp。现代学者们估计爱仁纽出生日期有分歧﹕大致生在115-142年期间,他曾经离开小亚细亚迁移到里昂居住(今日法国境内)。在里昂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在177年时在里昂掀起了对基督徒的大逼迫,那时他恰巧由於奉差遣到罗马去,等到他从罗马回到里昂时,原来的里昂主教波西纳(Pothinus)已经殉道,爱仁纽就被选为里昂的主教。这职分他一直担任到去世为止(约在200年)。在纪元185年,爱仁纽完成了他的主要着作—《反对异端》(Against Heresies)书中批判当时的各种诺斯底主义的思潮,也发挥了他自己的神学思想。

由於爱仁纽受到小亚细亚传统影响,又在高卢渡过他的後阶段生活,爱仁纽把帝国的不同地区的思想联系起来了。也把比他更早的像使徒约翰以及伊格那休的着作介绍给人,他也介绍了当代的大公运动的护教士们的思想。

爱仁纽富於宗教感情,他的主要兴趣在於救恩问题。就是人要怎样才能得救的大问题。他广泛地论述了保罗和伊格那休的有关人要怎样才能获得基督而重生成为新人的问题。基督是第二个亚当,他指出上帝的创造大功是善良的。指出第一个亚当被造以後就有永生的福分,只要他顺从上帝而永不犯罪。但由於亚当的失败犯罪,就使人类善良的天性和永生的福分都失去了。於是基督—----太初的道,就成为肉身。来到世上施行挽救;使凡在亚当里所失去的一切能在基督里完全挽回。亚当使人的地位从高处坠落到抵处,基督却采取相反的步骤,使人从最低处向上走,将人类从罪恶的深渊步步引向高处。

爱仁纽又认为﹕上帝的儿子并不是在基督降世之後才出现的,而是太初就与上帝同在,当基督来到人世,成为人类的一员,他便开创了一个人类的新的路线。祂提供人们,用一种完备的方法,藉着人的信靠,使人把亚当所失去的上帝形像,能在基督中完全恢复过来。爱仁纽说﹕我们所跟随的那一位,惟一真实可靠的师傅,是上帝的道—---主耶稣基督。他的这种想法是跟使徒约翰的信息一致的。他又说﹕因了主对人类的大爱,成为人的样式。为了使我们能成祂的样式,主耶稣也是上帝完全的启示。按照爱仁纽的见解,藉着举行圣餐,我们能够跟基督联络,甚至在身子上也是如此。

爱仁纽称基督是第二个亚当,是人类的新首领,这些都是对的。早先使徒保罗也称基督是第二个亚当,很可惜的是爱仁纽又凭空想出一些非常古怪的想法。他还认为还有第二个夏娃,这是圣经中所没有提过的,也是主从来没有提过的,爱仁纽认为夏娃因违背上帝而失败,而新约时代的马利亚却顺从上帝而得胜。他把马利亚的地位抬高了。他也许受到当时邪教的影响﹕有了父神、子神之外还有一个母神。当时虽还没有发展到这地步,但不管怎样这种抬高马利亚的地位,的确越出了主耶稣基督的教训。

主耶稣在世时,经常称马利亚为妇人,而不叫她是妈妈。虽然妇人的称呼是东方人尊称,但把母亲称做妇人却不是没有原因的。基督是神,祂预知将来有人要高抬马利亚的地位,尊之为神。再说,基督来到世界,是藉着马利亚的身体,祂的本源原是亘古长存的上帝。马太福音第12章46---50节,记载﹕“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有人告诉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祂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在路加福音第11章27---28节记着﹕“耶稣正在说话的时候,众人中间,有一个女人大声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耶稣说﹕「是,却不如听上帝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在此都可以看出主耶稣从来不要人高举祂肉身的母亲马利亚。所以第二世纪的爱仁纽提出把马利亚高举成为第二个夏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爱仁纽提出的这种论调,对後期教会负面影响很大,应该说是危害性很大。到了第四世纪,教会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时,由於受到太阳教的父神、母神、子神论的影响,就逐渐提高马利亚的地位,想要迎合太阳教徒的习惯,以为能便於太阳教徒归化成基督徒,能使教会势力大大扩充。这种更改教义,将假道混进真理,带来的後果是极端严重的,只有促使教会变质和败坏。到了纪元431年时,竟发展到公开提倡向马利亚的偶像跪拜了。那更是离经叛道的做法。当然康士坦丁时代以後形成的国教也好,後来的罗马天主教也好,所以高抬马利亚是受太阳教的影响居多,可是爱仁纽在第二世纪提出高抬马利亚的理论,也为後来的错谬路线添砖铺瓦,开创了条件,这确实是极其可惜的事。

如果真要找第二个夏娃,那惟有基督的新妇—全体信徒组成的真教会,天上的新耶路撒冷城才相配相称。(启21:2)

特土良(Tertullian)
特土良(Tertullian 150---225)可以说是古代教会历史中特别具有个性的一位人物。出生於纪元150至155年之间,家庭非常富裕,在迦太基成长。曾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工作过。特土良阅读许多当时的哲学书和历史书,又精通希腊文。约在纪元170到195年间,也许是在罗马,他信了基督教。之後他又勤读有关基督教的书,不论是正统的书籍或是异端的着作,不久以後他到迦太基去,在那边担任当地教会长老的职务,直到离开世界为止。(约在222至225年)

特土良曾经与罗马的地方教会接触,就在那时候皇帝塞柏蒂米斯、塞凡勒斯(Septinius Severus 193-221)在北菲兴起逼迫基督教的浪潮。这就促发了他的原有的那种清教徒的思想,并使他反而同情起当时的孟泰努主义来了,这种主义提倡禁慾主义和出世的态度使他感动。在200年时,他离开了当时的大公教会,从此以後,他转变成严厉地批评大公教会,经常提出抗议,而他自己呢,又另外创立一个教会。

自从197年开始,特土良开始写作书籍,目的是要卫护基督教的要道并解明教义,直到纪元220年为止。在古代教会的作家中特土良是第一个用拉丁文着书写文章的,直到他的时代为止,即使在罗马的教会领袖都是用希腊文来写作的,他却用拉丁文。他的文体生动,带有讽刺味,文字流畅,文章格局就像一个辩护士在法庭上进行辩论。他对於反对他的人的表显有欠公允之处。而他内心充满热情,所以他的文章也感人至深,他不愧可称为拉丁神学的开创人。

特土良不属於那种空想式的神学家,他的思想体系看来是起源於一些护教士的着作,或者也受到爱仁纽的影响,以及小亚细亚一带的影响。他也重视士多亚学派的主张,也具有法治的观念。又因为受的是罗马的文化教育,讲究秩序,看重权威;因此每逢处理什麽问题时,特土良就会用那种司法机关的头脑,作出精确严密的判断。所以许多神学问题,在他以前的人们只能作出模模糊糊的解说,到了他的手中,经过他的精密的处理和解释就变得清晰明确,不再含混不明了,这是他的长处。

按照特土良的眼光,基督的出现实际上是上帝的「愚拙」,但是上帝的「愚拙」,却比人类最高的哲学思想还要聪明。他这句话倒跟保罗所说的话相符。但保罗是这样说的﹕“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些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哥前2﹕18-25)

特土良有一点也看得很清楚,就是基督教跟当代的哲学思想是无法协调一致的。可惜话虽这麽说,特土良经常是以士多亚学派这种哲学思潮的眼光来看待基督教,未能摆脱他认为基督教的主要功用在於认识上帝。基督教根据於理性与权威,而什麽是理性呢?特土良看来人的灵魂就是理性,这类话就有哲学味了。而灵魂的本性是跟基督教相合的,即灵魂生来就有基督教的本性。至於权威(Autherity)是出自於教会,出自於正统的基督教会。因为只有正统的基督教会,才保存有真理。而真理呢,是由信经来表达出来。也只有正统的教会,才有应用圣经的权利。那末什麽才算是正统的教会呢?特土良的想法跟爱仁纽想法相仿﹕所谓正统的教会是与使徒所设立的教会,在信仰上是一致的教会。使徒们的传统已经藉着主教们保存下来了,所以教会的地位是特殊的,特土良的这些着作言论,当然是在他还没有脱离早期大公教会时发表的,

特土良也认为接受洗礼是加入教会的条件。因为藉着洗礼,能够将人以往的过犯罪衍全部洗净。至於那些领受洗礼以後的信徒,应该继续努力地奔走得救的道路,争取上帝所赐的恩典。

对於如何对付罪恶的观念,特土良比其他的基督教作家更深刻。特土良的影响使拉丁教会对於罪恶与恩典的观念,加以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罪恶除了由於魔鬼的作崇,使人的灵魂之中产生邪恶之外,还有一种更早的罪的因素,这是一种自然的邪恶由灵魂败坏的根源发动起来的。但上帝的恩典,确实比人的本性更有效能,恩典的功能不但能赦免人的罪,而且有一种灵感的恩典,进入人的心中,使人原先软弱而自由的意志,能够转变而成具有能力去行善行义。这是很卓越的见解。实际上是说一个人重生以後巳经有一个新心与新灵。

其实使徒保罗说得很清楚,在以弗所书第2章8---10节也说﹕“你们得救是本於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於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很清楚,人是因信而称义。这包括二方面,第一是人能信主,蒙主赦免以前的罪,是完完全全靠上帝的恩典,犹如浪子回头,, 以往仿没有任何行为可夸口。但在受洗归了基督以後,就必须依靠圣灵的大能,成为新人为主做工行善,基督徒原是上帝的工作,上帝的旨意是要信徒在信主後努力作善工,靠着圣灵攻克己身, 为主作见证。

可惜 当今末时, 这节圣经(弗2章8至10节)竟被普遍曲解。被断章取义地只引述前半句得救本乎恩(8,9节), 却掩盖後半句信徒必须行善的本分(10节)。几乎许多守星期日的传道人, 都会以此前半段经文, 来对信徒说:「 只要信, 必行为」。目的是反对遵守十诫。此类书刊印发特多。要是查考圣经、必然终生受蒙蔽、犹如瞎子领瞎子; 一起落入坑中。(太15﹕14)

主耶稣在启示录的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每封信都提到行为的重要,主说﹕惟有得胜的才能吃生命树的果子,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得胜的必能穿主所赐的白衣,得胜的主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这样严肃的嘱咐竟被人否定。是用什麽办法?常常是引证(弗2章8至9节)即前二节经文。不提第10节经文
举二个实例﹕

有人在解释启示录的七封信时说﹕" 每一封的书信,几乎都有「我知道你的行为」一句话。(二章二节,十九节﹔ 三章一节,八节,十五节)无论行为是善是恶,主无不知。‥?审判是按着个人的行为。这个审判并不关乎得救和沉沦,因为这里说到行为的问题﹔行为和我们的救恩是毫无相关的。(以弗所二章八节,九节﹔提多三章五节)"(见倪柝声着﹕"默想启示录"上册 P.112---113)

这位作者在此也是断章取义地引证提多书,保罗却对提多说:「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以致凡事尊荣我们救主上帝的道。因为上帝救众人的恩典、巳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提多书2:7,10, 11, 12)

又引述倪柝声的论调﹕"救恩是白白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於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二章八节、九节)。‥‥我们相信就完了, 现在我们若要得救, 若要得着永生 , 并不用再作什麽功夫, 再加上什麽功劳﹔相信接受就够了, 我们所有善行在神面前都是不蒙悦纳的。"(倪柝声着﹕"启示录要义" p.28, 29)这是典型的 以经反经的谬论。竟说「基督徒的所有善行,在上帝面前都不蒙悦纳」。这不但曲解了救恩真理, 也无视整本圣经的重大信息。

实际上倪柝声也盲目地糟塌但以理书的预言, 又以错解的但以理书经文, 来否定启示录, 甚至错引新约经文来否定旧约圣经。误导了多多少少中国基督徒!竟有人至今当他为偶像!
倪柝声把得救看得非常轻易简单。但他一读启示录, 他就碰壁了(其实何止启示录!)。因为主耶稣说﹕信徒必须得胜才能吃生命树的果子(得永生),信徒必须得胜才不受第二次死的害(不下地狱),信徒必须得胜才能在生命册上留名。於是倪要批评启示录了。说启示录没有爱,缺乏恩典。不如保罗书信‥‥等等谬论。看他怎麽说﹕「启示录的性质是公义的,自始至终都是表明神的公义﹔我们在它里面很不容易寻着神的恩典‥它真是一本审判的书?‥?不像别卷的新约, 所以叫多人觉得太难。..(启示录)六章至十九章所载的,都是但以理七十个七, 就是末了一个七之事。....这是律法的时代。所以六章至十九章所说的事, 乃是律法时代之内的;...启示录是公义的、律法的,所以它就也带着许多犹太的性质。教会在本书里, 并不像保罗书信中的教会。...本书是记载神将回到旧约的境地去........对於主的选民, 我们应当爱他们。」(倪柝声﹔「启示录要义」P.26---27)真是错谬极了。他还攻击主, 以教训的口气说﹕「对於主的选民我们应当爱他们。」似乎他比主耶稣更爱选民,要他为选民打抱不平,是否太狂妄了?!

其实 启示录中充满了主的无比大爱、主的伟大牺牲、主的奇妙恩惠、 主对受苦圣徒的安慰和奖励﹕
「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1:5)。
「你要写信给示每那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後的、死过又活的说、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是的...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启2:8---10)。
「我又看见...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启5:6)
「弟兄胜过它(撒但)、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於死也不爱惜性命。」(启12:11)
「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 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教会)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启19:7---9)。

非常清楚﹕拒绝基督救恩, 祗题行为的「律法主义」是异端。反之, 只强调信心,否定义行的「唯信主义」也是异端。

应该提出的是在美国这类说教也很普遍。无论是电视、电台、都有散发此类「福音」的。其实中国人原本就以西方为师,但西方神学不都正确。例如只提信心、不要行为﹔强调恩典、否定十诫的片面的「唯信主义」就肯定是错。但他们常用此类言论, 反对遵守安息日的第四诫。在其他领域却未必如此。故形成了一套矛盾混乱的诡辩神学。

特土良以着作影响後世神学思想,最大的是洛各斯基督论(Logos Christology)所谓洛各斯(Logos)是希腊文的道字,就是道成肉身的「道」字。这个洛各斯的理论,是神学上经常会引起讨论的题目。但特土良用「儿子」这个名字来代替「道」这个字,他把这个字的含义扩大,越过当时小亚细亚的神学家们的议论内容。他对这个名词讲解的清楚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着作是 Against Prakeas)

在特土良转变为孟泰努主义时,谈到上帝的神格的术语,跟後来一百余年後尼西亚信徒所讲的也相仿。他认为上帝的父、子、圣灵这三位却不是就实质来说,而是从形式来说的。所谓形式,不在乎能力,而在乎表现。因为他们是同一实质、同一要素、同一能力。特土良用位格这个名称,来说明「神格」的区别,但这个字,却没有现在的「人格」的含义,但具有形式上的表现。所谓「三位一体」(Trini tas)、实质(Substantia)、圣礼Sacrementum)补赎、(Sotisfacere)功德(Meritum)等等术语,都成为神学上常用语,最早却是特土良想出来的,这是他在拉丁神学中的产物。

居普良(Cyprian)
居普良(Cyprian 200---258)称特土良为老师,他从许多方面得到特土良的直接影响,居普良约在纪元200年时出生於迦太基。毕生都住在迦太基。出身於富裕家庭。受过高深的教育,擅长於修辞学,大约在46岁时候决定要信基督教,只过了二、三年就担任迦太基的主教。他很有才干,虽然他没有特土良的那种天才,但在对待别人却很有情谊。在纪元250年,帝国境内掀起大规模的逼迫基督徒的运动,他却逃避过去了,但到了纪元258年,逼迫再度卷土重来,他却挺身而起,毫不畏缩,最终殉道。後代的教会对於居普良非常推崇尊敬。

居普良的某些思想,对後世的教会影响也相当之大,例如,他认为教会是由基督徒组织成的团体「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和一个教会。根据主的话设立在磐石上的一种制度。」(也就是主教制)。

居普良对於教会的权力及主教的权力非常推崇,甚至推崇过分。他的某种思想对後来的罗马教会的教义发展开创了条件。他认为﹕「教会的合一,是基於主教的合一。」所以,他说的﹕「主教是在教会里,教会又在主教里,假如有人不与主教同在一起,他就不在教会以内了。」「主教制是完整和不可分的」。他的这些理论,对於碰上忠於基督的主教来说,已经出现问题了,要是被一些小人当道的主教或教会领袖利用了,後果就非常严重。

主耶稣却清清楚楚地告诉每一个门徒说主自己是真葡萄树,门徒个个都是枝子,枝子必须直接接在真葡萄树上。(约15: 1--8)重生的基督徒因了基督的牺牲,已经身兼君尊的祭司和上帝儿女的身份,可以直接奉基督的名向上帝献奉灵祭,向天上至圣所内的赐恩座前祷告。这是每一个信徒都有的,在基督里的权柄!这全都是基督的莫大牺牲带给我们的奇妙恩惠。在上帝与信徒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人插在中间!信徒与基督的交通是属灵的联络,使人被带到天父的前面!使人能摆脱地上的羁绊而与天庭相联,人的心灵能受到圣灵的奇妙指引、感动,启示和力量。从而能使人彻底重生成为新人而超昇,可以为主结出美好的圣灵的果子和生命的果子来。既使信徒品格成圣,又能带领人归主!要是在人与上帝之间插入一个人,无论其为「圣母」、主教、「神父」、「教皇」、或任何偶像、都将成为跟上帝相交的障碍、也是对主的不敬与亵渎,破坏了真正的敬虔制度,故决不可行!

从以上三位神学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早期教会在教义的领域内某些发展的过程。看到他们忠心卫道的心, 也看清他们有不足走偏之处﹕为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高举任何人,只应该高举上帝!愿「颂赞、荣耀、智慧、感谢、尊贵、权柄、大力、救恩、都归於我们的上帝、也归於羔羊、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启7:9---12)

处於今日的我们 , 当然也不能对前辈提出超过他们时代背景的过高要求。至於他们事奉主的坚决意志和愿为主的真理而殉道牺牲的精神,确是值得後人多多学习、努力跟进的啊!


圣徒史迹 第17讲
「道」(「洛各斯」LOGOS)的争辩

今天 我们要讨论在教会历史中发生过的有关上帝是三一真神以及主耶稣基督的神性等问题。
约翰 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就说:「太初有道」,明确宣告基督是太初的「道」。「道」这个字,希腊文是“Logos”,是代表基督。
其实从古以来许许多多哲人对道进行探索: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到中国的道家老子…都在揣慕探索宇宙中的道,都有所看见,却都说不清楚。惟有新旧约圣经明确启示了:神子耶稣、救主基督就是太初之道、生命之道、永生之道、上帝的道!道就是又真又活的上帝!真要赞美三一真神!

然而有关道「洛各斯“Logos”」的理论,曾经在第二、第三世纪引起很大的神学上的争论。也走过弯路.这实际上是对基督 神性的探讨,也是对三一 真 神的 神性的讨论。对於这样一位至高、至尊、至大、至圣、至可畏、至可贵、至可爱、至可亲、创造天地、充满万有、荣耀无比、永远长存的全知全能者,作为被造的、渺小至极的人类,有什麽资格来议论呢?对於上帝的 神性,人能作什麽探讨呢!明明是超出人类理性的问题。要不是有圣经、有上帝的话直接的启示,人就一无所知.是的,除非有圣经的指引和启示,我们才能对上帝的神性有所领会、揣慕。圣经怎样教导, 我们就怎样领受, 这就够了。“?秘的事,是?于耶和?我?的 神的,只有?露的事,是永??于我?和我?子?的,好叫我?遵行?律法上的一切?。”(申29:29)
我们在这里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来,是由於教会史中既然曾经发生过这类重大的教义问题的争论,对後世都有影响,我们研究教会历史,就必须本着历史事实,把实际情况,照实反映;让大家有所知道,并从中吸取教训,作为借鉴。

?於教义的争论中对於三位一体的问题和主耶稣的神性问题在很早时代就有争论:
「一神论」(Monotheism)原来是圣经启示的宝贵真理。但是Monotheism这个神学名词圣经中却从来没有提过,最初是由脱土良(Tertullian)提出来的。脱土良曾经描写他对当时代的人的想法说: "思想简单"的人占信徒中的大多数,这大多数人都对三位一体的道理感到畏惧,原因是他们信 神是独一的真 神,而以为三位一体的提法,会使人想到 神是三位,会有多神论的倾向,容易导致产生三神论(Tritheism)的想法。因此有人竭力坚持,为了保持上帝的独一性,应该不谈三位一体,而只提上帝是一位,就是一位一体。对於类此问题的讨论,在纪元第二世纪的最後十年至第三世纪的最初20年最为特出,特别是在罗马有相持不下的局面。
这种基督论之探讨,就某方面看,也是孟泰努主义产生的结果。孟泰努主义者说:他们所提倡的运动就是约翰福音提到的圣灵的时代。这些人的主张,被小亚细亚一带的许多信徒所反对。但有些反对者趋向极端,连「道」字(Logos)也反对,甚至对约翰福音也有抵制,这就形成名为「没有道」的流派,即「无洛各斯」(Alogos)派。关於这派,遗留下来的着作极少。

反对「三位一体」的观点的人,将神格改成一位,称之为「神格唯一论」(Monarchianism)到後来,又有「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的名称。
「神格唯一论」者,为了反对三位一体的奥秘,他们提出二种不同的解释法:
第一种是「能力的神格唯一论」(Dynamistic Monarchianism)。
他们不承认基督的神性,只承认基督有一种超自然的,天赋的神能。说是一种出於神的能力(Dynamis),是那位至高的神在耶稣这个人的身上作了特别的工作,使耶稣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特性。
第一个「能力神格唯一论」者是绰号硝皮匠的提阿多脱斯 (Theodotus,the Tanner),他是比塞丁(Byzantine)人。据说曾经是个「无洛各斯派」。但他却接受约翰福音。在纪元190年时,他到了罗马,提倡耶稣不过是人,只是为童女所生,一生没有犯罪,当在约旦河受洗时圣灵降在他身上。至於那些跟从提阿多脱斯的人,有的否认耶稣是 神,也有认为耶稣在复活以後,才具有神格。在西方,这种「神格唯一论」後来失去市场,支持者愈来愈少。
这一派人後来又提出耶稣是上帝所立的嗣子,就是说基督是上帝的养子,所以又形成一种嗣子派(Adoptionists)他们臆断说:基督并非是上帝真正的儿子,是上帝收他为儿子。
可是当时在东方,「动力神格唯一论」者却比较活跃。代表人物有撒摩撒泰的保罗(Paul of Samasata)约自260-272年开始担任安提阿的主教。此人聪明能干,有政治才能。他虽然称洛各斯是上帝的儿子,但实际上他认为洛各斯并非真正有位格。古代感动先知的就是这洛各斯。藉着洛各斯的灵感,耶稣就在意志上跟上帝在爱中联结,合而为一。但并没有与上帝合成一体。这种联结是道德上的,却是不能分离的。也因这原因,耶稣从死裹复活,并获得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神性。在纪元264到269年期间,特别举行了三次会议,来讨论撒摩撒泰主教的视点。终於认为这种观点错误,撒摩撒泰被开除教籍。但他却并未离开原地,直到奥利良皇帝把他驱逐为止。

第二种反对三位一体的理论是叫「形相神格唯一论」(Modelistic Monarchianism) 形是外形,相是相貌,他们把基督和圣灵看作只是上帝的另一种外在表现。他们不把天父和他的独生子清清楚楚地加以区别开来,只是认为父与子在外形上、相貌上有差异。实际上他们说父也好,子也好,还是那一位独一的 神, 但在不同的外形相貌上显示他自己。又说 神实际上是一位,而且是同一位,是唯一的那一位。所以这种理论称为「形相神格唯一论」。据特土良的意见,这种「形相神格唯一论」比较容易被人接受,要比「动力神格唯一论」者为多.因为当时的基督徒是被世俗的多神教所包围,为了抵制邪教的理论,能够有理论来维护上帝是唯一的 神,较为受欢迎。而「能力神格唯一论」还是把基督当作神。由於这派理论把基督完全归属於上帝本身,那末基督的受苦,贵际上是上帝自己在受苦了。神学家居普良就称这种理论是「天父受苦派」者的理论(Patri-Passians)。
「形相神格唯一论」者的领袖也是一个东方的基督徒,名叫诺以脱(Noetus)可能是士每那人,这二种理论都发源於小亚细亚。
关於诺以脱的生平,所知不多。但他在180至200年期间,在他的本乡的宣教内容却有记载。他曾经这样说:基督实际上就是天父上帝自己,是父上帝自己降世为人,受苦并且受死。这种论调在今天听起来大家都觉得不对,可是在纪元l90年左右,有一个名叫帕克西阿(Praxeas)还把这理论到罗马去传扬,他当然是诺以脱的跟随者,他也反对孟泰努主义。脱土良由於後来成为孟泰努派的人物,所以对於这个帕克西阿当然有一番评论,也尽力为洛各斯基督论辩护。脱士良是这样说的:「帕克西阿在罗马城干了二件魔鬼的工作。他排斥了预言,却引进异端。他把圣灵都赶跑了,却把父上帝钉了十字架。」过不多久,有诺以脱的另外二个门人,名叫伊庇哥纳斯(Epigonus)及克利俄密尼(Cleomenes)也来到罗马,也是「形相神格唯一论」者,但竟得到罗马主教捷非理纳斯(Zephyrinus198-217年)的欣赏与好感。
在「形相神格唯一论」的领导者中,有一个着名的神学家叫撒伯流斯(Sabellius)很有影响力。他在纪元215年时曾经在罗马讲学,他的主要神学思想跟诺以脱相仿。但他在叙述的时候要谨慎得多,特别是对於圣子和圣灵都给以特定的地位。他创导父、子、圣灵原是一位,而且是相同的一位。在他看来父、子、圣灵是同一位上帝的三个不同的名称,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这同一位 神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示他自己而已。譬如在旧约时代,宣布律法时的上帝就成为父上帝,在降世为人时,这位上帝成为子上帝。当上帝作为圣灵的形式感动使徒时,就是圣灵上帝。实质上都是同一位上帝。就像一个人由於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就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称号。撒伯流斯後来也是在罗马被开除教藉.但他却吸引了大批跟随者。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埃及和利比亚地区跟他走的犹其多。撒伯流斯对於正统的基督论有一定的贡献,至少他对圣父、圣子、圣灵认为是不可分的。他在这点上的看法後来影响了奥古斯丁的思想,使奥古斯丁也认为父、子、圣灵是同等的。这论点超越了脱土良和亚泰那修(Arthanasius)的观点。在脱土良们的观点中,把圣子和圣灵的地位都要比圣父上帝次一等。
在当时的罗马城中,还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神学家,名叫希波立脱斯(Hippolytus约170-235年) 他对洛各斯基督论也议论得有声有色,极有影响力,他也是最後一个用希腊文着作的神学家。作为一个解经家、年代考证者(编年史者)、护道士、以及异端批驳者,希波立脱斯很有名望。在他死後,他的学生竟为他立了一个人像作为纪念,基督徒为名人造人像作纪念这算是第一次。希波立脱斯对於上面提到二种基督论他一概反对,无论是「能力神格唯一论」或是「形相神格唯一论」他都不赞成。这一来使罗马城内对於基督论的争辩走向高潮。当时罗马城的主教提非理纳斯虽然倾向於「神格唯一论」,但面对这样的争持不下的局面,也感到束手无策,无从应付。
等到提非理纳斯去世後,担任主教的是加里斯督(Kallistos or Calixtus217-222年)他是一个非常强干而又专权的人物,他的才干超过历来罗马主教。他出生时是奴隶,後来还经营过银行生意而失败。後来成为基督徒,为信仰而甚受迫害,在撒丁海岛做过矿工。在他担任主教以後,就以个人名义编定条文,规定罪人在悔改以後,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重新加入教会。他以这种做法行使权柄是以前所有的罗马主教所未曾行过的,加里斯督认为有关洛各斯基督论的争论正在危害到教会,於是他开除了撒伯流斯的教籍(约在217年)。又宣判希波立脱斯是在主张拜两个神。这样一来希波立脱斯就跟加里斯督主教决裂了。就自己另外建立一个教会,跟主教对抗。这样的对立局面一直维持到235年,遭受到逼迫时被放逐而离开罗马。
就在这众说纷纭,争执不休的时候,加里斯督主教盼望能找到一个比较协调的出路,可以让基督论找到一个平息争端的模式。他提出的主张是:
父、子、和洛各思却都属於一个不可分开的灵的名称。子是表明看得见的耶稣,父是住在耶稣裹的父,就是洛各思,加里斯督又竭力否定父曾经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观念,却主张父是因子的受苦,因耶稣的受苦而感到痛苦,不过他说:在耶稣降世为人以後,父将衪升到神格的地位,使子与自己合二为一,不可分开;这样父与子必称为一位上帝。
这种主张,并不符合逻辑,也不够明确。所以希波立脱斯和撒伯流都拒绝接受。在这种带有妥协性的论调包括以下几个论点:
他认为在基督里面有一个先已存在的洛各思,那洛各思与父神是同一的,不能分开的,并坚持认为住在基督裹的那一位是与父相同的,主张有一位具有人性的耶稣,被父神高举到神格的地位,使子能与父合而为一。这样虽然表示出父与子有区别的,但在字面上又否认了这点。这种妥协性的论调,不但获得当时罗马大多数人的赞同,而且为後来的洛各思基督论的完全得胜,打开了门路。
纪元213-215年期问的争论终於达到了一个决定胜负的转折点,迦太基的神学家脱土良对基督论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反帕克西亚」(Against Praxeas),对「三位一体」作出明确的叙述。在这篇基督论的文章中。对基督的人神二性也有解释,使洛各思基督论获得全面的大胜利。
罗马城教会的长老诺凡天(Novatian)是位着名的学者,在240--250年期问,所写的「三位一体」论,可以看到脱土良的基督论在当时的确得到完全彻底的胜利。诺文天对脱土良的文字,加以重述。
在谈到以上这些历史上出现的有关洛各思、基督论的争辩以後,我们最後来作一些终结:
首先我们要知道发生这些争辩是在纪元第二第三世纪,那时新约圣经的正典尚未确定。因此许多讨论,还不是都以新约圣经为权威,而当时的哲学思潮常常入侵教会,邪教影响包围着教会。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为了卫护真道的需要,就必然产生各种有关上帝神性的争辩。由於有的讨论,常常会越出圣经正典的精神,所以会走上歧途。但是就探讨真理的精神来说,是非常可嘉许的。要知道从总体上来看,当时的教会是灵性上特别好的教会。在帝国政府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下,教会能始终逆流而上,坚贞不屈。为了作主的见证,殉道者累累不绝,圣徒的血迹,染红了教会史册。他们虽然生活在这样苦难的处境中,竟更是追求认识耶和华,而且是竭力追求认识祂,这种饥渴慕义,寻求亮光的心愿,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是蒙上帝祝福的。
对於上帝的道也就是「洛各思」的讨论,有些内容太过抽象,不容易明白,不太了解。对此也不必担心,不明白这些历史,一样可以传道,只要杷我们手中的圣经经文,尽可能的看得明白,深刻思考,虔敬信?,牢记心中,?定守道,这才是最要紧的。能为主做工做得最好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不是能言善辩的神学家,而是那些最最爱基督的人,最最爱上帝的人。
感谢上帝,今天上帝巳将整本新旧约圣经完好地传留到现代,?留到我们手中,这是上帝的大爱、大德、大能。成?我?信仰的光?指引, 我?真?感恩不?!
最後我们要从圣经中挑选一些章节,後习一下,来体会三一真神的位格、和基督的神性。
创世记一章一节“起初上帝创造天地"的上帝是复数的上帝(Elohim),在整本的旧约圣经中,所用的上帝这个字,绝大部分是用这个复数式的上帝。可是创造这个动词却是单数式,可知上帝是三而一的 神.作为独一的神来解,这是不矛盾的。
三位一体的上帝在新约中例子也不少。基督受洗时,就是三一真神同时出现.
基督也嘱咐门徒要奉父、子、圣灵的名为门徒施洗。
至於主耶稣基督,祂在旧约时代就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华,保罗称祂为「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
在出埃及记三章十四节神对摩西说: “我是自有永有的”。可见基督不是被造的,是自己有的,而且是在永远的过去就已有的, 在永?的??也必?存。
至於基督的地位,但以理书七章廿二节,就称祂为「至高者」。
约翰福音一章一节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牠造的”。这里是指基督是在最初就有的上帝的道,这道是真理,智慧、生命都集中於一体的神。道本身是神,道又与神同在,而且道又是创造一切的神。祂决不是被造,而是造物主。
腓立比书二章六节说:“衪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这裹又告诉我们基督是与上帝同等的。
以赛亚书四十四章六节说: “耶和华如此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
另一方面主耶?又是全人?的救赎主, 上帝?救赎人类, 付出莫大的牺牲。感谢上帝,赐下圣经----主的话就是真理之道。惟有新旧约圣经明确启示了:神子耶稣、救主基督就是太初之道、生命之道、永生之道、上帝的道!道就是神!赞美三一真神!永世无尽!

以下节录一些经文:


[1]最初在伊甸园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堕落後,上帝就当他们的面,宣告将有一位救主-----「女人的後裔」降世为人,击败撒但,拯救人类。
「14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後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4-15)

[2]这一位救主(女人的後裔)竟是上帝自己: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赛7:4)
「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赛9:6-7)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3:16)
「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1:3)

[3]救主又是上帝的儿子:
耶稣诞生之前,天使加百列对马利亚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路1:35)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祂自己的事,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约14:10-11,24)

「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17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6-19)
[4]救主将成为大祭司又成为拯救人类的赎罪祭(挽回祭):
「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上帝啊,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那时我说:上帝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来10:5-7)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2:14,17)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8:3)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10:17-18)

[5]主又是死而复活的救主:
「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又说:「那首先的,末後的,死过又活的说,……」(启1:18;2:8)

「祂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16:21)

「33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徒13:33)
有人常误解以上诗篇第二篇「我今日生你」这句话,以为主是有出生之时,故不是无始无终的神,保罗却纠正这种错解,特特告诉我们:主的死是真正的死,祂的复活也是真正从死里活过来,祂为人类的牺牲决非假像,乃是事实,真要感谢赞美主。
厂20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1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他头一个名繙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3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来6:20-6:3)

[6]复活後的救主又是人子又是神子,等耀尊贵之极:
「12我(使徒约翰)转过身来,要看是谁发声与我说话;既转过来,就看见七个金灯台。13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14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15脚好像在炉中煆炼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16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17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他用右手按着我,说: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2-18)
[7]主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上帝的道,是审判之主,是全能的神:
「4约翰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5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6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7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

「8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启1:4-8)
「11我观看,见天开了。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12他的眼睛如火焰,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又有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13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14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他。15有利剑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醡。16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19:11-16)
「12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13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2-13)

*****************************************************************************************
圣徒史迹 第18讲
从170年到311年间会教与国家的关系

各位亲爱的听众、各位主内的弟兄姐妹、同工同道们!
您们好! 欢迎您收听教会历史的课程。
在这次教会历史的讲章中,要跟大家谈谈在纪元135年到311年期间,教会跟国家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这个时期究竟罗马帝国政府对教会采取什麽政策,保什麽样的态度,以及教会是怎样渡过这个时代的。
我们为什麽要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从135年谈起,又谈到311年为止呢?我们增加介绍过,纪元135年时,是使徒们全部去世以後的时代,是基督救会已经从小发展到大。从最初十二个如发展到教会在帝国境内普遍建立的时代,教会已经引起帝国政府加以非常注意的时代。而170年前後对於帝国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从将转弱,对外也是从攻势走向守势的时代。纵观这整个时期,国家对於教会是采取敌视和镇压的政策。虽然在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时紧时松,镇压一阵子宽容一阵子,收紧一阵子又放松一阵子。但总的态度是国家对教会认识不足,对基督教的教义认识不足,总以为基督教对国家不利。因此采取高压或限制的政策,而到了纪元311年时,康士坦丁上台。他对基督教教义的崇高内容和影响力,信徒的坚强意志和勇敢,以及教会的道德力量,并对国家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估计和了解。就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从311年以後基督教的地位有了突然的改变。所以313年以後教会进入国教阶段。情况完全改观,教会反而因了太平而逐渐腐化而变质。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从170年到311年时期的教会,是贞洁的、得胜的教会。好,现在我们来谈,这个时期国家与教会的更具体的关系究竟如何了。
纪元161年到180年,皇帝奥利流当政,是罗马帝国的国势由强转弱的时期。帝国遭到很多灾难,像瘟疫、洪水、饥荒以及日尔曼人的侵略等等。而国内的奴隶制度,使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大批的农民流入城市。工商叶却很萧条。这时候帝国政府行政效率很低,知识份子失去领导地位,边防军力量也减弱。但这时代福音已经以惊人的速度,传到四面八方。信徒人数迅速增长,教会已经成为政府不得不注意的一种组织力量。由於罗马帝国的当时的国教是太阳教。普通的人都信这种偶像崇拜的宗教。而邪教的祭司和信徒,常常把国家的多灾多难,内忧外患,说成是由於国内有基督教多存在,对基督徒太多宽容,所以引起他们的假神的愤怒,从而惩罚罗马人。为此鼓吹帝国政府应该对基督徒采取不能容纳的逼迫和压制。另一些引起逼迫的原因,是由於基督徒不肯向皇帝跪拜,基督徒的发展使邪教祭司的收入减少,使偶像制造商的收入也大受影响。基督徒的一些品德,对一些恶人是一种痛苦和谴责。当然引起逼迫的还有许多原因,这里就不再重复。反正采第二世纪起,教会一直失去法律的保障。
在马可奥利流在位时,他曾对基督徒掀起一次逼迫,在他死後,帝国出现衰败现象。这种衰败一直延续下去。从军事上来看,情况也趋向不利。至於国家与教会的关系,也取决於皇帝对教会的态度。所以在奥利流以後,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并不稳定。至於在法律上来说,基督教始终是被定罪的,没有存在的自由的。然而在实际上,作为政府有时也有些容让。至於各地基督徒的真正遭遇,却又要看当时当地邪教势力的猖狂程度而定。马可、奥利流所开始的逼迫,延续到皇帝柯模督在位时。而模督对教会并不感兴趣,不加以过问,所以教会在他的统治时期困难不大。教会的相对安定的阶段,一直延续到塞帕底末斯、塞凡勒斯在位之时(193-211年),其中只有202年时
,,曾经在埃及、迦太基等地,兴起过一次严重的逼迫。在卡拉卡勒统治时(211-217)在北非也兴起过很大的逼迫。当爱拉加包勒斯(Elagabalus 218-
222)在位,他虽然很致力於提倡太阳神的崇拜运动,但他对宗教却抱有一种混合态度,就是想把各种宗教混合在一起,他并不公开反对基督教。接着作王的是亚历山大、塞凡勒(Alexander Severus 222-235),对基督教是比较
温和,也是个宗教混合主义者。据说,他也把基督的半身像,放在自己的小礼拜堂中,与其他的宗教的偶像放在一起。有一次罗马城中,为某一处房屋产业引起争执,其中一方是基督徒,说这房产是他们的,要给礼拜堂用。另一方则说房产属於他们的,他们要作为菜馆。当时皇帝塞凡勒将产业归基督徒所有。但到了皇帝马克西勉纳斯(Maximinus)时政策大为改变,他下了一道谕旨,是反对教会的。虽然这道命令并非普遍执行,也曾驱逐了两个罗马城的主教。就是大公教会主教庞丁纳斯(Pontianus),另一个是跟他争权的希波立脱斯,皇帝将二人都遣送到远方去做矿工,受尽虐待而死。小亚细亚的东部和巴勒斯丁都受到这次逼迫的影响。到了纪元238-244年期间,哥
尔典(Gordian)执政,教会能享受太平日子,直到亚拉伯人腓力(Philip the
Arabian 244-299)在位,却很安定,甚至有传统说腓力暗中也接受了基督教
,这看来是毫无根据的。这些年中,虽亦有些个风险,但都是局部的逼迫,
殉道的信徒不会很多。俄利根曾经有记载,这时期的情况,不过当时在名义上,基督徒始终还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只是没有大的逼迫的火焰而已,基督徒曾经有一度较为平宁的时期。
但在亚拉伯人腓力还没有死之前,亚历山大的地方教会已经遭到群众的猛烈的迫害。有些爱国的罗马人说﹕「一个有严密组织的教会的存在,就会像国家之内的另一个国家。」又由於基督徒拒绝从军,就更加受到人们的议论和误会。
然而教会经受第一次有系统的,遍及全国范围内的大逼迫是发生在皇帝德修德时候(Dacius Trajan 249-251)及皇帝凡莱良(Valerian 253-260)在
位时。先是在纪元248年,帝国举行罗马城建城一千年周年纪念,目的在於鼓吹古代罗马的光荣的传统,纪念以往的所谓的安宁、活泼、辉煌的历史。其结果是激发起罗马人对原有的邪教崇拜的盲目的热心和兴趣。同时也鼓动爱国主义的情绪。由於当时帝国受到野蛮民族攻击的威胁,国内又面临内争和分裂。於是邪教徒们就乘机而起嫁祸於无辜的基督徒了,盲目的罗马民众认为这些祸患都是由於他们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而招来的。他们说。过去帝国的繁荣和昌盛,是由於人民普遍敬拜多神,那时罗马日见强大,何等光荣。现在许多人不但不拜多神,反而改信基督教,而基督教又太受宽待,结果国家受到多神的刑罚,引起内忧外患。而皇帝德修想要恢复帝国的统一与强大,根据邪教提出的因果规律,国家所有衰弱,是由於国内存在基督徒,因此必须下决心,在全国范围内除灭基督教,恢复原先的太阳教为国教。错误地认为大规模逼迫基督徒是政治上的必要措施。此外在他看来基督教是在根本上反对罗马制度的。其实他完全错了,基督徒反对的是帝国制定的某些错误的制度,如强迫性的偶像崇拜,强迫性的对皇帝当活神的崇拜等等。德修皇帝还说过这样的话﹕「他宁可容忍一个在罗马与他对抗的皇帝。他却不愿容忍一个基督教的主教。」大家可以想想作为一个这麽大的国家的君王,对基督教却充满了如此盲目的,迷信式的仇视,将为大给古代的教会以何等大的逼迫!
在主後250年皇帝德修颁布了一道命令,通告所有的总督,要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基督教。命令中说﹕「一切基督徒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如果有人坚决要信基督教,那麽不但要没收其财产,而且要经受酷刑与死刑,即折磨至死。」德修是个有才干的皇帝,可是他的意志却被另一种势力所控制和影响。他真的想要把基督教在通国范围内,连根拔除。当他的这道命令向全国颁布以後,大逼迫的信号发出了。这次作为帝国政府,对基督教所取的迫害,就打击面之广,以及迫害程度之深重、残酷、坚决是空前惟有的。实际上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基督徒进行折磨性的残忍之极的大屠杀。其殉道的人数之多,超过以往如何一次的逼迫。在执行皇帝的命令时﹕抄家、没收、拉夫、流放、充军、折磨,司空见惯。各种各样的恐吓方法,都被用来强迫基督徒改变信仰,去信太阳教。当然。在大逼迫运动中,必然有些挂名的基督徒放弃了信仰,特别是在运动的初期,那些信仰不坚定的分子就向太阳神等邪教的多神献起祭来。甚至设法向司法机关弄一张假的证明,证明他们过去就是献祭给太阳神的,所以过去就曾经被基督教会开除出教…至於真正的基督徒,他们的信心、勇敢,对主耶稣的忠心和忍耐…一句话,各种各样的属灵品德,也在这大患难的日子中,显示出来。成批成批的上帝的儿女们,他们在圣灵托住下,被拉向监狱、法庭、或刑场,经受火的试炼而领受天地之主赐给他们的冠冕和嘉奖。谁会想到,这批勇敢的基督徒,上帝的忠心的儿女们,他们所流的血,他们为主而献上的生命,是最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逼迫,持续很久。皇帝凡特良(253-260)仍然被邪
灵驱策,执迷不悟地实施同样的迫害基督教会的政策,然而逼迫的结果是﹕
首先主耶稣基督真理的力量得到了彰显,许许多多人,不,是整个帝国境内的人至少,都看到了基督徒的勇气和信心。逼迫的的确确另一个结果是﹕教会内的人员得到一次大清理,许多人走了,离开了,这些离开的是挂名的基督徒,有的还是过去的教会中的明星和活动家呢,这些「活动家」的被清除,对教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大逼迫的第三个结果,是信徒的信仰的根基打得更加坚实了。他们在火炼之中,买到了信心,看到主得话是何等有力量。基督早就说过,基督走过的路,夫子背过的十字架,做门徒的,做学生的也要走也要背。而且主怎样胜过世界,主的子民也必同样能靠主胜过世界。第四个结果是,这也是当初逼迫他们的势力所最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基督徒们的鲜血成为一颗颗布满地上,就像一粒粒掉在地里麦子。看来是消失了,死去了,那知道却是活的,是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了更多的人愿意离开世界,走天路。结果是基督徒的人数不是减少了,而且增加进来的人,大都是被殉道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的,他们也不怕逼迫,愿意放下世福及地上的好处,要跟随殉道者的脚步向前走!一同向前辈走!
从250年到260年,足足有十年之久,二个暴君,残害了大批大批的基督徒,残害的结果是走向了他们预料不到的反面。基督教会更纯洁、更壮大、更有影响力了。260年以後,不但有许多新人想要加入教会,连原来许多跌倒的基督徒,也成批地要重信加入教会。为了是否应该重新收纳这些跌过交的甚至有叛道表现的人重新归队呢?曾经引起教内激烈的辩论。有的人认为应该宽容他们,有的认为这些人未必真正重新悔改,不能接受,甚至也有为此引起分裂的。罗马地方教会的一位长老诺文天(Novantian)由於坚决拒绝容纳曾经背道的人再加入教会,就另外建立教会与原来的地方教会分开。那分开出去的教会由诺文天担任主教。这个教会在帝国之在中扩张得非常快,并且继续存在有200年之久。
从260年到303年期间,教会又能享受到一个阶段得太平日子,在场次这段时日之中,教会继续地增长和发展。这个时期中,有许多人加入基督教,特别经受过大逼迫後,许许多多人对基督教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基督徒的高贵品质值得他们深深地感动。而相形比较之下,太阳教徒,邪教的偶像崇拜者,那些对无辜的基督徒施以残害的杀人刽子手们,暴露出来的是极端可憎的残忍、自私和兽性。只要人有点正义感、有点良心、有点向上的、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心,他们就会同情基督教,抛弃太阳教,爱慕公议圣洁的真神,拒绝污秽属地的偶像!说起来使人难以相信,接着而来的若干年中,教会显得非常兴旺,教友人数也增加得非常之快。更奇怪的是出现了公开的礼拜堂。当时竟会有许多大而设备完善的礼拜堂建筑起来了。看起来这确实应该 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吧!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当时的罗马帝国宫廷,从皇帝到文武官员,都是太阳教徒,直到这时为止,太阳教的偶像崇拜,还是帝国的国教。这些掌管政权、军权、财权…等等各种大权的人岂肯就此认输罢休呢?这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一心要重振国威,只要一旦认为国家所以衰退,总是这批基督徒的缘故。而那些邪教的祭司们也心底里明白,只要基督教存在和发展下去,太阳教徒人数一定会相应减少,而他们的收入也必然会不断打折扣受影响。於是他们就与政权连结一气,要以最坚决,最彻底的办法对付基督教。必须全国一致,从上而下,动用各种力量,向基督教开火,来一次大较量。
纪元284年到305年皇帝戴克理田(Diocletian)执政,他是个大政治家,下决心要复兴罗马,恢复帝国过去的光荣和伟大。他从一个异教徒的眼光改组了整个国家政治机构。决心要恢复原有的太阳教多神崇拜。在他想来没有国教,就不会有国家,国教不复兴,国家也不会复兴。帝国的得以统一与富强福乐,全在乎郑重留意举行国教的崇拜仪式,忽视这种敬拜仪式,就会引起太阳神以及诸神的震怒,使国家失去安全,招致各种灾难。基督徒绝迹拜太阳神,不向诸神烧香敬拜,是国家的公敌。在纪元295年,皇帝要一切军人都必须献祭,军队中的基督徒先受到逼迫,这是在297年到298年间。至於亚历山大的基督徒的圣经和宗教书籍在296年已经被搜查并焚烧。这些都是局部性的。
纪元303年,戴克里田掀起了又一次的全国性的,大而普遍的逼迫教会的运动,这个罗马皇帝在一年之内,连发三道谕旨﹕第一道命令是,毁坏基督教的建筑物。第二道命令是,监禁一切基督教的主教和长老。第三道命令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要受酷刑。第四道命令是,基督徒必须在放弃信仰和死亡二者之间选择一条。这四条命令等於是判全体基督徒死刑,并且是残酷的折磨而死。在这次全国规模的大逼迫中,必然出现一些放弃信仰大人,有些声明不再要圣经了,被称为「以圣经换生命的人」可惜,所换来的是短短的残生,然而真正的信仰纯正的基督徒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甘心情愿地为最最伟大,公义而圣洁的生命之主—耶稣献上自己的性命。他们是以自己今生的性命,换来了永远的、不朽的生命。在这又一次的延续十年的大逼迫中,真正真教会,是上帝的儿女,也是上帝自己!
************************************************************************************** 
圣徒史迹 第19讲
基督教殉道史选辑(200-234年)

各位亲爱的听众、各位主内的弟兄姐妹、同工同道们!
您们好! 欢迎您收听教会历史的课程。
在耶稣即将钉十字架时。在橄榄山上向门徒宣告了一系列重要预言﹕“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的起头。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後末期才来到。”(太24﹕7-13)
回想当主升天後的近二百多年中,教会历尽的艰难,完全应验了预言所说的话。按品格和道德水准来说,基督徒是国家的最优秀的精华。可是却遭到最残忍,最不公平的对待。每逢国家遭到饥荒、瘟疫、地震、水灾、战争等,都会成为逼迫基督徒的藉口。说是由於基督徒的存在,是因为国家对基督徒的宽容,才引起这种祸患。听来真不近情理,有许多恶人,包括偶像崇拜者,太阳教徒更想乘机陷害基督徒,想要谋财害命。又因为有的皇帝,鼓励人告密,这就使恶人更是像吸血魔鬼一样地搜寻真基督徒的纵迹和地下教会的聚会地点。基督徒被判为叛国的匪徒,社会的祸害,宗教的敌人(这宗教当时的太阳教)。於是在一阵又一阵错误思潮的影响之下,无数信徒被投入牢房受折磨而死。有的被绑上兽皮,丢在斗兽场中,任猛兽或恶狗撕咬吞食。在这样惨无人道的场面中,竟会引起来成千上万的人群,欣赏围观基督徒的死,报以喝采而取乐。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的内心,有时候会非常盲目而残忍,群众也确实会集体地受到错误思潮的控制和驱策,这种群众的盲目心理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常会发生非常可怕的後果。人成了群,会胆大妄为,那时个性受到压制。但人如果以圣洁作为人生的指导,在任何场合都与上帝交通,决定顺从上帝的旨意,就能在历史的黑夜中,发出清澈的亮光,就能引领人走正路,也能为人类的救主作出美好的见证。
以下的具体纪实,是介绍一些早期信徒殉道者的历史。是从无数有名的和无名的基督里的英雄榜中,挑选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们不愧为上帝的忠心、勇敢的儿女。虽然他们当时从圣经领受的亮光,还不是很全面。那时圣经还不如现在这样多,甚至有些经卷未必齐全。但是他们却持守住他们所看见的亮光。且能以自己的性命献在祭坛之上,成为後人的榜样。这次挑选的是从纪元200年到234年期间的殉道英雄。
在古时代早期教会历史中,第一次兴起逼迫是在纪元64年,左右,是尼罗皇帝的时代。第二次逼迫是在,纪元85年左右,皇帝豆米田时代。第三次逼迫基督教运动是在,纪元108年,图拉真皇帝时代。第四次逼迫基督徒是在,纪元163年开始,马克撕、奥利流在位时。第五次大逼迫是在,纪元200年开始的一些罗马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这里介绍的几位殉道者是第五次逼迫期间的勇士,从200年到234年期间的史实。
罗马的柯模督皇帝以後,由潘丁纳克撕(Pertinax)接任,再由裘利安纳斯(Julianus)接位,都是做了短时期的皇帝。裘利安纳斯去世後,塞凡勒斯成为皇帝了。他在位时曾经生重病几乎要死,却被一个基督徒的医生救活。於是塞凡勒斯皇帝,对基督徒很有好感,他甚至让自己的儿子卡勒卡拉(Caracalla)让一个基督徒的妇女做保姆。为这缘故,基督徒那时可以有几年的安宁的日子,免除逼迫,可以自由地敬拜上帝,不受阻挠。但是好景不长,那种完全缺乏理由的,对基督徒的仇视和逼迫运动,又在无知的人群中兴起来了。人们又想起过去逼迫基督徒的法律了,於是火刑、刀剑、野兽、监禁、这类野蛮的手段又恢复了。甚至将基督徒的屍体,从坟墓中挖掘出来,加以凌辱。然而环境虽是如此黑暗,信徒的人数却不断增加,他们并不畏惧仇敌对教会的攻击,还对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当时的作者脱土良写道﹕「假如基督徒们都离开了,那末帝国将会大大衰落了。」
雷奥尼达斯(Leonidas)是有名的学者奥利根的父亲,由於他是基督徒而被砍头的。在他被杀之前,做儿子的奥利根,曾经写信给父亲,鼓励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不要为了顾念我们而改变你的(殉道的)决定。」那时候,奥利根的许多朋友纷纷勇敢地殉道。其中有两兄弟叫普鲁塔克斯(Plu-tarchus)和塞伦纳斯(Serenus)。另外又有两兄弟叫希伦和希拉克利脱斯(
Heron & Heraclides)都是被砍头的。另外一位姊妹叫(Rhais),先被烧开
的沸烫的沥青,浇在头上,然後再活活地烧死。这位姊妹的母亲,是一位年长的主内姊妹,名叫马西拉(Marciella)竟遭到同样的残酷的对待。
拉亿斯有一位姊姊,叫波塔米挪(Potamiena)也是信主的。也像其他人一样,遭到杀害。当时有一个罗马的陆军长官,奉命参加执行处死基督徒的任务,当他亲眼目睹这些基督徒的姊妹们在殉道时,竟具这样勇敢坚强,就大为感动,因而信从了基督耶稣,这位军官名叫贝雪莱特斯(Basilides)。当他必须向罗马的偶像前宣誓时,他拒绝了,声明说﹕「从此以後,我再也不向罗马的偶像宣誓了。因为我是一个基督徒!」起先,四周的人们不相信自己耳朵所听到的话。但贝雪莱特斯立即再次表明他的态度,他所说的不拜偶像的话是真实的。这一来他就被拉到审判官面前,判处死刑,先关押起来,第二天杀头。
里昂的主教爱仁纽(Irenaeus)是在希腊出生受过基督教的教育,当原来的里昂的主教福底纳斯(Photrinus)殉道以後,他就接任主教职务。他以自己的才干能力,牧养教区直到自己殉道为止,爱仁纽曾写下不少着作来反对当时的异端。
有三位年轻的弟兄,名叫塞顿,塞顿尼乌斯及塞更特勒斯(Satur,Satur-nius & Secundulus)他们因为是基督徒,就被罗马当局判死刑。在执刑的那
天,他们三位被带到斗兽场中,这三位就公开呼求上帝出声祷告。当时他们
就被折磨他们必须从二排猎人中间走过去,当他们走入这二排人中时,站着的人就挥鞭子,用刀子猛打猛抽,使三兄弟浑身受创伤,然後丢给老虎。这三位年轻弟兄就是这样殉道的。
在那时候,基督徒常常被人无端地告发,这些捏造的罪名,使好些无辜的义人遭到杀害,他们被造谣说﹕—要造反叛乱,反对罗马皇帝,犯亵渎罪
,杀死婴孩,吃人肉等等。
斯班雷斯(Speratue)和其余十二个人,就这样被害而杀头。
有一位年轻妇女叫塞西利亚(Cecilia)是位姊妹。她住在罗马城,家境很好,她跟一个年轻小伙子凡莱利安(Varerian)结了婚,凡莱利安也信了耶稣。凡莱利安有个弟弟叫梯别西乌斯(Tiburtius)也跟着哥哥嫂子接受了主。这一来,事情可热闹了。因为这个家庭触犯了法律。信基督教是犯罗马国法的。结果这二位同胞兄弟的基督徒是被砍头的。那位执法的官长,亲眼目睹这二位弟兄勇敢殉道的过程,心中不禁大大感动,认识到主耶稣是位活的上帝,这位官长也信了神。当然他是公开承认他信了基督教的上帝,结果他也被判死刑,砍头而死。
再说到这位姊妹了。她被当作罪魁祸首。因为是她影响了她丈夫,又影响了丈夫的弟弟。所以她必然判死刑,且死得还要惨些。她被放入沸烫的滚水里,放了一会儿,以後再被斩下头。这是发生在纪元222年。
罗马地方教会的主教加立脱斯(Calitus)是殉道的。他的殉道过程却没有记载,另一位罗马地方的主教厄班恩(Urban)也是同样的遭遇。
有个男孩叫亚加彼脱斯(Agapetus)是意大利帕拉尼斯脱(Praeneste)
地方的人。只有十五岁,他拒绝向偶像献祭。就被狠狠地毒打,之後又被杀头。那位执法官叫安提阿克斯(Antiochus)是监察这次执行死刑的。当他正在执行任务时,忽然从审判席的坐椅上仆倒了下来,极其痛苦地呼喊着,当场就死在那里了。也许是场面太过於残忍,太不够公道,而殉道者又是这样勇敢,使这个罗马的执法官内心冲突得厉害,激动到了极点。要是那时他心灵中已经受到感动,有了悔改归正之意。那就好了,就大有希望了。将来在荣耀美好的天国里,基督徒们全体欢乐相会的时候,会看得到这位名叫安提阿克斯的执法官,他也在那里!
就在这同时代,北非的罗马省分中,有许多基督徒殉道,其中有一位姊妹番彼塔(Perpetua),在教会历史中这位勇敢的姊妹是有名而值得纪念的。她那时年约二十六岁左右,已结婚,有一个孩子还在喂奶。潘彼塔因信主而被逮捕。她的老父亲深深地爱自己女儿,舍不得她。就到监狱中探望女儿潘彼塔,企图劝说女儿否认自己的信仰。每一次这样的请求,都被潘彼塔拒绝了。这使做老父亲的伤心极了,老人有几天不去探监看女儿。就在这时间,她却带领其他被关在一起的人,都信了主,受了洗礼。
当潘彼塔被带到总督米纽提马斯(Minutius)面前时,总督命令潘彼塔献祭给偶像,潘彼塔拒绝这样做,她就被关进了暗牢,并剥夺她每天替孩子喂奶的权利。但是看管监牢的二位兵士脱西马和潘波尼斯(Tertius & Pompo
-nius)却同情受逼迫的基督徒。允许潘彼塔每天出来呼吸几小时新鲜空气
,并在那时喂奶水给自己的孩子。後来,潘彼塔估计这个「特权」不可能长期给她的。她要求自己的母亲照料这婴孩。她的父亲後来又向她进行劝说的工作,再度请求潘彼塔表示否认自己的信仰。可是,潘彼塔信仰非常坚定,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决不否认信仰。潘彼塔说﹕「上帝的旨意必须遵行成全」做父亲的只能伤心地离开了。
又过了几天的监禁生活,基督徒被带到法官面前,一个接一个地被劝说﹕不如放弃信仰否认他们的主。但这些基督徒个个都坚决表明自己坚持信仰。当轮到潘彼塔时,她的父亲又突然出现了,抱着她的婴孩,走近这个年轻的母亲面前,指着这个孤单无助的孩子,盼望能打动潘彼塔的心,他劝说﹕「潘彼塔可怜自己的婴儿吧!」这个场面连审判官看来也有所感动,他也跟着劝说道﹕「你不看看你父亲的灰白的头发吗?也要珍惜你自己的婴孩。就献祭为皇帝求福吧。」但是潘彼塔回答说﹕「我不愿献祭。」於是审判官希拉利纳斯问道﹕「那你是基督徒吗?」潘彼塔回答说﹕「我是基督徒。」是的基督徒总是口里承认主,心理相信主的。也为此常常殉道。
接着做父亲的还是继续向女儿请求,直到判官命令兵丁对老人加以拦阻拉开,於是审判官对这群基督徒宣布判决﹕「这批基督徒将在第二天公共假期,当众展览,丢给野兽吞吃。」
当再被关进监狱後。他们都等待不久就会遭受,看来非常可怕的时刻。兵丁们却应许犯人的亲友自由地来探望他们,其中有潘彼塔的失望的父亲,他哑口无言地静坐在那边,这光景使潘彼塔极感痛苦。但是上帝却没有离开祂的仆人们,以致不得安慰。就在这看似可怕的期待中,他们—准备殉道的
基督徒们心中,却被具有容光的大欢乐所充满,他们心中满有平宁和安慰。他们中许多人都看到了,承天的荣耀光辉的异像。潘彼塔也在其中。最後这段过得既是特别快,又像特别慢的日子终於过去了。可怕的时刻来到。
有人要强迫基督徒穿上具有亵渎性的衣服—就是拜偶像的男女祭司穿的
那种衣服。基督徒们对此提出抗议,他们所说﹕「他们就是反对这种迷信,他们才甘愿牺牲自己性命的。」他们的敌人也看到这要求是正当合理的,就没有将这最後的侮辱,加给殉道者。
当他们进入刑场时,披着最简陋的衣袍。潘彼塔这时正唱着胜利者的赞美诗歌。男人们—就是殉道的弟兄们,是被豹和熊撕咬成碎块。潘彼塔和另
一位姊妹叫茀利西塔(Feilicitas)被吊在一个网子里面,起初是赤身赤裸的
,不让穿衣服。当这些残忍的剧场的议会(请大家注意,当时这些罗马邪教徒,把残害基督徒当作演剧来看的,所以刑场竟成为成千上万人围观的剧场)剧场的领袖们,他们是看惯恐怖和流血的场面的。也命令,让这二位殉道的姊妹再穿上衣服。
当他们第二次再放进巨大的圆形剧场的中心时。放出一只野牛,是被激怒了的野牛,向他们猛冲过来。茀利西塔撕姊妹受到的重伤倒在地上了。潘彼塔摇摇晃晃地,衣袍被撕破,头发也散开,头发跟衣衫缠在一起。她迅速地跑到快断气的茀利西塔身傍,把她轻轻地扶起来。这只凶暴的野牛这候不再撞她们了。她们俩就被拖出了圆剧场。那知这时候,四围疯狂了的群众中有声音狂喊说﹕「应该把她们拉出来,当众处死才行!」潘被塔和茀利西塔撕互相亲吻一下,又被送了出来。将要被刀杀死。当时潘彼塔倒在一个年轻的斗士的手臂上了。这个年轻人从来未见过这样的情景,全身发抖地,想要杀潘彼塔,杀了几次,而始终杀不成。潘彼塔看到他的情绪,就帮他引刀杀身而死。
撒但虽然鼓动许多人,利用罗马政权来摧毁基督的教会。但是这些努力都是徒然的。每当这些勇敢的,高举救主十字架的旗子的勇士们光荣牺牲时,战争并没有停止,基督徒是得到了胜利!他们的甘心献身,正足以证明他们爱主的心,卫护真理的心,何等伟大坚稳。也证明他们品格的圣洁美善,他们完全配进天国!他们愿意走夫子耶稣走过的路程,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他们必将与主一起进入荣耀里去。殉道者是牺牲了,主的圣工却不断推进,基督的教会也在不断地壮大。是非是这样清楚分明,他们殉道时的祈祷和歌唱,必上达天庭。上千上万达人被杀了,就有更多的人来补充这些空位。大家心中都牢记基督的教训﹕“你务必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2﹕10)阿们!这句话是主耶稣亲口向这时代的忠心的殉道者的勉励言。是的“士美拿”时代的信徒,在地上被剥夺了一切权利,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可是全能的主耶稣却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到永永远远。”(启1﹕17-18)主耶稣
—也曾死过,可是主却已经复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成为初熟的果子。为
此,在主里面殉道的弟兄姊妹是特别蒙福的。主的安慰是那样感人肺腑,主说﹕“我知道你们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启2﹕9)这是属灵的富足,属天的富足。在主的恩典、慈爱、真理和生命里的富足。是的“为义受逼迫的人有富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0-12)

圣徒史迹 第20讲
教会组织结构的发展

各位亲爱的听众、各位主内的弟兄姐妹、同工同道们!
您们好! 欢迎您收听教会历史的课程。
在这一讲里,要跟大家谈谈,教会在第二个时期中,就是从纪元170年到313年期间,教会的组织结构的发展情况。
我们已经提到由於诺斯底主义和孟泰努主义的威胁,教会的组织结构更严密了。而教会之中主教的权力也大为提高。主教成了使徒的传统的继承人。在纪元200年到260年期间,教会的组织也逐渐受到国家体制的影响,不过当时的教会与政治是完全分离的。教会组织是受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各样因素及需要而有变化,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主教权力的集中。原因的一方面是新加入教会的教友人数不断增加,而异端思潮又包围着教会,这时候教会的领导权、训导权也不宜过於分散。早期教会所突出的圣灵的恩赐的原则在教会中是不可忽视的。真正有恩赐的人,自然而然地,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教会的领袖,这对教会的属灵水平关系非常大。由於在这一时期中,被选举的主教,权力虽大,但由於身为领袖者,通常都是灵性很好,忠於职守,能看顾羊群,甚至愿为真理舍身牺牲,因此主教权力的扩大,并不显出明显的弊端。当时主教,不但有宣教讲道的权柄,又有判定那一种理论是异端,什麽说教有问题的权柄。他们有权柄革除不良小子的教籍,开除一些没有真正悔改的人出教会,也有权柄接纳那些悔改的人进入教会。甚至决定曾经被开除出去,而确实重新悔改的人重新进入教会。
必须重复提出的是当时这种主教权力的扩大,确实有其客观上需要—教
会不能没有领导,缺乏决策和规划。而历史的主教制度的不同於後来的帝国教会时期的教会制度,没有後来的,康士坦丁上台以後的帝国教会。腐化专权的严重後果是有客观原因的﹕(1)是当时的教会与国家是分离的。由於国家权力是逼迫教会的,就更自然地形成政教分离。(2)主教权力虽大,平信徒仍然与上帝直接相交相通,信徒也直接从圣经领受真理。平信徒并没有失去「祭司」身份。(3)圣经的原则被普遍接受和传扬。(4)主教的决定,是根据选举,而选举还是根据「圣灵的恩赐」所以身为主教者都是有美好的灵性水平者居多。(5)外界的逼迫也不断使教会处於危险之中,做主教者风险很大。惟有专一仰望真神始能站立得住。至於一些世俗之子,是不会愿意加入教会的。(6)主教权力虽大,教会内还有民主气氛。
在第二世纪初期,教会常常按城市来进行组合,一个城市有一个或几个聚会点。但归属於一个主教来领导。这是非常自然的,在古代社会城市是一个社会居民生活的组织单元,当然也成为教区划分的单元。至於一个城市作为教料区,也可以包括四周的郊区。事实上基督教在最初的传播,常常是从城市再向农村,再步步扩大范围。使徒时代传道人的脚踪,就是这样。信息从一个城市传到另一个城市,但等到农村信徒人数增加,农村本身也建立起教会来了,在组织上还是常归属城市的主教管理区之内。当这种教区不断扩大,主教区也就随着扩大,主教权力也随着扩大。
在第三世纪末期,东方的教会,例如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地区,由於城市里教会的力量不大,而在农村中信徒人数却是很多,结构乡村教会反而影响力更广,结构也有形成「乡村主教」(Chorepickopos)的。但只限於某些地区才有,而其发挥的职能常常不如城市的主教大。
当时的有名的神学家居普良(Cyprian)对於主教制非常推重。甚至说是﹕「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假如有人不与主教同在一处,他就不在教会之内了。」他是认为信徒不能离开教会,信徒也不可脱离主教。当然他的这种主张是有前提的,那个前提就是﹕「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和一个教会。」教会和主教制度,都是建立在主的磐石的基础上的。教会的合一确实是重要,但教会的合一必须是在主的真理基础上,才谈得上合一。
神学家居普良(Cyprian),又认为﹕「主教的职位是独立的,每个主教应该具有应该有的一切职权。因此每一个主教都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一些大城市的主教在地位上和影响力上,无形之中会高一些,特别是首都罗马的主教更为突出些。至於一些大城市如亚历山大、安提阿。以弗所,迦太基的主教都有影响力。此外各个省区的省主教的职权也逐步上升。然而到此为止,作为神职人员的主教,始终不能作为惟一的具有祭司职务的人物。当时平信徒,始终很看重主内的平等,也都重视自己与上帝直接交通的权利。虽然到了第三世纪所谓的「圣职人员」跟「平信徒」的名称已经有了。最初圣职人员的名称是根据彼得前书第五章三节(Kleros),而平信徒的名称,最初由革利免提出来的(Laikos)。然後虽然有这些名称的沿用,大家都不会忘记,即使是平信徒也仍然是祭司。所以特土良的着作中都提到﹕「岂不知我们平信徒都是祭司吗?」这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信徒在主里面是应该互相联合,形成一个教会。因为信徒本身都是肢体,必须联络搭配,形成一个身体,再归属於教会的头,就是元首基督,这是保罗书信中一再指出的。但是联合的前提,必须大家都是在基督里,以主的话作为联合的根基。也就是信徒也好,教会也好,都必须自己在基督的真道中生根建造。与基督相交,相通,相联结,这样才谈得到肢体与肢体,教会与教会的相联。譬如手跟脚大家都听从头脑的指挥,那末手跟脚自然而然为最好的搭配,形成最亲密的团结和联合行动。如果有一只手是麻痹了的,不听大脑指挥的,那末这只手跟身体其他的部分也都是断绝了来去,谈不上团结和联合。
在圣经中,一再提出信徒应该在主里面完全合一,不分时代、种族、国家、语言、统统都是天国的子民。
主耶稣在世时,就为教会合一问题,向天父祈求。约翰福音第十七章是主的祷告词,十一节说﹕“父阿,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一样。”这里主耶稣盼望门徒们要团结合一,其程度就像基督跟天父的合一一样。第二十至二十三节的祷告中主耶稣又呼求说﹕“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们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父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这里主的心愿表露出来的 是一种何等崇高、无私、伟大的境界。是全世界的,各个时代的上帝的子民,都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在基督里,就是在天父里,在天父里,就是在天父的爱里面,这就必然完全合而为一。教会不论发展到怎麽大,人数不管多麽多,个个信徒必须融合在基督的爱中,基督的真理中。
使徒保罗对教会的合一,也一再着重提出信徒之间的关系是肢体关系,情同手足。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四节,说﹕“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成肢体,也是如此。”在以弗所书第四章,说到信徒都应该﹕“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根据这样的精神。古代使徒时代的教会,和使徒以後的教会,在教会发展过程中,从地方性小教会联合成为教区,再是主教区,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基督教会,不分彼此。这是应该的,是好现象。因为大家都尊主为大,顺从圣经的话,一致低档异端。如果各地方的教会都能不跟世俗联合,只跟主耶稣联合,那末地方教会必然也会在主里联合团结在一起,就如保罗所说﹕“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惟独信与不信“不要同负一轭”(林後6﹕14)
关於任命人担当传道事工,教会的圣职,是采用按手礼。这在早期教会中很早就有了。这是使徒时代的传统。当最初选出第一批的七位执事的时候,七位执事都“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徒6﹕6)安提阿教会为了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去工作,也禁食祷告,再按手在他们头上,打发他们去。(使13﹕3)(提前4﹕14提後1﹕6)按手礼,是作为一种领受恩赐的记号,不单单是任命工作职分的礼节。当然在使徒时代圣灵的恩赐随着按手礼的进行,而传递是非常明确的。
在第三世纪,要选举主教,先由长老们提名。并经过邻近的主教们表示赞同,再由全体会众选举批准。在任命时,至少由一位主教,几位曾经接受过按手礼的人进行按手。至於按手者的数目,到了第三世纪末期,定为至少四个人。而教会的长老、执事,以及其他教会内职员的选派,是由当地主教负责,并按手授职。长老是主教的顾问人员,在主教赞同时,长老也要施行圣礼,担任传道职务。在教区不断扩大时,长老往往要全部管理一处地方教会的事务。长老的人数则并无明确规定。
执事往往由主教直接支配,他们帮助主教照顾教会中贫困的人,管理经济事务,也协助举行礼拜,所以他们跟直接的关系非常密切。由於使徒行传最初选立执事是七个人,所以那时罗马城地方教会的执事也常常定为七个人。到了236-250年由法边(Fabian)担任罗马的主教时,他把整个主教区划分
成十四个慈善区,他在七个执事之外又增添了七个副执事(Sub-deacon)。
在迦太基也有设立副执事的做法,以後这做法在全国流行。但一般却并不规定执事的人数。
当时教会中,主要的职务是主教,长老和执事。至於在他们以下,另有一些教会的职员。根据第三世纪的资料,可以看到当时的分工情况。在纪元251年时,罗马主教哥尼流(Cornelius)写过一封信,介绍了当地教会的情况。当时的罗马地方教会有一位主教,四十六位长老,七位执事。四十二位
协助崇拜礼节的助理(Acolyte)。另外还有赶鬼的(Exorcist),读圣经的(Reader)和守殿人(Janitor)共五十二人。那个教会共有教友三万人。其中一千五百人是领取教会工资的。其中读圣经的到时候,将成为长老的候补人员。
妇女在古代也参加圣工。在东方的教会中,就有女执事(Deconess)的职分。也属於神职人员。使徒时代有女执事的职分。如果再追溯到旧约时代,妇女中也有蒙上帝拣选,被圣灵充满担任以色列的士师、先知的例子。在出埃及时米利暗就是先知(出5﹕20),士师记的底波拉(士4﹕4)是有属灵的权柄的女先知。(王下22﹕14)对当时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都是圣灵随自己的意思将恩赐分给各人。翻开圣经诗篇第一百四十四篇十二节,提到说﹕“我们的儿子,从幼年好像树栽子长大,我们的女儿,如同殿角石,是按建宫的样式凿成的。”这里告诉我们,姊妹在圣灵感动引导下,可以完成意想不到的工作,如同圣殿中的重要的活石。
在新约时代,基督降生时,就有女先知亚拿在圣殿中昼夜事奉上帝。她蒙圣灵引导,知道有关基督降世为人的各种亮光。在使徒时代七位执事中的一位腓力有四个女儿,都没有出嫁,却是说预言的。(徒21﹕8-9)至於使
徒保罗的书信中,就有女执事这个名称。在罗马书第十六章一节,使徒保罗推荐女执事非比。要教会接待这位女执事“合乎圣徒的体统”女执事的职务也是根据圣灵的恩赐。她们的事工,很多是照顾别人,特别是看顾妇女,或是有病的妇女。保罗提到的那位女执事就是“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保罗。在教会中女执事的地位也很尊重。
以上提到的这一切工作人员,都受到教会一部分或全部分的供给。所以教会的开支也相当大。至於古代的捐献方式,一般都是捐钱,但也有捐粮食的。捐款的数目,按圣经规定交纳十分之一。
在第三世纪中叶,教会中的高级圣职人员,都规定以全部时间为教会工作,是全职工作人员。但在某些情况下,教会职工也有担任世俗工作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圣职人员,负责牧养教会信徒的灵性。至於一般信徒使圣职人员的物质生活能够有保障,可以安心地办理教会事务。
早期教会,采纳十分之一的捐款方式,是根据旧约圣经中以色列人取十分之一供应利未人。因为利未人是不经营世俗事务,专司圣职的人员。他们的生活是领取十分之一,而信徒所奉献的十分之一是献给上帝的。因为教会事工或古代圣所的事奉,都是上帝的工作。
在主耶稣的教训中,也提到十分之一是应该的。认为﹕“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33)关於传道人的生活供应,保罗曾讲得很明确。哥林多前书第九章七到十四节,说﹕“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种葡萄圆,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又说﹕“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之物吗,伺候祭坛的就不领坛上的物吗。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但是话虽然这样说,保罗却不向哥林多教会领取十分之一,免得哥林多人有其他想法。保罗在某种情况下,还亲手做工,织帐篷,做自养传道。看来早期第二、三世纪的教会,有时教会中的专职人员,也有经营世界事务的,也可能是这些原因。

圣徒史迹 第21讲
本时期最後一次大逼迫

各位亲爱的听众、各位主内的弟兄姐妹、同工同道们!
您们好! 欢迎您收听教会历史的课程。
这次教会历史课程,要研究使徒以後的教会,所遭到的最後一次大逼迫,也就是帝国政府发动的第十次大逼迫。那是从纪元303年开始,到312年结束,最後有十年时间。
纪元284年戴克里田(Diocletian)成为罗马皇帝。戴克里田出身低微,可能最初还是个奴隶。後来在当兵的时候,表现很出色屡建奇怪功。就步步上升,又得到同僚的拥护,後来青云直上,竟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做起皇帝来了。他虽然是个军人皇帝,却很有行政才干,决心要重振帝国,加强国防。一面不让军队发动政变阴谋,另一面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於是做执政後的第二年,就是285年,戴克里田委任自己的老同事,马克西勉(Maximian)管理罗马西部的强域,并且给他一个奥古斯都(Augustus)的称号。这种
称号只有他自己用过。又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在293年戴克里田皇帝,又委派了二个人为「该撒」﹕一个是康士坦丁、克罗如,镇守西部莱因河的前线地区。另一个该撒是加利流(Calerius)是派在多脑河地区。这两个人以後都要成为奥古斯都的继承者。当时的四个人在戴克里田坚强领导下,合作得相当好。
国内事务方面,戴克里田皇帝也进行大改革。把原有古旧的共和体制,议员的影响势力完全抛开,皇帝成为一个独裁者。又把全国行政的省区,进行重新划分。罗马城不再是首都了。戴克里田把自己住的行宫,迁移到尼哥美地亚去,那边地位在小亚细亚,比较方便。戴克里田性格比较粗鲁,可是对於异教的信仰却非常固执。认为异教的兴旺,会大大影响国家命运,像他这样一个具有组织才能的皇帝,又是个热心的异教徒,对於国内组织严密的基督教会,他决不会不加以留意。虽然基督徒是非常温和守法,从不发动政治上的阴谋活动,因为从使徒教会传下来的传统,教会素来是政教分离的。主耶稣就声称祂的国不属於这世界,从不在地上争权、夺地盘,连一寸土地都不要。可是戴克里田皇帝对教会是不理解的,有成见和敌视心理。他只看到教会发展得那样末快,教友人数和教会影响力不断增进。教会像是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组织,是国家内的另一个国家。教会不以皇帝为最高权威,基督徒是不会把君王当作神或崇拜的偶像,但却都是奉公守法的公民。戴克里田却受到马克西勉和加利流的影响。加利流的母亲是异教徒,影响了儿子加利流,加利流有怂恿戴克里田。作为皇帝的皇帝可以对教会采取两个不同戴政策。一种是强硬的,打击教会,企图彻底消灭教会的政策。另一种是亲善的,温和的,把基督教徒当作一般公民一样,一视同仁地对待。甚至善待基督教,或者至少将教会当作国家的同盟者一样。这後一种的政策是後来的康士坦丁采用的政策。然而当时的戴克里田却在加利流等的怂恿下,竟采取用高压政策来了。当然有一个根本原因是,戴克里田本身是个固执的太阳教徒。这类邪教的思想,使他做出与真理的基督教,采取毫不妥协的,敌视和逼迫的政策。再加上加利流的帮他策划,以及各种邪教徒群众和邪教祭司对基督教的妒忌和仇恨。就连结起来,利政权来反对基督徒。当时戴克力田和加利流就高抬邪教的偶像崇拜的礼节,和对皇帝的崇拜仪式。
由於当时基督徒人数已经非常多,占帝国人口相当的比例。所以戴克里田不敢急急於采取贸然行动。他是有计划、有密谋、有策略地想对全国基督徒采取行动。一直到303年二月上旬,皇帝先把全国军队中和宫廷里的所有基督徒革除职位。然後再一连下三道命令,要在全国逼迫基督徒。内容包括拆毁教堂,没收圣经,拘捕传道人、教牧人员,要用折磨刑罚来强逼传道人献祭给假神。於是一个恐怖的逼迫教会的时代又展开了。这已经是罗马帝国政权掀起的第十次大逼迫了。这一次跟250年的地七次大逼迫一样,是全国范围内的大逼迫。而且逼迫对象是全体基督徒,在304年,戴克里田下达了第四道逼迫令,那是要所有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向异教的神献祭。这情况是像在五十多年前德修皇帝执政时的大逼迫。他曾下令强逼一切基督徒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背弃信仰,否则格杀勿论,而且是受折磨而死。戴克里田的第四道命令是要基督徒在背道和惨死二者之间任选其一。像以往一样,逼迫期间,许许多多基督的门徒,却勇敢地殉道了。另外也必然出现一些退缩的、胆怯的人,甚至也有背道的。但是在这次逼迫中,有些情况是跟以前不同的,就是由於基督教教义的广泛传播,许多社会人士,对基督教有了更多认识,不会相信各种对基督徒的恶意的攻击中伤,说基督徒吃人肉哪、搞颠覆哪…这些谣言已经不被人接受,所以戴克里田时代的逼迫虽然来势凶猛,可以说是雷厉风行吧,可是具体的逼迫情况各地不尽相同。要看各地的执政官员对基督徒的认识,和当地邪教的势力而定。在意大利和北非和帝国东部,逼迫之风非常猛烈。但西方,由於该撒康士坦修斯、克罗如对基督徒很和善,对戴克里田的命令执行得宽大得多。像在高卢和不列颠等地区,仅仅摧毁基督教堂,却不伤害基督徒的生命。因此康士坦修斯、克罗如,因之而博得很大的好感,声望很高。特别是基督徒的赞同,由於信徒人数已经很多,所以大得民心。这个做法对他的儿子康士坦丁能够上台得胜创造了好的条件和机会。
到了纪元305年,戴克里田自动退出皇帝位置,他的告退,使他所委任的马克西勉不得不退位。这时候,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掌管复杂的罗马政治权力机构。原来的二个该撒,康士坦休斯、克罗如和加利流都成为奥古斯都了。但是「该撒」的职位却没有让康士坦休斯的儿子和马克西勉的儿子担任。却给了加利流手下的二个臣子得了去。一个叫塞维勒斯(Severus),另一个叫马可西米纳斯、达雅(Maximimus Daia)。这时候对教会的逼迫,在
东部罗马正在变本加厉进行,而在西方的罗马更缓和下来。西部的康士坦休斯、可罗如在306年去世了。约克的驻军就拥护康士坦休斯的儿子康士坦丁做皇帝。康士坦丁就利用这些军事力量,强迫加利流立他为该撒。康士坦丁就统治高卢、西班牙、不列颠等罗马的西部地区。这个康士坦丁的兴起,对後来的教会历史的发展,影响非常之大。这不久以後,马克西勉这个奥古斯都的儿子马克森休斯(Maxentius)推翻了瑟维勒斯,而自立为意大利和北非一带的统治者。这一来罗马就出现了两个主要互相争雄的的确确 人物—康士坦丁和马克森休斯,当时虽然还有另一个理雪纽斯(Ricinius)他占领了,过去塞维勒斯管辖的部分地区。
当时罗马西部帝国正在争执相持不下时,加利流跟康士坦丁和理雪纽斯在311年四月间下了一道命令﹕「宽容各地的基督徒,不再加以逼迫,条件是只要他们不做违法的事。」加利流过去是热衷於逼迫教会,也怂恿戴克里西逼迫教会,为什麽到了後来,竟采取宽容教会的政策呢?这原因有人估计,是他终於逐渐明白逼迫基督徒行不通,决不是上策。杀害信徒不得好结果。加利流长期生病,病情日益危险,自知生命难保。也有人说﹕也许他在病中,希望得到基督教的上帝的保护拯救。因为在这道命令中,也劝勉各处的基督徒要为加利流,康士坦丁,理雪纽斯祷告。
加利流在311年五月间去世,他死後,争夺皇帝位置的有四个人物。康士坦丁和理雪纽斯由於利害相关,所以就互相联合。马克森休斯跟马克西米纳斯、达雅相联合。而达雅这个该撒继续在亚细亚埃及等地执行逼迫教会的政策。马克森休斯虽然不想逼迫教会,但他是个异教徒,所以当时的基督徒都同情康士坦丁和理雪纽斯。康士坦丁当然希望得到基督徒的支持。至於他当时是否心中真的想做基督徒,却没有人知道了。只是311年宽容教会的命令他是签了名的。
康士坦丁跟马克森休斯相争,康士坦丁的兵力很少,双方军力相差很大。当时康士坦丁想得到基督教上帝的帮助是有可能的。那时恐怕不会知道基督教的上帝乃是天地之间独一的真神呢。当时康士坦丁率领军队从意大利北方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竟是所向无敌。直到他跟马克森休斯在罗马北部的萨克沙、路勃拉(Saxa Rubra)地方,短兵相接。马克森休斯率领军队在罗
马城外,两军相遇,之间是一条泰白河,河上只有一座桥,叫米尔维安桥(Milvian Bridge)。据说在大战的前夜,康少坦丁梦见基督的名号的简写,
并且有「靠此得胜」的字。康士坦丁就把这当作是一种启示的兆头。就即刻下命令在军队的盾牌上和他自己的头盔上涂上宿写的记号—米—表示他是作
为基督徒而参战的。纪元312年10月28日打了一仗有名的战争。康士坦丁胜利了,马克森休斯兵败阵亡,从此西部罗马统一都归康士坦丁统治。他声称,他的所以能够得胜,完全是因为了得到基督教的上帝的帮助。从此他更加有意要成为基督徒了。从那时起。罗马通用的货币上虽然还有异教的标帜,他自己也保持罗马原有的邪教的最高祭司长的名称(Pontifex Maximus),
却又自称归向基督教,有点不伦不类,但不管怎样,康士坦丁在行动上,却摹仿起基督徒来了。顺便提一下这个最高祭司长的名称(Pontifex Maximus
),最初是从古巴比伦传来的,是古巴比伦的那种异教祭司长的名称。以後这名称传到罗马,被罗马的异教祭司继承下来。又被罗马皇帝所沿用。皇帝身兼宗教的最高祭司长。等到纪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後,这个最高祭司长的名称又被罗马教皇所沿用。直到今日罗马教皇还是称为Pontifex Maxi-
mus 或 Supreme Pontiff,最早却是从古巴比伦的(偶像崇拜的)异教流传下
来的。
纪元313年,康士坦丁和理雪纽斯在米兰相会,共同签署发表公告,准许基督教有完全的自由。这道上谕被称为「米兰上谕」(上谕就是皇帝的圣旨),是由二个皇帝联合的声明内容说﹕「我们准许基督徒和一切人,对於选择宗教有完全的信仰自由。」这道命令比311年的上谕还要明确。311年所发表的上谕,仅仅表示容忍基督教的存在。但这次上谕却把基督教当作国内的合法的地位,就跟罗马国内其他的宗教一样。国家还要归还过去所没收的
教会的财产,但那时马克西勉、达雅还在逼迫基督徒。
在「米兰上谕」公布不久,到了313年四月间,理雪纽斯打败了马克西勉、达雅。这次战争发生在亚德利恩堡(Adrianople),把最後一个逼迫教会的该撒也打败了。这事影响也大,有人把亚德利亚堡之战,看作是第二次的米尔维安桥的战役。
然而,一国二君还是不能太平,终於康士坦丁和理雪纽斯二人到头来,也是以刀剑相迎,兵戎相见,形成对抗。纪元314年理雪纽斯被康士坦丁打败,失去许多地盘,只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这时理雪纽斯,已经跟康士坦丁不但失和,更成为仇敌。他原先对於基督徒曾经一度表示的亲善的态度也改变了,竟重信采取仇视和逼迫的政策。到了329年,理雪纽斯终於失败,政权完全失去。於是康士坦丁终於统一罗马全境,独揽全国军政大权。从此以後,教会得到自由和解放,地位也大大提高,受到普遍的尊重。然而教会将面临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战斗。
313年米兰上谕的发布,是教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基督教的大宪章。人人都有自由选举宗教选择的自由,这原来就是天赋人权,这本是大好事。可是这以後政权竟渐渐参与教会事务,所以从此以後教会的发展就进入了另一个时期,就是教会逐步成为政教联合的国教时期。或者称帝国教会时期,进入了另一个艰苦奋斗的阶段。但无论如何,313年是教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从主耶稣升天到这时候,教会已经经历了二个时代。一个是使徒时代。
第二个是使徒後时代,也就是罗马帝国逼迫教会时代。这两个时代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会都是不断经历逼迫,但是使徒时代的逼迫来源是犹太人,或是犹太人鼓动政权进行逼迫,逼迫的对象以传道人,教会领袖为多。可是到了使徒後时代逼迫者是罗马帝国政权,是帝国境内的太阳教徒以及其他邪教徒联合起来,激动执政者对全体基督徒进行逼迫。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折磨杀害。最猛烈的两次逼迫,一次是在纪元249-250年前後十年之久,是在皇帝
德修以及凡莱良在位时候。第二次的大逼迫是在纪元303年到313年,是皇帝
戴克里田发动的,前後又是十年。这二次的十年的大逼迫都是在整个帝国境内发动的,而且逼迫对象都是所有的每一个基督徒。逼迫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教会是最後胜利者。在这里我们要简单地复习一下,回顾一下教会所以能够在这样地大逼迫面前得胜,其原因何在呢?纪元313年以前的教会有那些特点呢?
(1)首先313年以前的教会,是高举真神,高举圣经真理的教会,他们
是牢牢记住,主耶稣的教训,跟随基督的脚踪行。
(2)使徒时代和使徒後时代的教会,对於异端的防止,是非常警惕的。
所以虽然外界环境被邪教所包围,教会内部却不让异端有生根立脚的地方。
(3)313年前的教会领袖,灵性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继承使徒们的光荣传
统。一心要高举主,传扬真理,愿意献上自己,不惜自我牺牲。所以教会领袖殉道的特别多。他们是一颗颗落在地上的死去的麦子,结果必定长出一颗颗饱满的子粒。既有前人也有来者,有前仆者,必有後继者。这些殉道者的死,成为最动人,最有说服力、感化力的福音信息。殉道者也是一颗颗天上明星,在黑暗中长放光明,引领人前进。
(4)教会的组织较为严密,古代的历史的主教制,在灵性高超的教会领
袖任职时能发挥很好的功能。教友们在主内非常有心团结、有主的爱、主的话,主的灵充满在场教会之中。有分工,有合作。每一个教友都跟主有直接的交通。因此即使面临极度孤立时,也能孤军奋战,靠主得胜。

(待续)